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名勝古跡作文【三篇】

字號:


     名勝古跡就是指風景優(yōu)美和有古代遺跡的地方。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國家之一,名勝古跡眾多。為大家提供《小學生名勝古跡作文【三篇】》,歡迎閱讀。
    【篇一】中國名勝古跡——蘇州園林
    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我早去過了,可蘇州,我雖然每次回老家時都要從那里經過,可我還真是沒有去那里玩過,今天,我總算見識了蘇州園林的魅力。
    今天,爸媽正好要去蘇州送貨,媽媽說:“小雨,今天我們要去蘇州送貨,你來嗎?”“不去,你們送貨,我才不去?!薄袄罾^偉,送好貨,我們去蘇州園林,孩子不來,正好省了門票錢?!薄罢l說我不去的!我去!”聽見這話,我急了,馬上反駁,并穿好了鞋。
    下午,送好貨,我們便來到了蘇州園林。
    我們剛來到古典園林,就被一幢幢古香古色的建筑物,一棵棵枝繁葉茂的古樹,吸引了目光。先說那古香古色的建筑物吧,紅漆漆的柱子,綠漆漆的欄桿,漂亮極了!每一間的橫杠上都有五彩的畫,畫上各種人物、花草,上千幅竟沒有那兩幅是相同的。建筑物里面很寬,有四五百平方米,要是晚上一個人在里面,還真有點害怕。建筑物是用木頭建的,富有名族特色。
    穿過建筑物,就來到了后院。哇!蘇州人真會享受,院子雖說不算大也很寬敞,不但能乘涼,還能舒心。這院子可真漂亮??!既有小橋又有流水,讓我不禁想起“小橋流水人家”的詩句來,好一番詩情畫意的布置。湖面上開了無數(shù)朵荷花,白里透紅,好像小娃娃的臉蛋。還有一個專供休息的涼亭,看了這么多美景,就屬涼亭最個人化了。走過小橋,一片樹林凸現(xiàn)出來,走進去,草地上零零星星地灑落著點點陽光,松鼠偶而從樹上跑過,花草的芬芳撲鼻而來,真像是處身于一片大自然美景?。?BR>    太陽漸漸西去,是我們歸去的時候了,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
    【篇二】中國名勝古跡——北京故宮
    北京,是全國人民向往的地方。我去北京看到了世界上最寬廣、最壯觀的天安門廣場;雄偉壯麗的天安門;風景如畫的頤和園、北海;十九世紀的官——和?的恭王府;世上歷史最悠久、
    的宮殿——故宮博物院;觀似巨龍的八達嶺長城;死氣沉沉的十三陵;充滿勃勃生機的海洋館……
    最讓我難忘的就要數(shù)故宮啦。故宮建于1420年,是漢武帝的兒子,也就是永樂皇修建的。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門,后倚景山,東近王府井街市,西臨中南海。故宮也叫“紫禁城”,因為當時皇帝下令任何人的房子都不能比自己的宮殿高,所以都建了平房,又稱“平房之都”。
    一走進故宮我就看到了一面高大雄偉的午門,走過午門,我就見了太和門。穿過太和門在我眼前呈現(xiàn)的是一做紅墻黃瓦、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的太和殿。太和殿是過去皇帝上朝的地方。走近一看,它分為三層,屋頂上分別雕刻著十一只珍禽異獸。我再往里面看:里面的擺設跟電視里一模一樣。關于名勝古跡的作文
    走過太和殿就是中和殿。中和殿是皇帝休息的地方,然后才更衣到太和殿。
    中和殿的后面是保和殿。我湊近一看,活見鬼了!怎么什么都沒有?聽導游說,這是以前殿試的地方,只有全國前十名才能到這里來,讓皇帝親自給他們出考題,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探花,第三名為榜眼。離開了“考場”我們又來到了乾清宮。乾清宮是明代十四個皇帝和清代兩個皇帝生活過的寢宮。
    后來,我們又到后面參觀了皇帝的御花園,皇后的寢宮等許多地方。要出故宮了,我戀戀不舍地感嘆道:“這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 ?BR>    【篇三】中國名勝古跡——黃山
    早聽說黃山有奇松、怪石,形勢陡峭的特點,今天我可算是領會到了。
    站在山腳下看巍峨的山峰。云朵仿佛在山峰之間??粗鴬^力攀登的游人,我們也開始動身了。
    纜車很快把我們送到了山頂,我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心情格外舒暢。
    觀看美景,我發(fā)現(xiàn)黃山的松樹與其他山的松樹是不同的,蒼勁的樹干,翠綠的松針,十分壯觀。最有名的還要算玉屏峰邊的“迎客松”了,傘狀的樹冠,每個小枝上都有許多松針,頻頻地伸向游客,隨風輕擺,把人們的目光緊緊吸引,也讓我情不自禁地贊嘆起這松的美。
    黃山的石更是怪石磷峋、鬼斧神工,光滑而有陡峭的山壁顯得格外的雄偉、壯麗,人們還幫這些怪石取了名字呢!看,那邊山頭的螯魚馱金龜,再看那邊,是龜蛇二將守云谷,左邊的蛇高抬著頭,好象在仰望天空,右邊的龜趴在那兒,好像在曬太陽,呵,尾部還有一個蛋呢!再往前走,山石之中,一塊手機石聳立在那兒,呵,這么大一個手機,信號肯定是滿格,打到月球上都沒問題。饒過這個山頭,我們來到了“飛來石”的腳下。聽導游講,這塊“飛來石”就是拍《紅樓夢》的那塊石頭,摸了它就能消病除災,幸福長久。聽了導游的講解,我迫不及待地繞著著塊靈石摸了一圈。
    我們的興致正濃,導游已經催我們下山了,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黃山,真有一種“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