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衛(wèi)風·河廣》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此詩僅僅八句,就概括地速寫了一位游子思鄉(xiāng)的形象,和他欲歸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這得益于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下面是分享的詩經《國風·衛(wèi)風·河廣》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國風·衛(wèi)風·河廣》
    先秦:佚名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譯文】
    誰說黃河寬又廣?一片葦筏就能航。誰說宋國很遙遠?踮起腳尖就能望見。
    誰說黃河廣又寬?難以容納小木船。誰說宋國很遙遠?一個早晨就能到達。
    【賞析】
    此詩僅僅八句,就概括地速寫了一位游子思鄉(xiāng)的形象,和他欲歸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這得益于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此詩善用設問與夸張。在衛(wèi)與宋國之間,橫亙著壯闊無涯的黃河,此詩之開篇即從對黃河的奇特設問發(fā)端——“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發(fā)源于“昆侖”的萬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應天漢”的壯浪奇川。當它從天瀉落,如雷奔行,直闖中原大地之際,更有“覽百川之弘壯”、“紛鴻踴而騰鶩”之勢。對這樣一條大河,發(fā)出否定式的“誰謂河廣”之問,簡直無知得可笑。但是,詩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問為忤,而且斷然作出了傲視曠古的回答:“一葦杭之!”他竟要駕著一支葦筏,就將這橫無際涯的大河飛越——想像之大膽,因了“一葦”之夸張,而具有了石破天驚之力。
    凡有奇特夸張之處,必有超乎尋常的強烈情感為之憑借。詩中的主人公之所以面對黃河會斷然生發(fā)“一葦杭之”的奇想,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此刻正升騰著無可按抑的歸國之情。接著的“誰謂宋遠?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鄉(xiāng)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驚的奇思。為滔滔黃河橫隔的遙遠宋國,居然在踮腳企頸中即可“望”見(那根本不可能),可見主人公的歸國之心,已急切得再無任何障礙所可阻隔。強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尋常的想像力,縮小了衛(wèi)、宋之間的客觀空間距離;則眼前的小小黃河,則可以靠一葦之筏超越。
    所以當詩之第二章,竟又以“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夸張復疊時,便不會再令人感到吃驚或可笑,反倒覺得這“奇跡”出現得完全合乎情理。強烈的感情不僅催發(fā)了作詩者的奇思,也催發(fā)了讀詩者一起去大膽想像:夸張之荒謬已被情感之認同所消解,現實已在奇情、奇思中“變形”。此刻出現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當然已不再是隔絕在黃河這邊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葦”越過“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牽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顏了。
    以突兀而來的發(fā)問,和奇特夸張的答語構成全詩,來抒瀉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鄉(xiāng)奇情,是《衛(wèi)風·河廣》藝術表現上的特色。否定式的發(fā)問,問得如一瀉汪洋的黃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驚的夸張,應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巒之聳峙。其間所激蕩排奡著的,便是人類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讀者為之而動容。
    詩人不但運用設問與夸張的語言加以渲染,而且還以排比、迭章的形式來歌唱。通過這樣反復問答的節(jié)奏,就把宋國不遠、家鄉(xiāng)易達而又思歸不得的內心苦悶傾訴出來了。這首詩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態(tài),好像現在的順口溜民歌一樣,通俗易懂。但它有一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宋國既然“近而易達”,那么,他為什么不回去呢?這當然有其客觀環(huán)境的阻力存在,不過這是詩人難言之隱,詩中沒有明說罷了。這種“無聲勝有聲”的藝術魅力,是會引人產生各種猜想和回味的。
    擴展閱讀:詩經語言風格
    《詩經》的語言不僅具有音樂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詩經》時代,漢語已有豐富的詞匯和修辭手段,為詩人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对娊洝分袛盗控S富的名詞,顯示出詩人對客觀事物有充分的認識?!对娊洝穼幼髅枥L的具體準確,表明詩人具體細致的觀察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如《芣莒》,將采芣莒的動作分解開來,以六個動詞分別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薄岸蓿耙?;捋,取其子也?!薄把K,以衣貯之而執(zhí)其衽也。襭,以衣貯之而扱其衽于帶間也?!保ㄖ祆洹对娂瘋鳌肪硪唬┝鶄€動詞,鮮明生動地描繪出采芣莒的圖景。后世常用的修辭手段,在《詩經》中幾乎都能找:夸張如“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衛(wèi)風·河廣》),對比如“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衛(wèi)風·氓》),對偶如“縠則異室,死則同穴”(《王風·大車》)等等。
    《詩經》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但雅、頌與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小雅和國風中,重章疊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國風中用了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風中數量眾多,富于變化。國風中對語氣詞的驅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chuàng)作主體身份的差異。雅、頌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為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
    擴展閱讀:詩經名句
    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娊洝ば⊙拧Q鳴》
    3、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对娊洝L·邶風·柏舟》
    4、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对娊洝L·王風·采葛》
    5、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对娊洝ば⊙拧ぐ遵x》
    6、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臉如蝤麒,齒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对娊洝L·衛(wèi)風·碩人》
    7、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wèi)風·淇奧》
    8、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对娊洝L·周南·桃夭》
    9、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对娊洝ぶ苣稀ぞ矶?BR>    10、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關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