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寶典《禮記》: 發(fā)慮憲、玉不琢 不成器

字號:


    在儒家看來,教育同維護國家政治有密切關系,目的在于使人民順從,風俗淳樸。這一觀點把教育提到了治國安邦的高度之上,體現(xiàn)了先賢們的遠見卓識。下面是分享的國學寶典《禮記》:發(fā)慮憲。歡迎閱讀參考!
    發(fā)慮憲(1)
    ——使人們變聰明的利弊
    【原文】
    發(fā)慮憲(2),求善良,足以謏聞(3),不足以動眾(4)。就賢體遠(5),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6),其必由學乎!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學禮》?!秾W禮》是一篇完整的闡述教學原理的文章,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教育中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反映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施教方針,對后世有很大影響。②慮:思慮。憲:法則。(3)謏(xiao)聞:小有聲明。④動眾:感動聽眾。(5)就:接近。體:親近。(6)化:教化,教育。成:形成。
    【譯文】
    啟發(fā)合乎法則的思考,征求德行善良的人,只能做到小有聲明,卻不足以感動大眾。如果接近賢者。親近疏遠者,就能夠感動大眾,卻不足以教化大眾。君子大人如果要教化大眾,形成良好的風俗,就必須從教育著手。
    【讀解】
    在儒家看來,教育同維護國家政治有密切關系,目的在于使人民順從,風俗淳樸。這一觀點把教育提到了治國安邦的高度之上,體現(xiàn)了先賢們的遠見卓識。
    但是在強調(diào)這一觀點的同時,不知道先賢們是否想到過:如果人們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了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那么還能為所欲為地施行“愚民”政策嗎?還能像噶羊群一樣憑幾聲吆喝和幾記鞭笞而使之歸順嗎?
    人民都變的聰明起來,的確對國家有好處,可以使國家繁榮富強。但對實行專制的統(tǒng)治者來說,人民變的聰明起來則未必是好事。因此,說這一觀點是“遠見卓識”,是說它超越了專制統(tǒng)治者的立場,具有開明的色彩。
    《禮記》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1)
    ——學習是為了開發(fā)潛能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者,建國君民(2),教學為先?!秲睹吩?3):“念終始典于學(4)?!逼浯酥^乎!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學禮》。②君:這里的意思是統(tǒng)治。(3)兌(yue)命:《古文尚書》中的篇名,也作《說命》。④念終:始終想著。
    【譯文】
    玉石不經(jīng)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渡袝?說命》中說:“自始自終想著學習?!贝蟾啪褪钦f的這個意思吧。
    【讀解】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為有用的東西,還得要經(jīng)過打磨加工。用這個道理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大概要比西方哲學家洛克的“白板說”切合實際一些。洛克認為,人的心靈天生來像一張白紙,后來通過經(jīng)驗積累和學習,便在白紙上畫出了各種圖畫。
    玉石同白紙顯然不一樣的。白紙什么都沒有,而玉石則包含了潛在的有用成分和價值。白紙上的痕跡是外力機械地加上去的,琢磨玉石則是讓他的潛能充分發(fā)揮出來。
    儒家的學者一方面承認了人所擁有的天賦和才能,(不像白紙一無所有),另一方面則強調(diào)了開掘和發(fā)展天賦、才能,必須通過學習的過程,使他們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確定了這個大前提,剩下的問題便是開掘的具體方法和技巧,是具體的操作方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