完整的詩詞知識點匯總大全

字號:

詩是詩人對現(xiàn)實觀念或世俗理念的不認同而感發(fā)的憤怒和不滿。無論是離騷體、古詩體、近代詩還是現(xiàn)代詩都不過是詩的一種形式。美之處在于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來閃現(xiàn)出詩的時代光環(huán)。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下完整的詩詞知識點,歡迎閱讀!
    【古體詩】
    又稱“古詩”“古風”,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包括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案琛薄案栊小薄耙薄扒薄斑省钡裙旁婓w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近體詩】
    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形成于唐代。句數(shù)、字數(shù)、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分絕句和律詩。
    【絕句】
    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因定格僅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唐代通行者為近體,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說絕詩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已有絕句,雖亦押韻而平仄較自由,如《玉臺新詠》中即有《古絕句》,后人即用"古絕句"以別于近體絕句。
    【律詩】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
    律詩中,凡兩句相配,稱為一"聯(lián)"。五律、七律的第一聯(lián)(一、二句)稱"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三、四句)稱"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五、六句)稱"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七、八句)稱"尾聯(lián)"。每聯(lián)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四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春秋以前的詩歌,如《詩經(jīng)》,大都為四言。漢代以后,格調(diào)稍變。自南朝宋齊以后,作者漸少。
    【五言詩】
    詩體名。由五字句所構(gòu)成的詩篇。起于漢代。魏晉以后,歷六朝隋唐,大為發(fā)展,成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六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六字。相傳始于西漢谷永,一說東方朔已有"六言",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有古體近體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當起于漢代民間歌謠。舊說則謂始于《柏梁臺詩》,恐不可信。
    魏曹丕《燕歌行》,為現(xiàn)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到了唐代,大為發(fā)展。有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與五言詩同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
    【雜言詩】
    詩體名。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于樂府。詩中句子字數(shù)長短間雜,無一定標準,最短僅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
    【詞】
    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曲】
    又稱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shù)(套曲)兩種??梢栽谧謹?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
    【樂府】
    本指古代音樂官署。"樂府"一名,始于西漢,惠帝時已有"樂府令"。至武帝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宴饗、道路*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
    樂府作為一種詩體,初指樂府官署所采集、創(chuàng)作的樂歌,后用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后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詞、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有時也稱樂府。
    【歌行】
    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的區(qū)別。
    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
    【古絕】
    對不講平仄的古體絕句的通稱相對今體的絕句"律絕"而言。
    古絕多用拗句,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有些絕句用的是仄韻,但全詩用律句,或用律詩容許的變格和拗救。
    【律聯(lián)】
    第一二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頜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聯(lián)”。
    【粘對】
    即是指在平仄上,對句相對,鄰句相粘?;旧弦彩亲裱耙蝗宀徽?,二四六分明”的口訣。
    【對句相對,鄰句相粘,首尾相應】
    律詩每一聯(lián)為兩句,同一聯(lián)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上一聯(lián)的下句與下一聯(lián)的上句稱為鄰句。
    對句相反:指同一聯(lián)上下句平仄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為仄仄平平仄。
    鄰句相粘:指上一聯(lián)的下句起句平仄,與下一聯(lián)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第二聯(lián)的下句天氣晚來秋,是仄仄仄平平,仄仄起,則第三聯(lián)的上句明月松間照,應也是平平起,所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因為句腳必須以仄聲收,便變成了頭粘腳不粘,是仄仄平平仄。
    首末相應:首句平仄與末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后,平平仄仄仄,末句王孫自可留,平平仄仄仄。
    【押韻】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葉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
    【韻部】
    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同一韻部內(nèi)的字都為同韻字。
    【唱和】
    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
    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
    【依韻】
    即用與原詩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用韻】
    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次韻】
    又稱步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出韻】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
    【重韻】
    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里重復出現(xiàn),此乃大忌。
    【通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
    【換韻】
    亦稱"轉(zhuǎn)韻"。詩韻術語。除律詩、絕句不得換韻外,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既不限平聲韻、仄聲韻,也不限于鄰韻。
    轉(zhuǎn)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lián)的出句先轉(zhuǎn),接著聯(lián)末韻腳跟著轉(zhuǎn)。
    【唱和】
    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
    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