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寶典《禮記》: 學者有四失、善歌者

字號:


    了解學生的不同心態(tài),然后對癥下藥,算是說到了點子上。任何磁器活了。方法都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它必須有一定的針對性。沒有金鋼鉆,就攬不了失去了針對性方法就成了無的之矢。下面是分享的國學寶典《禮記》:學者有四失、善歌者。歡迎閱讀參考!
    學者有四失(1)
    ——心理狀態(tài)是過失的根源
    【原文】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英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考,長善而救其失者也(2)。
    【注釋】
    (1)本節(jié)選自《學記》。(2)長(zhang):助長。
    【譯文】
    學生可能有四種過失,當教師的一定要知道。人的學習,可能錯在貪多,可能錯在求少,可能錯在不專注,可能錯在不求進取。這四種果實產(chǎn)生的原因,其心理狀態(tài)是不同的。了解了心理狀態(tài),然后才能糾正他們的過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發(fā)揚學生的長處,糾正他們的過失。
    【讀解】
    了解學生的不同心態(tài),然后對癥下藥,算是說到了點子上。任何磁器活了。方法都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它必須有一定的針對性。沒有金鋼鉆,就攬不了失去了針對性方法就成了無的之矢。
    就人而言,針對性的根本是抓住心理狀態(tài)。就像醫(yī)生治病,首先要找出病因所在,然后才知道用什么手段進行治療。學生的學習出了毛病,根本原因就在心理狀態(tài)。所以,真正好的老師,首先是個好的心理學家,而不是只是懂得一些條條框框的空談家。
    儒家對教育的重視和全面研究,在中國古代幾乎可以說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們討論的問題之全面、深入、細致,完全是前無古人的。
    《禮記》善歌者
    善歌者(1)
    ——鼓動性來自魅力
    【原文】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2),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學記》。②臧;善。
    【譯文】
    善于唱歌的人,能夠感動人心,使聽者隨著歌聲唱起來。善于教學的人,能夠啟發(fā)人心,使學者隨著他的意愿來學習。這樣的人,言辭簡約而通達,含蓄而精微,少用譬喻而使人容易明白;這可以說是善于使學生隨其志向來進行學習。
    【讀解】
    善于唱歌的人和善于教學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善于鼓動,能夠感動人心。對教育者的這一要求,比要求了解受大育者的心理狀態(tài)又進了一步。
    要想鼓動人心,不僅是善于啟發(fā),言辭簡約通達,恐怕更重要的是還要有個人魅力。個人魅力像磁石,會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吸引。個人勉力也是一種境界,它是人格修養(yǎng)、個人志趣、精神追求、外表風度、言語談吐等等達到相當高度后的產(chǎn)物,它像一座巍峨的高山,讓人仰止,也像日月,讓人心儀。
    能達到技藝嫻熟、經(jīng)驗豐富、善于抓住人們心理的人很多,但能具備強烈的個人魅力的人卻不多。實際上,魅力是可遇不可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