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滿分作文 :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

字號:

整理了2019年高考滿分作文,大家可以看看滿分作文都是怎么寫的,和自己的作文對比一下,看看思路和遣詞造句上的不同都在哪里,在平常多加以練習,一定能在作文上有大的突破!
    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
    
    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
    ——題記
    汨羅江畔,高冠長佩的詩人最后一眼回望這萬里山河,毅然躍下;長安失陷,烽火三月,杜子美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魯迅先生握著手中的筆,默然長嘆。
    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都和我有關。
    人們常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可國破家亡之時,有多少人認為責在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眹y時,又有幾個人覺得自己有責任?然而終究是有的。兵臨城下,六軍待發(fā),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一役,兵部尚書于謙獨自站在城頭第一次指揮戰(zhàn)斗。未曾提起劍,未曾識戎裝,但他敢于獨自一人,于國難之時,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是因為他“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因為他認為這就是他的使命,這就是他的責任。
    而那些保家衛(wèi)國、戎馬一生的戰(zhàn)士,他們都做到了以國家安全為己任,寧愿戰(zhàn)死沙場,馬革裹尸還。岳飛率領的岳家軍“精忠報國”,戚繼光引領的戚家軍頑強抗倭;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而和平年代,國家興亡,責任亦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玄奘西行,辭別故地,曾翻越過幾座高山,蹚過幾道江河,穿過幾次平原,踏過幾片草地,史書沒有記載,但處處都留下了他堅定的足跡;鄭和下西洋,遠渡幾方國土,行過幾處洲陸,史書沒有記載,但每一片海域都曾留下過他的聲音。他們肩負著時代的責任,毅然前行。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毙聲r代的我們,縱然渺小平凡就如苔花一般,也要擔當起國家的責任,盡自己所能,做貢獻。
    就如“港珠澳大橋”林鳴一般,堅守“工匠精神”;就如“肝膽外科第一人”吳孟超一般,懸壺濟世,妙手回春。
    就如魯迅先生所言:“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BR>    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的光。
    延伸閱讀:其他2019年高考滿分作文兩篇
    心中期許筆下風云
    
    有人說:“人生如同不斷謄改的詩稿,從青絲到白發(fā),有人還在燈下?!倍覀兟袷子谏畹膸装?,拾起筆卻滿心躑躅時,總有紛擾的雜音在背后響起,指點我們將于何處落筆。于是我們心中朦朧的理想藍圖便被涂鴉所淹沒。
    總有人認為作家心中要裝著讀者,順著讀者的呼聲走;也總有人認為作家要堅持自我,不被外界左右,當我們成為生活的執(zhí)筆者,我想,我們應將外界呼聲化作心中期許,以筆下風云書寫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們以筆墨為權,行至今日已對父母不絕于耳的叮嚀囑咐感到麻木,可我們總還記得第一次媽媽摸著你的頭,爸爸拍拍你的肩,目送你尚稚拙的身影去迎考時眼底飽含的熱淚與期望。那是我們在一次次被路上的荊棘絆倒時,于苦痛的血淚中再次爬起的不竭動力。這一份真誠的祝愿,這一份熱切的期許,將用溫和柔軟的風力托舉你的雙翼,是生活的“讀者”饋贈于我的第一件禮物。
    但又有那流言中傷、冷嘲熱諷,抑或是尖酸刻薄地對你的生活評頭論足。誠然這些打擊使我們暫失“寫作”的勇氣,但在轟然交錯雜的輿論風向中,我們更能看清自己,更能看清自己所堅守的理想信念不愿為之失去方向,風狂雨急之時,鳥云籠罩在茫茫蒼穹,一片陰翳之中,我們才能意識到腳下的土地方是心之所向,這便是“讀者”的第二份禮物。
    由是觀之,“讀者”的呼聲并不能左右我們的筆端,而我恰要把他們予我的壓力與動力化為筆下風云。
    “活過、愛過、寫過”的司湯達還曾言:“我的夢想值得我為之奮斗,我今天的生活絕不是昨天的冷淡抄襲?!蔽覀儠鴮懳覀兊墓适?,必有我之思想、著我之色彩。難道沒有旁人的導引,沒有既定的道路,我就只好日復一日地抄下昨日的詞句,陷入循環(huán)往復的生活漩渦之中嗎?不,不是這樣。各人之所以執(zhí)筆各自的生活,是各人擁有其獨特思想境界與情感體驗,自然也有其不同的趣味追求與志向節(jié)操,而我們所應做的,便是把個人的獨特性刻入生活的骨髓,完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口中“人不是齒輪”的自證。
    我不循規(guī)蹈矩,自然也不會停滯不前。辛波斯卡偏愛那“寫詩的荒謬”,我亦珍視手中握筆的機會。讀者的呼聲或許打斷了你的思路,行文的艱澀或許凝滯了你的筆尖,但生活的書頁唰拉拉翻過,那空白是否讓你惶恐?又是否讓你有愧于那些生活的“讀者”?
    讀者的呼聲與要求無論承載著壓力或是動力,我們都應將其化為心中懷著的感激、存著的期許,以其寫出自我色彩,嶄露筆下風云。
    翻山越嶺,他們就會聽到你的事。
    善則聽之,惡則棄之
    
    生活是一部“作品”,我們每個人都是創(chuàng)造生活的“作家”,而那些穿行于我們生活的人則是我們的讀者。那么,應當怎樣對待這些讀者的“呼聲'呢?我認為,應當“善則聽之,惡則棄之”。
    有許多孤介自守的人,自以為才智過人,對自己讀者的“呼聲”一概不聽。比如自比太陽的尼采,拋卻周圍一切星辰,最終自取滅亡;又比如晚年的“發(fā)明大王”愛迪生,固執(zhí)己見,最終再無發(fā)明。那么,全盤接受自己讀者的“呼聲”就是正確的選擇嗎?這樣只會將自己退成提線木偶,沒了讀者的協助,寸步難行。只有篩選出那些積極的、有建設性意義的“呼聲”,舍棄又有些是否不分,橫加干涉的“呼聲”,才能化讀者之力為己用,創(chuàng)造更完美的“作品”。
    人生伊始,父母的耳提面命,恩師的遵遵教會,朋友的低聲勸慰,仇人的惡語相向,旁觀者的無知之論,有如此多的讀者“呼聲”,酸甜苦辣,可謂應有盡有,若不加以選擇,擇其善者而從之,這一生豈不成了他人信筆涂鴉之書?因此,要像孫悟空那樣煉就“火眼金睛”,從一堆妖魔鬼怪中找尋那真正的盟友。古時,詩人賈島酷愛推敲詩句,對讀者“呼聲”來者不拒卻也細細辨別,方鑄詩名。所以,對那些有善意也有惡意的呼聲,不要畏拒,打開心門去接受它們,用心眼去區(qū)分它們,讓他們化作養(yǎng)分供自己成長。
    所謂“偏聽則信,兼聽則明”,指得是孤介自守有害于己,而兼聽他人之言有益于己。言論是最自由的小鳥??谝粡?,成飛向四方。而那些抓捕小鳥的人卻需要區(qū)別那些小鳥,抓住害鳥、壞鳥,留下益鳥。對于讀者們的'呼聲也應當如此。留下有益于己的,舍棄不益于己的。孔子有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比裟切昂袈暋闭嬲睋糇约旱耐袋c,就去加強、改正,使自己的盔甲更加堅固,若沒有,也于己無害。
    作為新世紀的新青年,面對形形色色充滿無邊誘惑的世界,怎樣保持本心創(chuàng)作自己輝眼輝煌的人生之書呢?應當“善則聽之,惡則棄之”以對那些讀者。
    世界美好,心眼斷之,肉眼視之,手足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