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寶典《左傳》:宣公十年

字號: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它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xì)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杰出的歷史散文巨著。下面是分享的國學(xué)寶典《左傳》:宣公十年。歡迎閱讀參考!
    《宣公十年》
    【原文】
    【經(jīng)】十年春,公如齊。公至自齊。齊人歸我濟(jì)西田。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己巳,齊侯元卒。齊崔氏出奔衛(wèi)。公如齊。五月,公至自齊。癸巳,陳夏征舒弒其君平國。六月,宋師伐滕。公孫歸父如齊,葬齊惠公。晉人、宋人、衛(wèi)人、曹人伐鄭。秋,天王使王季子來聘。公孫歸父帥師伐邾,取繹。大水。季孫行父如齊。冬,公孫歸父如齊。齊侯使國佐來聘。饑。楚子伐鄭。
    【傳】十年春,公如齊。齊侯以我服故,歸濟(jì)西之田。
    夏,齊惠公卒。崔杼有寵于惠公,高、國畏其逼也,公卒而逐之,奔衛(wèi)。書曰「崔氏」,非其罪也,且告以族,不以名。凡諸侯之大夫違,告于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廟,敢告?!顾杏癫拐?,則告,不然,則否。
    公如齊奔喪。
    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飲酒于夏氏。公謂行父曰:「征舒似女?!箤υ唬骸敢嗨凭??!拐魇娌≈9?,自其廄射而殺之。二子奔楚。
    滕人恃晉而不事宋,六月,宋師伐滕。
    鄭及楚平。諸侯之師伐鄭,取成而還。
    秋,劉康公來報聘。
    師伐邾,取繹。
    季文子初聘于齊。
    冬,子家如齊,伐邾故也。
    國武子來報聘。
    楚子伐鄭。晉士會救鄭,逐楚師于穎北。諸侯之師戍鄭。鄭子家卒。鄭人討幽公之亂,斫子家之棺而逐其族。改葬幽公,謚之曰靈。
    【譯文】
    十年春季,魯宣公到了齊國。齊惠公因為我國順服的緣故,把濟(jì)水以西的土田歸還給我國。
    夏季,齊惠公去世。崔杼受到齊惠公的寵信,高、國兩族懼怕他威逼,惠公死后就趕走了崔杼,崔杼逃亡到衛(wèi)國?!洞呵铩酚涊d說“崔氏”,是說這不是他的罪過,而且把這件事通告諸侯時,也稱族而不稱名。凡是諸侯的大夫離開本國,通告諸侯說:“某氏的守臣某,不能守宗廟了,謹(jǐn)此通告?!狈彩怯杏押猛鶃淼膰揖桶l(fā)給通告,不是,就不發(fā)通告。
    宣公奔赴齊國參加喪禮。
    陳靈公和孔寧、儀行父在夏征舒家喝酒。靈公對儀行父說:“征舒長得像你。”儀行父回答說:“也像君王?!毕恼魇鎸Υ烁械綉嵑?。靈公出去,夏征舒從馬房里用箭射死靈公??讓?、儀行父逃亡到楚國。
    滕國人依靠晉國而不事奉宋國,六月,宋國的軍隊進(jìn)攻滕國。
    鄭國和楚國講和,諸侯的軍隊進(jìn)攻鄭國,講和以后回國。
    秋季,劉康公前來回聘。
    魯國出兵進(jìn)攻邾國,占領(lǐng)了繹地。
    季文子第一次到齊國聘問。
    冬季,子家到了齊國,這是為了向齊國解釋魯國進(jìn)攻了邾國的緣故。
    國武子前來回聘。
    楚莊王進(jìn)攻鄭國。晉國的士會去救鄭國,在潁水北面趕走了楚軍。諸侯的軍隊在鄭國留守。鄭國的子家死。鄭國人為了討伐殺害幽公的那次*,打開了子家的棺材,并趕走了他的族人。改葬幽公,把他的謚號改為“靈”。
    擴(kuò)展閱讀:
    春秋與左傳的關(guān)系
    《左傳》以《春秋》為本,并采用《周志》、《晉乘》、《鄭書》、《楚杌》等列國資料,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桓譚《新論》進(jìn)一步認(rèn)為:"《左氏》經(jīng)之與傳,猶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經(jīng)而無傳,使圣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楊伯峻在《左傳》一文中歸結(jié)《左傳》傳《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種:即"說明《春秋》書法、用事實補(bǔ)充《春秋》、訂正《春秋》的錯誤和增加無經(jīng)的傳文。"
    另有一種觀點認(rèn)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史書,和《春秋》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西漢的今文經(jīng)博士即"謂《左氏》為不傳《春秋》"。晉人王接說:"接常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jīng)發(fā);《公羊》附經(jīng)立傳,經(jīng)所不書,傳不妄發(fā),于文為儉,通經(jīng)為長。"陳商說:"孔圣修經(jīng),褒貶善惡,類例分明,法家也;左丘明為魯史,載述時政……以日系月……本非扶助圣言,緣飾經(jīng)旨,蓋太史氏之流也……夫子所以為經(jīng),當(dāng)與《詩》、《書》、《周易》等列;丘明所以為史,當(dāng)與司馬遷、班固等列。"
    清人劉逢祿、皮錫瑞均認(rèn)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史書,皮錫瑞在《經(jīng)學(xué)通論·春秋》充分肯定了王接之說,并且引用莊公二十六年《傳》:“秋,虢人侵晉。冬,虢人又侵晉?!倍蓬A(yù)《集解》云:“此年《經(jīng)》、《傳》各自言其事者,或《經(jīng)》是直文,或策書雖存而簡牘散落,不究其本末,故《傳》不復(fù)申解,但言傳事而已。”。
    《左傳》有不少解經(jīng)的內(nèi)容,例如“君子曰”、“五十凡”等,但很明顯是加工的痕跡,多數(shù)都沒有與傳文融為一體。宋人林栗說:“《左傳》凡言君子曰是劉歆之辭。”《春秋》的一些經(jīng)文沒有相應(yīng)的《左傳》傳文,例如《春秋·隱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杜預(yù)注:“無傳?!?BR>    《左傳》的傳文沒有相應(yīng)的《春秋》經(jīng)文,例如《左傳·襄公十五年》:“(冬)鄭公孫夏如晉奔喪,子蟜送葬。”此條無相應(yīng)的《春秋》經(jīng)文。亦有“《經(jīng)》、《傳》不盡同”“《經(jīng)》后之《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