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塵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潔凈。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清潔、干凈。后用以形容清靜、純潔。也形容為人清廉,不沾染壞習氣。后多用以形容清凈廉潔,品格高尚。出自宋·張耒《臘初小雪后圃梅開》詩之二:“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币韵隆坝變阂嬷浅烧Z故事:一塵不染”由整理發(fā)布,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一塵不染
唐高宗年間,弘忍大師開壇講學,當時他的手下有五百余名弟子,最有慧根的當屬大弟子神秀。神秀,俗姓李,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少年時為儒生,游學江南,博覽經(jīng)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陽天宮寺出家。五十歲那年,他翻山越嶺,不遠千里,投身到弘忍的門下,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以求法。六年來,他夜以繼日在弘忍身邊服侍,深為弘忍器重,于是被擢升為上首弟子。在當時,神秀被大家公認為禪宗的衣缽繼承人。
話說有一年,弘忍突然感到自己年齡不小了,便想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這天,他召集眾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語“頌”,即佛經(jīng)中的唱詞),以便了解各人的道行深淺。神秀悟道頗深,當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題了一首偈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BR> 偈詩中所說的“菩提樹”,即古印度的畢婆羅樹,它是一種普通得猶如楊、柳、桐、槐那樣的樹。當年,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在結(jié)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被后世尊為釋迦牟尼。人們?yōu)榱烁心罘鹱孀C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護的畢婆羅樹稱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弘忍大師見到后大為贊賞,讓眾僧都來誦念此偈。
后來,慧能聽到有人誦讀神秀作的偈語,就感嘆道:“聽起來確實很妙啊!可惜,境界不是很高?!钡搅艘归g,慧能央求一名會寫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語旁邊另題了一首自己作的偈詩:“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BR> 慧能的偈子表達的是一種出世的態(tài)度,它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lǐng)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大師看到這個偈子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當他聽說是慧能后,就命人將他叫來,并當眾批評慧能:“你寫的亂七八糟,簡直是胡言亂語!”說完,又親自擦掉了這首偈詩,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轉(zhuǎn)身就走了。眾僧之中,唯有慧能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
這天夜晚,三更時分,慧能來到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佛教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金剛經(jīng)》,并將衣缽傳給了他。
慧能得法后,悄悄回到南方,隱居了十五年,才前往曹溪寶林寺。隨后,他又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并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四十余人。后來,法海匯集慧能的言行為《六祖壇經(jīng)》,這就是南宗。神秀在弘忍圓寂后,前往荊州當陽山玉泉寺,二十余年中門人云集,這就是北宗。經(jīng)過神會的弘揚,南宗遂成為禪宗正統(tǒng),從此獨尊天下。而神秀創(chuàng)立的北宗則門庭寂寞,幾代之后就衰亡了?!毒暗聜鳠翡洝ず肴檀髱煛?BR> 解釋
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潔凈。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清潔、干凈。后用以形容清靜、純潔。也形容為人清廉,不沾染壞習氣。后多用以形容清凈廉潔,品格高尚。
成語典故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十:“范蠡霸越之后,脫屣富貴,扁舟五湖,可謂一塵不染矣?!?BR> 《兒女英雄傳》第九回:“聽起來,老人家又是位一塵不染,兩袖皆空的?!?BR> 王震《忠誠的戰(zhàn)士,光輝的一生》:“他(指賀龍)從舊營壘沖出來,但一塵不染,他能艱苦奮斗,是個革命樂觀主義者?!?BR> 曹禺《王昭君》第一幕:“幾個繡墩錯落地放在一塵不染的石板上。”
趙大年《公主的女兒》:“院子掃得干干凈凈,玻璃擦得一塵不染?!?BR>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jīng)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宋·張耒《臘月小雪后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BR> 佛教中有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
色:眼睛所能看到的
聲:耳朵能聽到的
香:鼻子所能聞到的
味:舌頭所能品嘗出來的
觸:身體所能接觸到的
法:意識上能成為約束的
色聲香味觸法對應(yīng)眼耳鼻舌身意。
佛教修道者排除嗜欲,保持心地潔凈,不被六塵所污染稱之為“一塵不染”。
易錯用法:容易用一塵不染來形容裝束。
例句:在眼前出現(xiàn)一位納西族老太太,那張臉上已有不少皺紋,一身納西族的裝束卻裝戴得一塵不染。
錯
(一塵不染,泛指人品純正,絲毫沒有沾染壞習氣;也指環(huán)境非常清潔。)
一塵不染
唐高宗年間,弘忍大師開壇講學,當時他的手下有五百余名弟子,最有慧根的當屬大弟子神秀。神秀,俗姓李,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少年時為儒生,游學江南,博覽經(jīng)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陽天宮寺出家。五十歲那年,他翻山越嶺,不遠千里,投身到弘忍的門下,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以求法。六年來,他夜以繼日在弘忍身邊服侍,深為弘忍器重,于是被擢升為上首弟子。在當時,神秀被大家公認為禪宗的衣缽繼承人。
話說有一年,弘忍突然感到自己年齡不小了,便想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這天,他召集眾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語“頌”,即佛經(jīng)中的唱詞),以便了解各人的道行深淺。神秀悟道頗深,當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題了一首偈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BR> 偈詩中所說的“菩提樹”,即古印度的畢婆羅樹,它是一種普通得猶如楊、柳、桐、槐那樣的樹。當年,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在結(jié)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被后世尊為釋迦牟尼。人們?yōu)榱烁心罘鹱孀C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護的畢婆羅樹稱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弘忍大師見到后大為贊賞,讓眾僧都來誦念此偈。
后來,慧能聽到有人誦讀神秀作的偈語,就感嘆道:“聽起來確實很妙啊!可惜,境界不是很高?!钡搅艘归g,慧能央求一名會寫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語旁邊另題了一首自己作的偈詩:“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BR> 慧能的偈子表達的是一種出世的態(tài)度,它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lǐng)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大師看到這個偈子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當他聽說是慧能后,就命人將他叫來,并當眾批評慧能:“你寫的亂七八糟,簡直是胡言亂語!”說完,又親自擦掉了這首偈詩,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轉(zhuǎn)身就走了。眾僧之中,唯有慧能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
這天夜晚,三更時分,慧能來到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佛教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金剛經(jīng)》,并將衣缽傳給了他。
慧能得法后,悄悄回到南方,隱居了十五年,才前往曹溪寶林寺。隨后,他又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并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四十余人。后來,法海匯集慧能的言行為《六祖壇經(jīng)》,這就是南宗。神秀在弘忍圓寂后,前往荊州當陽山玉泉寺,二十余年中門人云集,這就是北宗。經(jīng)過神會的弘揚,南宗遂成為禪宗正統(tǒng),從此獨尊天下。而神秀創(chuàng)立的北宗則門庭寂寞,幾代之后就衰亡了?!毒暗聜鳠翡洝ず肴檀髱煛?BR> 解釋
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潔凈。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清潔、干凈。后用以形容清靜、純潔。也形容為人清廉,不沾染壞習氣。后多用以形容清凈廉潔,品格高尚。
成語典故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十:“范蠡霸越之后,脫屣富貴,扁舟五湖,可謂一塵不染矣?!?BR> 《兒女英雄傳》第九回:“聽起來,老人家又是位一塵不染,兩袖皆空的?!?BR> 王震《忠誠的戰(zhàn)士,光輝的一生》:“他(指賀龍)從舊營壘沖出來,但一塵不染,他能艱苦奮斗,是個革命樂觀主義者?!?BR> 曹禺《王昭君》第一幕:“幾個繡墩錯落地放在一塵不染的石板上。”
趙大年《公主的女兒》:“院子掃得干干凈凈,玻璃擦得一塵不染?!?BR>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jīng)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宋·張耒《臘月小雪后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BR> 佛教中有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
色:眼睛所能看到的
聲:耳朵能聽到的
香:鼻子所能聞到的
味:舌頭所能品嘗出來的
觸:身體所能接觸到的
法:意識上能成為約束的
色聲香味觸法對應(yīng)眼耳鼻舌身意。
佛教修道者排除嗜欲,保持心地潔凈,不被六塵所污染稱之為“一塵不染”。
易錯用法:容易用一塵不染來形容裝束。
例句:在眼前出現(xiàn)一位納西族老太太,那張臉上已有不少皺紋,一身納西族的裝束卻裝戴得一塵不染。
錯
(一塵不染,泛指人品純正,絲毫沒有沾染壞習氣;也指環(huán)境非常清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