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課件:《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字號:

課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它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增加學生的知識容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為語文教學打開了更加廣闊的新天地。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課件:《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
    2、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應(yīng)該多讀書、讀好書,感受讀書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訪談的主要內(nèi)容,進一步感受閱讀的樂趣,明晰健康成長的要求。
    【課前準備】
    1、收集有關(guān)季羨林先生的資料。
    2、布置學生列出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清單。
    【教學過程】
    一、質(zhì)疑導學,交流資料。
    1、齊讀課題: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2、質(zhì)疑問難: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誰?大樹又是誰?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關(guān)季羨林先生的資料與大家分享。
    4、這篇課文的形式與我們以前讀的課文有什么不同?
    二、同伴互助,檢查自學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互相檢查讀課文,互相評議。
    3、指名朗讀課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大家?guī)椭獯?,或查字典,或?lián)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匯報:
    苗苗和季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你是從哪些詞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教師重點講解)
    1、小組合作學習:邊讀課文,邊完成表格。(見教案后)
    2、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其他組員可以補充。
    3、重點圍繞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文學家魯迅曾經(jīng)講過,要把文章寫好,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
    ⑵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⑷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起碼的要求。
    四、積累運用,培養(yǎng)能力(此部分的目標與過程并不統(tǒng)一,加強品讀)
    1、把自己感受深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
    2、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談?wù)劧嘧x書、讀好書的體會。
    五、拓展活動
    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歡的書。(交流看“閑書”的經(jīng)歷,激發(fā)課外閱讀的興趣)
    學生自學完成表格:
    苗苗的觀點季先生的觀點“我”的看法(感受)
    
篇二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1、會寫本課的生字,辨別形近字并進行組詞,讀準易誤讀字的字音,掌握課文中較有特點的多音字的字音、字義與組詞。
    2、能結(jié)合課文理解文中出現(xiàn)的生詞的意思;
    3、正確、流利、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談話的主要內(nèi)容;
    過程與方法:能從對話中得到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啟示,進一步開展有關(guān)閱讀的綜合性學習。
    情感與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對讀書學習的熱愛之情。
    一點:激發(fā)學生對讀書和學習的熱愛。
    一線:緊扣對話,聯(lián)系實際。把握訪談的主要內(nèi)容,進一步感受閱讀的樂趣,明晰健康成長的要求。
    一、新課導入
    童年時的“竊讀”,讓“我”從書中得到了很大的樂趣。今天我們要學習另一篇課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二、初讀課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樹”分別指誰?(簡介季羨林)
    2、這篇課文與以往我們學過的課文都不一樣。你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與以往我們學過的課文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訪談錄)
    (“小苗”指苗苗,“大樹”指季羨林。課文寫了小作者張鈁與國學大師季羨林的采訪記錄。)
    三、模擬采訪
    結(jié)合插圖定好人物對話的基調(diào):
    苗苗:稚氣、禮貌。
    季老:親切幽默、平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讀課文,逐層學習
    1、他們談了些什么內(nèi)容?
    (具體談了“閱讀、偏科、學習外語、積累古詩文”四個內(nèi)容。)
    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后思考、討論與交流。
    2、在苗苗與季爺爺?shù)慕徽劦膬?nèi)容中,你感興趣的是哪個問題?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來談一談。
    (學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來修正自己在學習中的態(tài)度、方法與習慣即可。)
    預(yù)設(shè)
    (1)“閑書”問題:
    ①在苗苗對季老的采訪中,他們用了很長時間在討論看閑書。那么到底“閑書”指什么,“正課”呢?能結(jié)合課文談?wù)勀銈兊睦斫鈫幔?BR>    ②從他們的談話中你了解到閱讀有哪些好處?(閱讀能帶來歡樂,幫助寫作。)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還有什么益處?老師也特別喜歡閱讀。我想這樣說,“閱讀,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知識的大門”。你能有這樣的句式來說說對閱讀的感受嗎?
    ③教師小結(jié):看來,“閑書”不閑,詩人也曾說過,“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苯裉?,老師想說的是,如果你想學好語文,先愛上閱讀吧!
    (2)偏科: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
    (3)學好外語:游學、交流、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4)古詩詞積累:語文書上、中文經(jīng)典。
    3、你們現(xiàn)在知道題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嗎?
    (表面上與二人的名字密切相關(guān),“小苗”指苗苗,“大樹”指季羨林。實際上“小苗”還包含著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營養(yǎng);而季老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恰似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樹。“小苗”與“大樹”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長、汲取營養(yǎng),小苗才會長成參天大樹,像苗苗這樣的孩子們才會成都的內(nèi)容。)
    五、拓展延伸
    采訪一位自己身邊愛讀書的人,列一個采訪提綱,學習課文的寫法,做一份訪談記錄。
    交流采訪要注意什么,怎樣寫訪談錄。
    板書設(shè)計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訪談錄
    閑書不“閑”
    不要偏科
    學好外語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個名叫苗苗的小學生與季羨林先生的“訪談錄”,全文運用對話形式,沒有復(fù)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這兩個人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愛和季羨林先生的和藹、親切及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guān)愛。
    “訪談錄”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文體,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羨林先生來朗讀課文(他們讀的時候教師讀旁白,學生采用直接對話的形式),其他學生都捧起書認真聽對話內(nèi)容。讓學生置身于優(yōu)秀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huán)境中,從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diào),讀得自然。
    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拋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如:季羨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書蟲?說說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問題?說出你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讀課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議讀中,學生不斷地進步與升華,總的來說課堂效果還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