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褒的詩詞《渡河北》鑒賞

字號:

這首詩是王褒渡河北上所寫。南北朝時期,河北以為地區(qū),先后有幾個少數民族的軍事領袖陸續(xù)建立政權,漢人認為是異族的統(tǒng)治。下面就和一起來欣賞下這首詩詞,歡迎閱讀!
    《渡河北》
    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
    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
    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故國的懷念和羈旅他鄉(xiāng)的感慨。詩歌開頭兩句用“因物興感”的手法來引出對江南故國的悠遠思念。黃河邊上的“木葉”在秋風中紛紛飄落,此番情景使詩人想起屈原的名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毕雭泶藭r此刻,那浩蕩的秋風也同樣吹拂著江南的洞庭湖水……?!斑€似”二字把詩人的懷念之情極其委婉地表達出來了。三四句寫北渡所見之景,感慨原本漢代的北部邊塞,卻成了北朝異族的工事,把深沉的歷史感慨融入故國之思中。五六句寫北渡所聞?!峨]頭歌》是抒寫思鄉(xiāng)之情的樂府歌曲,作者正在愁慘之際,聽到遠方傳來異國悲涼的歌聲,更覺肝腸寸斷。結尾二句用信馬由韁、茫然迷路的動作來刻畫詩人心灰意懶、悵然若失的情狀,一種惆悵綿渺的情味縈繞在畫面中。這首詩對仗工整,音韻和諧,同時又具有蒼勁悲涼的格調,表現(xiàn)出南北詩風融和的特點。
    擴展閱讀:王褒的生平經歷
    王褒,字子淵,資陽縣昆侖鄉(xiāng)墨池壩人。少孤,家貧,事母至孝,以耕讀為本。桑梓墨池就是他洗筆硯之處;縣城南書臺山,便是他另一個攻書的地方。他精通六藝,嫻熟《楚辭》,崇敬屈原而作《九懷》,初露才華。爾后,他游歷成都、湔上(今都江堰市玉壘山)等地,博覽群書,以文會友。漢宣帝時,益州刺史邀他作客,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中和》《樂職》《宣布》詩,主人命僮子依古樂演唱,大為成功,由此聲名四播。在刺史的舉薦下,得到宣帝的召見,他先做“待詔”的清客,旋擢諫大夫。這時,才華橫溢的王褒,一連寫了《圣主得賢臣頌》《甘泉賦》和《四子講德論》,其中尤以《圣主得賢臣頌》為著,用良御御駿馬來作比,頗為形象?!翱v馳騁騖,忽如景靡。過都越國,蹶如歷塊。追奔電,逐遺風,風流八極,萬里壹息。何其遼哉!人馬相得也?!币艄?jié)急促而寓意深邃,真使人有耳聞目睹馬蹄迅疾之感。
    不僅如此,純以辭賦來吟詠細小物件的則自褒始。王褒把專以游獵、女色為題材,轉變?yōu)橐约毿〉奈锛轭}材;把規(guī)模壯闊的風格,轉變?yōu)槔w弱沉湎的風格;把堆積夸張的手法,轉變?yōu)槊芮杉氈碌氖址?。他的名著《洞簫賦》,則是三個轉變的集中體現(xiàn)?!抖春嵸x》先寫了竹林中的景物,后寫簫聲的動人,用力描繪,著力鋪陳,細膩有致,扣人心扉。無怪乎做太子時的漢元帝“令后宮貴人皆誦讀之”,也無怪乎《文心雕龍》稱道:“子淵洞簫,窮變于聲貌”。《洞簫賦》是很早描寫音樂的辭賦,對后世也很有影響。此外,王褒在蜀時,用方言寫過《僮約》一文,以戲謔的筆調描寫奴隸的待遇,由此可窺見西漢西蜀社會的一個側面。
    擴展閱讀:王褒的文學成就
    王褒少年時期就善于寫詩,工于作賦,對音樂也有較高的修養(yǎng)。當時的漢宣帝是一個十分喜愛文學與音樂的皇帝,自己也會創(chuàng)作,因而經常征召各地在這方面有造詣的文士到長安。擔任皇家的文學、音樂方面的“待詔”。益州刺史王襄得知王褒是位很有才學的人,就請他來到成都,讓他在成都寫詩,并將他寫的詩配上音樂歌唱。王褒又為王襄作傳,故深得其賞識,上奏推薦王褒有過人之才。漢宣帝立即下令召見。
    王褒進京之后,漢宣帝就出了個題目,要他寫一篇《圣主得賢臣頌》。這篇文章怎么寫,王褒是頗費了一番斟酌的。構思時他想到了馬,所以文中便出現(xiàn)了馬跑的“情景”,“縱馳騁騖,忽如景靡。過都越國,蹶如歷塊。追奔電,逐遺風,周流八極,萬里壹息。何其遼哉,人馬相得也!”王褒以寫馬寫出善御者六轡在手,操縱自如,意在用良御御駿馬比喻圣主得賢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宣帝勵精圖治的景象。這篇文章是王褒散文的代表作,描述十分生動,音樂也頗為急促,使人如見其馬,如聞其聲。這篇文章深得漢宣帝的好感,他任命王褒為待詔,不久又升為諫議大夫。
    王褒還寫有《四子講德論》,也是歌頌當時朝廷的作品,文采也很富麗,有“夫鴻均之世,何物不樂”等句,意思即指天下太平。他寫有《九懷》,這是王褒比較重要的作品,為追思屈原之辭。作者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是崇敬的,對其不幸遭遇是同情的,所以《九懷》寫得既有情感又有文藻,頗有《離騷》的風格。后來劉向編定《楚辭》、王逸作《楚辭章句》,都收入了此文,《全蜀藝文志》也著錄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