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運(yùn)》原為《禮記》中的一篇,主要論述禮義的本原和禮制的演變。下面是分享的孔子家語:禮運(yùn)第三十二。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孔子為魯司寇①,與于蠟②。既賓事畢③,乃出游于觀④之上,喟然而嘆。言偃侍,曰:“夫子何嘆也?”孔子曰:“昔大道之行⑤,與三代之英⑥,吾未之逮⑦也,而有記焉?!?BR> 【注釋】
①司寇:官名。掌刑獄糾察等事。
②與于蠟(zhà):參與蠟祭。周代于十二月合祭百神,叫蠟。
③既:已經(jīng)。賓:陪祭者。畢:完畢。舊注:“畢賓客之事也?!?BR> ④觀:宮門外閥。舊注:“觀,宮外門闕,《周禮》所謂象魏也?!?BR> ⑤大道之行:此指三皇五帝時,大道通行。大道指上古五帝所遵循的社會準(zhǔn)則。
⑥三代:指禹、湯、文武時代。英:英才。
⑦未之逮:沒趕上。
【譯文】
孔子擔(dān)任魯國司寇時,曾參與蠟祭。賓客走了以后,他出來到樓臺上觀覽,感慨地嘆了口氣。言偃跟隨在孔子身邊,問道:“老師為什么嘆氣呢?”孔子說:“從前大道通行的時代,及夏商周三代精英當(dāng)政的時代,我都沒有趕上,而有些文字記載還可以看到?!?BR> 【原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①。故人不獨(dú)親其親②,不獨(dú)子其子③。老有所終④,壯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養(yǎng)。貨惡其棄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⑤,不必為人⑥。是以*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不作。故外戶而不閉,謂之大同⑦?!?BR> 【注釋】
①講信修睦:講求信用,和人們和睦相處。
②不獨(dú)親其親:不只是敬奉自己的父母。
③不獨(dú)子其子: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
④終:指安享天年。
⑤力惡其不出于身:惡:唯恐,恐怕。舊注:“言力惡其不出于身,不以為德惠也。”
⑥為人:《禮記·禮運(yùn)》作“為己”。
⑦大同:儒家的理想社會。
【譯文】
“大道通行的時代,天下為大家所公有,選舉賢能的人,講求誠信,致力友愛。所以人們不只敬愛自己的雙親,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社會上的老人都能安度終生,壯年人都能發(fā)揮自己的才能,鰥夫、寡婦、孤兒和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人們厭惡把財物浪費(fèi)不用,但不必要收藏到自己家里;人們擔(dān)心自己的智力體力不能得到發(fā)揮,但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因此*詐陰謀的事不會發(fā)生,盜竊財物擾亂社會的事情不會出現(xiàn)。所以家里的大門不必緊鎖,這就叫做大同世界?!?BR> 【原文】
“今大道既隱①,天下為家②,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則為己,力則為人。大人世及以為常③,城郭溝池以為固。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選④,未有不謹(jǐn)于禮⑤。禮之所興,與天地并。如有不由禮而在位者,則以為殃⑥?!?BR> 【注釋】
①既隱:已經(jīng)隱沒衰微。
②天下為家: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
③大人:指天子諸侯。世及:世代相傳。
④由此而選:選:選拔。舊注:“言用禮義為之選也?!?BR> ⑤謹(jǐn)于禮:謹(jǐn)慎地遵守禮法。
⑥殃:災(zāi)禍。
【譯文】
“如今大道已經(jīng)衰微,天下為一個家族所私有,人們只敬愛自己的雙親,只疼愛自己的子女。財物想據(jù)為己有,出力也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財物和權(quán)位世代相傳已成常事,建筑城郭溝池作為防御工事。夏禹、商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這個時代產(chǎn)生的,他們之中沒有一人不依禮行事的。禮制的興起,與天地并存。如有不遵循禮制而當(dāng)權(quán)在位的,民眾把他視為禍殃?!?BR> 【原文】
言偃復(fù)問曰:“如此乎,禮之急①也?!?BR> 孔子曰:“夫禮,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②,達(dá)于喪、祭、鄉(xiāng)射、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禮示之,則天下國家可得以禮正矣?!?BR> 言偃曰:“今之在位,莫知由禮,何也?”
孔子曰:“嗚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也③。吾舍魯何適?夫魯之郊及禘皆非禮④,周公其已衰矣⑤。杞之郊也禹⑥,宋之郊也契⑦,是天子之事守⑧也。天子以杞、宋二王之后。周公攝政致太平,而與天子同是禮也。諸侯祭社稷宗廟,上下皆奉其典,而祝嘏⑨莫敢易其常法,是謂大嘉?!?BR> 【注釋】
①急:急需,緊要。
②列其鬼神:參驗于鬼神。
③幽厲:指周幽王、周厲王,二人均是昏庸殘暴之君。傷:敗壞,損壞。舊注:“幽厲二王者,皆傷周道也。”
④郊:在郊外祭天。禘:天子諸侯的宗廟五年祭祀一次稱禘。非禮:不合乎周禮。
⑤周公其已衰矣:指周公定的禮已經(jīng)衰微。因周公封于魯,故云。舊注:“子孫不能行其禮義?!?BR> ⑥杞之郊也禹:杞國的郊祭是祭祀禹。
⑦契:傳說中宋的始祖,帝嚳之子,母為簡狄。
⑧守:保留。
⑨祝嘏(gǔ):祭祀時致祝禱之辭和傳達(dá)神言的執(zhí)事人。
【譯文】
言偃又問:“這樣的話,禮就是很緊迫的了?”
孔子說:“禮是先代圣王用以順承自然之道來治理人情的。它參驗于鬼神,貫徹在祭、喪、鄉(xiāng)射、冠、婚、朝聘等禮儀上。因此圣人就用禮來昭示天道人情,這樣國家才能治理好?!?BR> 言偃又問:“現(xiàn)在在位當(dāng)權(quán)的人沒有知道遵循禮制的,為什么呢?”
孔子說:“唉,可悲呀!我考察周代的制度,自從幽王、厲王起就敗壞了。我舍棄魯國又能到哪里去考察呢?可是魯國的郊、禘之祭已不合乎周禮,周公定的禮看來已經(jīng)衰微了。杞人郊祭是祭禹,宋人郊祭是祭契,這是天子的職守。也因為他們是夏、商的后裔。周公代理執(zhí)政而使天下太平,所以用與天子同樣的禮儀。至于諸侯祭祀社稷和祖先,上下的人都奉守同樣的典章制度,祝嘏不敢更改原有的禮制,這叫做大嘉?!?BR> 【評析】
《禮運(yùn)》原為《禮記》中的一篇,主要論述禮義的本原和禮制的演變??鬃邮紫荣潛P(yáng)了五帝三皇的“大同”世界,認(rèn)為那是人類歷最完美的時期。那時大道行于世,天下人皆知為公,人們推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講究信用,和睦相處。老有所終,壯有所用,*謀不興,盜竊亂賊不作,稱之為大同。到了夏、商、周三代,社會由“大同”進(jìn)入“小康”,社會財富成為私家之物,國家政權(quán)也為一家所有,父死子繼,因此詐謀和戰(zhàn)亂不斷。而此時的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以禮治理亂世,使天下復(fù)安,他們是小康時代最杰出的人物。到周幽王、周厲王時禮制衰微??鬃痈鶕?jù)這種情況,論述了禮的重要、禮的起源,以及祭祀、死喪等各種禮節(jié),以正君身,以治理社會?!按笸】怠钡膶W(xué)說對后世發(fā)生過相當(dāng)重要的影響,創(chuàng)建“大同”世界成為人們美好的社會理想。
【原文】
孔子為魯司寇①,與于蠟②。既賓事畢③,乃出游于觀④之上,喟然而嘆。言偃侍,曰:“夫子何嘆也?”孔子曰:“昔大道之行⑤,與三代之英⑥,吾未之逮⑦也,而有記焉?!?BR> 【注釋】
①司寇:官名。掌刑獄糾察等事。
②與于蠟(zhà):參與蠟祭。周代于十二月合祭百神,叫蠟。
③既:已經(jīng)。賓:陪祭者。畢:完畢。舊注:“畢賓客之事也?!?BR> ④觀:宮門外閥。舊注:“觀,宮外門闕,《周禮》所謂象魏也?!?BR> ⑤大道之行:此指三皇五帝時,大道通行。大道指上古五帝所遵循的社會準(zhǔn)則。
⑥三代:指禹、湯、文武時代。英:英才。
⑦未之逮:沒趕上。
【譯文】
孔子擔(dān)任魯國司寇時,曾參與蠟祭。賓客走了以后,他出來到樓臺上觀覽,感慨地嘆了口氣。言偃跟隨在孔子身邊,問道:“老師為什么嘆氣呢?”孔子說:“從前大道通行的時代,及夏商周三代精英當(dāng)政的時代,我都沒有趕上,而有些文字記載還可以看到?!?BR> 【原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①。故人不獨(dú)親其親②,不獨(dú)子其子③。老有所終④,壯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養(yǎng)。貨惡其棄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⑤,不必為人⑥。是以*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不作。故外戶而不閉,謂之大同⑦?!?BR> 【注釋】
①講信修睦:講求信用,和人們和睦相處。
②不獨(dú)親其親:不只是敬奉自己的父母。
③不獨(dú)子其子: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
④終:指安享天年。
⑤力惡其不出于身:惡:唯恐,恐怕。舊注:“言力惡其不出于身,不以為德惠也。”
⑥為人:《禮記·禮運(yùn)》作“為己”。
⑦大同:儒家的理想社會。
【譯文】
“大道通行的時代,天下為大家所公有,選舉賢能的人,講求誠信,致力友愛。所以人們不只敬愛自己的雙親,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社會上的老人都能安度終生,壯年人都能發(fā)揮自己的才能,鰥夫、寡婦、孤兒和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人們厭惡把財物浪費(fèi)不用,但不必要收藏到自己家里;人們擔(dān)心自己的智力體力不能得到發(fā)揮,但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因此*詐陰謀的事不會發(fā)生,盜竊財物擾亂社會的事情不會出現(xiàn)。所以家里的大門不必緊鎖,這就叫做大同世界?!?BR> 【原文】
“今大道既隱①,天下為家②,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則為己,力則為人。大人世及以為常③,城郭溝池以為固。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選④,未有不謹(jǐn)于禮⑤。禮之所興,與天地并。如有不由禮而在位者,則以為殃⑥?!?BR> 【注釋】
①既隱:已經(jīng)隱沒衰微。
②天下為家: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
③大人:指天子諸侯。世及:世代相傳。
④由此而選:選:選拔。舊注:“言用禮義為之選也?!?BR> ⑤謹(jǐn)于禮:謹(jǐn)慎地遵守禮法。
⑥殃:災(zāi)禍。
【譯文】
“如今大道已經(jīng)衰微,天下為一個家族所私有,人們只敬愛自己的雙親,只疼愛自己的子女。財物想據(jù)為己有,出力也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財物和權(quán)位世代相傳已成常事,建筑城郭溝池作為防御工事。夏禹、商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這個時代產(chǎn)生的,他們之中沒有一人不依禮行事的。禮制的興起,與天地并存。如有不遵循禮制而當(dāng)權(quán)在位的,民眾把他視為禍殃?!?BR> 【原文】
言偃復(fù)問曰:“如此乎,禮之急①也?!?BR> 孔子曰:“夫禮,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②,達(dá)于喪、祭、鄉(xiāng)射、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禮示之,則天下國家可得以禮正矣?!?BR> 言偃曰:“今之在位,莫知由禮,何也?”
孔子曰:“嗚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也③。吾舍魯何適?夫魯之郊及禘皆非禮④,周公其已衰矣⑤。杞之郊也禹⑥,宋之郊也契⑦,是天子之事守⑧也。天子以杞、宋二王之后。周公攝政致太平,而與天子同是禮也。諸侯祭社稷宗廟,上下皆奉其典,而祝嘏⑨莫敢易其常法,是謂大嘉?!?BR> 【注釋】
①急:急需,緊要。
②列其鬼神:參驗于鬼神。
③幽厲:指周幽王、周厲王,二人均是昏庸殘暴之君。傷:敗壞,損壞。舊注:“幽厲二王者,皆傷周道也。”
④郊:在郊外祭天。禘:天子諸侯的宗廟五年祭祀一次稱禘。非禮:不合乎周禮。
⑤周公其已衰矣:指周公定的禮已經(jīng)衰微。因周公封于魯,故云。舊注:“子孫不能行其禮義?!?BR> ⑥杞之郊也禹:杞國的郊祭是祭祀禹。
⑦契:傳說中宋的始祖,帝嚳之子,母為簡狄。
⑧守:保留。
⑨祝嘏(gǔ):祭祀時致祝禱之辭和傳達(dá)神言的執(zhí)事人。
【譯文】
言偃又問:“這樣的話,禮就是很緊迫的了?”
孔子說:“禮是先代圣王用以順承自然之道來治理人情的。它參驗于鬼神,貫徹在祭、喪、鄉(xiāng)射、冠、婚、朝聘等禮儀上。因此圣人就用禮來昭示天道人情,這樣國家才能治理好?!?BR> 言偃又問:“現(xiàn)在在位當(dāng)權(quán)的人沒有知道遵循禮制的,為什么呢?”
孔子說:“唉,可悲呀!我考察周代的制度,自從幽王、厲王起就敗壞了。我舍棄魯國又能到哪里去考察呢?可是魯國的郊、禘之祭已不合乎周禮,周公定的禮看來已經(jīng)衰微了。杞人郊祭是祭禹,宋人郊祭是祭契,這是天子的職守。也因為他們是夏、商的后裔。周公代理執(zhí)政而使天下太平,所以用與天子同樣的禮儀。至于諸侯祭祀社稷和祖先,上下的人都奉守同樣的典章制度,祝嘏不敢更改原有的禮制,這叫做大嘉?!?BR> 【評析】
《禮運(yùn)》原為《禮記》中的一篇,主要論述禮義的本原和禮制的演變??鬃邮紫荣潛P(yáng)了五帝三皇的“大同”世界,認(rèn)為那是人類歷最完美的時期。那時大道行于世,天下人皆知為公,人們推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講究信用,和睦相處。老有所終,壯有所用,*謀不興,盜竊亂賊不作,稱之為大同。到了夏、商、周三代,社會由“大同”進(jìn)入“小康”,社會財富成為私家之物,國家政權(quán)也為一家所有,父死子繼,因此詐謀和戰(zhàn)亂不斷。而此時的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以禮治理亂世,使天下復(fù)安,他們是小康時代最杰出的人物。到周幽王、周厲王時禮制衰微??鬃痈鶕?jù)這種情況,論述了禮的重要、禮的起源,以及祭祀、死喪等各種禮節(jié),以正君身,以治理社會?!按笸】怠钡膶W(xué)說對后世發(fā)生過相當(dāng)重要的影響,創(chuàng)建“大同”世界成為人們美好的社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