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語文考試的重中之重,想要寫出好的作文,可以多看一些滿分作文,靈活運用來提升自己的作文分值。為大家?guī)?019年高考作文美素材7篇!我們來看一看吧!
2019年高考作文素材
1. “魔性”的吸引力就是創(chuàng)新的魅力
2. 李詠辭世,鍵盤俠可有悔意
3. 讓忙碌變得充實
4. 對碎片化閱讀保持高度清醒
5. 師生互動,規(guī)則和公平的示范課
6. 愿他們的心靈不再“留守”
7. 打動我們的是值得銘記的生活
羅幔輕寒,燕子雙飛去。本周,離去的不僅僅是燕子,還有我們熟悉的人:李詠意外去世,讓世界驚愕,促使我們反思生命,也正視生命。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戴建業(yè)的意外走紅,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總有美好,年輕的生命能裝扮世界,老驥伏櫪也能發(fā)出光和熱。期中考試馬上要來了,同學們你們本周有進步嗎?
“魔性”的吸引力就是創(chuàng)新的魅力
“一排一排的漂亮姑娘,我連看都不看一眼,沒有半個月就跟別人談戀愛了”“他說天不亮就起床了,還種那個鬼‘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種這個水平,我絕不會寫詩”……隨著一段課堂上講解元稹、陶淵明等古詩的視頻合集在網(wǎng)絡上流傳,62歲的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yè)出人意料地成了“網(wǎng)紅”。特別是其幽默生動、充滿“魔性”的講解風格,不但被學生認為是“大學課堂里的一股‘泥石流’”,還令很多網(wǎng)友紛紛點贊,甚至有人表態(tài)“想去上學了”。
只要上網(wǎng)看幾段戴建業(yè)老師視頻,想必諸位也會認同上面的評價。雖然老先生滿口的“漢普”的確使一些字句不那么容易聽清楚,但從視頻中的陣陣笑聲不難猜測,大多數(shù)時候這并沒有影響到課堂效果?;叵胍幌挛覀円郧暗墓旁娫~課,除了背誦,大多數(shù)精力都在“揣測”作者的中心思想吧,也就難怪戴教授的講解讓人耳目一新了。這不禁還讓人聯(lián)想到當年央視百家講壇上的另一位大學教授易中天。操著同樣不甚標準的普通話,講述的都是古代文學的內(nèi)容,卻都同樣受到了公眾的歡迎??梢?,哪怕是講者和聽者的交流不一定的順暢,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也不是沒有市場,同樣可以讓人聽得欲罷不能,會心一笑。
從其學生和網(wǎng)友們的評價中不難看出,戴建業(yè)教授的古詩講解之所以具有“魔性”,關鍵是其生動幽默的講課風格。他說,自己講課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跟學生“真誠地聊天”。反映在語言上,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自然是很多對古詩詞內(nèi)容口語化的、段子式的講述,而不是照本宣科、陳詞濫調(diào)。這更切合新一代年輕人溝通交流的表達方式,從而使聽者倍增親近感。有了這種親近感,就傳達給聽者一個重要的信號:講者不是高高在上地灌輸,而是在與聽者平等地交流。這首先是一種形式上的“真誠”。
除了語言的幽默,更重要的“生動”在于,通過故事化的敘述,尤其是很多“換作我會怎么樣”的內(nèi)容,講課人不但豐富了課堂內(nèi)容,而且營造了一種具有代入感的課堂氛圍,也就拉近了與聽者的距離,讓人聽得津津有味。這是內(nèi)容上的“真誠”。人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不單單是為了會背會讀會講一些詩詞故事,重要的是從中感受到古人之道和做事邏輯,將之投射到今人的一言一行上,在對比中對接古與今,從而去發(fā)掘、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和養(yǎng)分。聽聽百家講壇的易中天品三國,實際上也遵從了這樣的邏輯。
固然,人們不能苛求每一位老師都用這樣的講課方式。不過總結這種講課風格的“魔性”,關鍵在于從語言表達到內(nèi)容上對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從而激起了聽者的興趣,這代表了文化創(chuàng)新的魅力。戴建業(yè)教授說:“我用這樣的方式講課,是希望所有愛詩歌的人不是*大家學習,而是讓人欲罷不能,這樣整個民族的文化修養(yǎng)就會提高。”如果說創(chuàng)新對文化傳承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那么第一步就是要激發(fā)興趣,讓人們關注傳統(tǒng)文化。
近年來,隨著傳統(tǒng)文化日益受到重視,傳承呼聲越來越響亮。從易中天品三國到戴建業(yè)“魔性講古詩”說明,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傳下去”,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創(chuàng)新,哪怕是一堂課、一件文物,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面向現(xiàn)代人的表達交流方式,拉近古人與今人的距離,實現(xiàn)跨時空對話交流,才能在人們心靈的共振中打通和延續(xù)文化血脈,傳承優(yōu)秀文化基因。
李詠辭世,鍵盤俠可有悔意
昨天,央視原主持人李詠的妻子哈文的一條微博瞬間擊潰了網(wǎng)絡。微博稱,她們一家?guī)е钤伕懊揽拱?7個月后,“永失我愛”。消息來得太突然,很多網(wǎng)友無法接受。而更讓人無法原諒的是,在治療期間,李詠一家還被造謠移民美國,言語中不乏諷刺和謾罵。
如今,移民傳聞隨著李詠的溘然長逝不攻自破,在事實“反轉”和結果“反差”的對比下,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網(wǎng)絡暴力的可怕。
不知過去的17個月中,李詠一家在美國為其治療癌癥時,面對造謠中傷,心里是一種什么滋味。想必是嘴角的一抹苦笑,是心里的一股委屈,抑或只是一聲嘆息。面對莫名其妙的指責,哈文只是簡單而又果斷地回了一句“沒有”。這或許是“不計較”,或許是“顧不上”,但并不代表這份傷害就不存在。哈文的好脾氣,或許也只是一種無奈和無力罷了。
相反,網(wǎng)絡暴力往往比硬暴力更具殺傷力。前不久,在新一季的《奇葩說》中,面對“鍵盤俠到底是不是俠”的辯題,辯手陳銘爆料他在六一兒童節(jié)曬女兒照片時,被網(wǎng)友留言:“這個孩子丑得,湖北村貨的基因,沒差了。”一向溫文爾雅、以好脾氣著稱的陳銘愣是沒控制住情緒?;蛟S在那位網(wǎng)友看來,這只是一句吐槽,但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是難以估量、無法彌補的。
李詠突然去世,給外界造成的反應明顯是震驚的、同情的、惋惜的。我們甚至不排除當時指責、謾罵李詠移民的網(wǎng)友,此刻也加入了蠟燭與合掌的緬懷中。只是不知他們心中,是否有些歉意和懺悔泛起,更不知他們是否會在此后的網(wǎng)絡言行中,是一如既往地惡語傷人,還是多一些冷靜、明辨和思考。
因此,我們也能夠明顯分辨網(wǎng)絡暴力,它們和正當?shù)?、正義的網(wǎng)絡表達區(qū)別在于:不分事實,聽風是雨;不論是非,只講情緒;不思后果,只圖痛快。它們自以為躲在屏幕后面無須負責,它們自以為“人微言輕”影響不大,但眾人都這么想,網(wǎng)絡暴力便如千流匯海,惡浪滔天。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愈發(fā)深入社會生活,網(wǎng)絡暴力也正越來越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負能量。隨手一句留言,它們或許沒有車禍那么觸目驚心,沒有自然災害那么簡單粗暴,沒有兇徒那么面目可憎,但卻往往傷人于無形,直入肺腑,影響深重。
李詠已逝,所謂的“移民原罪”也煙消云散,但正義不該止于*大白。一些習慣于施加網(wǎng)絡暴力之人須要反思:在鍵盤上敲出的每一個字,都意味著責任。當它帶著鋒利的刃口,在輿論場肆意飛舞的時候,那不是什么“作品”,而是在“作秀”的同時,很可能還在“作案”。
讓忙碌變得充實
前段時間,一篇名為《凌晨3點不回家》的網(wǎng)文引發(fā)網(wǎng)友共鳴?,F(xiàn)代生活中,忙碌,的確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常態(tài):“白加黑”“五加二”,工作總干不完;忙應酬,忙補課,周末也不得閑;即便是休假游玩,也常常把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通宵達旦、廢寢忘食或許有些夸張,但生活節(jié)奏也免不了是爭分奪秒、應接不暇。
在很大程度上,忙,是奮斗,是拼搏,是馬不停蹄向夢想前進。在每一本時間管理的“攻略”上,都不會有人教你不勞而獲??h委書記廖俊波,把車子、飯桌、工地當作辦公室,每天工作到深夜;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得者馬冬晗,將每天從早上6點到午夜1點的學習計劃細致到分鐘;鄉(xiāng)村醫(yī)生賀星龍,18年間出診17萬次,摩托里程足以繞地球10圈……在與時間賽跑的路上,沒有人可以不奮斗就到達終點,沒有人可以不忙碌就收獲幸福。無論是一心為民,還是獻身學術,以夢為馬,忙碌就能讓人變得充實。
在我們棲居的城市,隨時都有人在工作。當“夜班人”“熬夜族”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回家,便利店營業(yè)員、環(huán)衛(wèi)工人早已開啟了新的一天。24小時“不打烊”,為城市帶來了故事,也平添了不少魅力。吆喝的小販、值班的警察、開夜車的司機……忙碌的人們激活了城市運行的機理。盡管城市也面臨交通擁堵、住房困難等問題,但忙碌意味著進步空間巨大,當勤勞努力的個人組成干勁沖天的群體,每個城市的未來都值得期待。
就國家而言,忙碌是發(fā)展活力的表征。從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到30年不懈治沙的“庫布其模式”,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每一步,無不是由行動者的汗水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今,早高峰的北京地鐵4號線以1分43秒的發(fā)車效率將一批批上班族送達崗位,世界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日夜不停,一艘艘巨輪把貨物運往五大洲,這是中國活力的生動注腳。中國快速發(fā)展,離不開地區(qū)互相比照你追我趕,離不開企業(yè)奮發(fā)圖強鏖戰(zhàn)商海,更離不開個人爭分奪秒增長才干。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方能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貢獻力量。
不過,就有些人而言,之所以忙忙碌碌、片刻不息,不見得是選擇了遠方,也有可能是選花了眼。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看似從重復勞動中被解放出來,但物質的豐富、生活的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手機、汽車減輕了溝通之苦,但網(wǎng)絡社交、保養(yǎng)停放令人傷神;成為健身達人、追劇狂魔、手游玩家也是讓人勞神的“小目標”。五顏六色的生活,是時代進步的饋贈,但某種意義上也是忙碌的源頭。稍不小心,朝著目標闊步而去的忙碌,就會變成無頭蒼蠅式的庸碌,甚至帶來低效混沌的“拖延癥”。所以,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忙得充實、忙得有效,讓忙碌真正加快前進的步伐?
有人說:人生是一場看不見終點的奔跑,片刻不停才不會掉隊。事實上,在每個城市不舍晝夜的“接力跑”中,個體雖要以國家社會的宏大敘事作為參照,卻不用獨自跑完全程。即便忙已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但忙不應占據(jù)生活的全部。正如反復折疊的鐵絲必然會斷,切莫讓忙碌拖垮了身體。既要在忙碌中提高效率,把刷手機、侃大山等無謂的忙碌剔除出去;也要找到忙碌的節(jié)奏,慢一拍,喘口氣,養(yǎng)精蓄銳,重整旗鼓,明日的賽程會更自如。
對碎片化閱讀保持高度清醒
“5分鐘讀完一本名著”“3分鐘看完一部電影”“10分鐘帶你了解歷史”……類似的短視頻節(jié)目如今在網(wǎng)絡上大行其道,從點擊量和點贊量看,受眾不少。顯然此類節(jié)目擊中了人們的痛點:一方面渴望文化與娛樂,一方面沒有時間或者舍不得花時間,于是能夠“速成”的辦法就格外受歡迎。但是,這種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會讓你欲速不達、南轅北轍——時間和精力沒少花,但收獲寥寥。
快餐文化的特點當然是快,但代價是剝離了豐富的內(nèi)容,只剩下光禿禿干巴巴的幾條梗概??戳诉@些節(jié)目,你可以知道故事脈絡、記住幾個人名,但作品中原有的豐富的細節(jié)、細膩的情感、精彩的故事全都與你無緣了。有的人覺得名著篇幅太長、內(nèi)容艱深、閱讀門檻比較高,于是看這些視頻版的“縮寫本”聊備談資,更有人連電影、電視劇都要用3分鐘看完。
快餐文化的出現(xiàn)與流行并非今日始,但顯然,互聯(lián)網(wǎng)使快餐文化大范圍流行成為可能,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更給快餐文化按下了快進鍵。就以某知名短視頻應用來說,短短15秒的視頻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只好加快語速、精簡內(nèi)容。限制節(jié)目時長或字數(shù),這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普遍采取的策略,好處是用戶上傳的內(nèi)容因短小精悍所以又快又多,但害處是用戶在快速瀏覽中很容易迷失,難以集中注意力,導致認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維趨向于表面化。國內(nèi)外都曾做過實驗,在瀏覽社交媒體若干分鐘之后,再讓用戶去背誦文章和做數(shù)學題,正確率都會下降。
以往人們都認為互聯(lián)網(wǎng)拯救了碎片化時間,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利用碎片化時間提高效率。但現(xiàn)實是碎片化反客為主,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用碎片化的時間去閱讀(準確地說是觀看)碎片化的內(nèi)容。雖然古人也曾有“馬上、枕上、廁上”的利用碎片化時間的閱讀,但所讀的內(nèi)容并不碎片化。
今天的快餐文化與數(shù)十年前的快餐文化相比,一個重要的特征是逐漸遠離文字而趨向視頻。視頻的直觀、形象和快速,是文字和圖片都不能比擬的。但企圖用短短幾十秒的視頻來獲取信息,其實并不成功,由文字到圖片,由圖片轉到視頻,的確是便捷了,但對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調(diào)用卻越來越少。人類通過閱讀文字來傳承思想文化的歷史已數(shù)千年,而視頻成為媒介主流的歷史不過數(shù)十年而已,不論是從人類的認知習慣還是就歷史積累而言,視頻都是不能與文字相提并論的。如果僅僅用視頻作為媒介而遠離文字,那就意味著放棄了一座寶庫,這對于我們傳承文明、創(chuàng)新文化是極為不利的。機械化生產(chǎn)、快餐式消費絕不是文化的正途,速生者往往速朽。
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這一工具為人類服務,需要我們嚴肅思考、認真對待。而今之計,只有對碎片化閱讀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靜取代浮躁,用踏實取代膚淺,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響。
師生互動,規(guī)則和公平的示范課
高校校園頻頻傳出的新聞,給人這樣的印象:維護規(guī)則和紀律、維護教師尊嚴、師生間平等相待,這些好像很難同時做到,很難兼顧。不是某位老師言行失當,就是哪個學生舉止太出格;或者是某項規(guī)定不盡合理。但是,發(fā)生在華東政法大學的因交作業(yè)引起的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卻令人深有感觸、深長思之。
有網(wǎng)友以“事雖小,理不輕”論之,非常恰當。這次師生互動,堪稱一堂內(nèi)容豐富的示范課,既是一堂“規(guī)則課”,也是一堂“公平課”、“公開課”;甚至是一堂非常出色的作文課。
許同學沒有按時交作業(yè),可能影響學期評分。她以對規(guī)則“理解不同”為由,在微信群里要求馬寅翔老師接受她補交作業(yè)并“共擔風險”,即視她沒有違反規(guī)定,不扣分。
馬老師要她寫一篇文章闡述自己的理由。許同學用了3個小時,交出一篇長文《論遲交作業(yè)之合理性》,馬老師隨即撰文一篇《 關于 “遲交作業(yè)案” 的歸入法分析》來回復。因為許同學證明自己不是沒有按時完成作業(yè)而只是沒有按時上交,而馬老師終認為論證有效,并認為接受其作業(yè)不會傷及對其他同學的公平。
馬老師讓許同學為自己晚交作業(yè)提出正當理由,還有一個用意:考察她是不是能把所學內(nèi)容運用到為自己辯護上。希望通過這個例子,提高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學會把法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來掌握專業(yè)。馬老師對學生的負責,對教學的負責,都在不言之中。
馬老師說,許同學的文章寫得很長,而且從形式上來看還比較專業(yè),這種情況下如果簡單一兩句話打發(fā)她,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也沒辦法讓其他同學理解我為什么又接受了她的作業(yè)。
這里,馬老師告訴我們:對一個學生的尊重,與對其他同學的尊重,是相互聯(lián)系的,是可以統(tǒng)一在一起的;也包括對教學的負責。做到了這些,教師的尊嚴,自然就在其中了。
馬老師說,要許同學撰文論證,是對她的考驗;但是,這何嘗不是對馬老師自己的考驗?論證的合理,邏輯的嚴謹,語言表達的準確,從中可以學習如何寫好議論文。沒有堅實的多方面的能力,不可能有這么精彩的“即興”發(fā)揮。
這次師生間的“辯論”,是在一個有三百名學生的大群里進行的,眾目睽睽,任何違背公平、曲解規(guī)則都逃不過眾人眼睛。這堂課告訴人們:公開,是公平的保證。
馬寅翔這樣的老師,是讓很多學生折服、羨慕的“別人家的老師”,應該也是校長們想要的教員。馬老師能夠這樣專注于教學,相信這是一個讓人安心于業(yè)務、鼓勵人鉆研業(yè)務的學校。馬老師只是因偶然的機會而網(wǎng)紅,其實每所高校都有很多熱愛專業(yè),對學生負責的教師,他們都希望擁有馬老師那樣的教學環(huán)境。
愿他們的心靈不再“留守”
關照留守兒童細膩敏感的精神世界,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擁抱,還他們一個美好的童年,是為人父母的義務,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任何東西都比不上父親給我的那一個眼神”“那個擁抱和那句話,一直給我力量”“我抱著爸爸說:‘你做的玩具是世界上好的玩具’”……一個留守兒童的作文《我太愛那件禮物了》中,幾句簡單的話,勾勒出這一群體細膩敏感的精神世界,讓人們看到一顆顆渴望陪伴的孤獨心靈。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斷增加,改變也一直在發(fā)生。前些年,在四川涼山“懸崖村”,孩子們背著書包在懸崖峭壁間艱難前行的身影讓人牽掛。如今,有了堅固的鋼梯、新建的通信鐵塔、連著網(wǎng)線的路由器……大涼山孩子們的求學之路變得順暢了。不過,守護留守兒童的心靈成長,卻依然任重道遠。前不久,2018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出爐,這已是這一*連續(xù)第四年發(fā)布。從此前的“陪伴”“守護”,到今年的主題“牽絆”,*也在不斷走進留守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
記錄和分析不同類型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親子聯(lián)結,聚焦留守兒童情緒狀態(tài)的心理機制,有利于探索出有效的心理幫扶路徑。比如,孩子雖然需要親情陪伴,但研究發(fā)現(xiàn)短暫而粗糙的相聚、虧欠心理下的補償,比不上平時的涓滴交流;比如,父母都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更傾向將真我一面掩藏,因此偶爾回家“看看”,可能不如平時多打電話;再比如,大人外出打工,可以得到孩子的理解,但父母關愛的缺失,卻能造成難以撫平的傷害。應該說,近些年社會幫扶力量的進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留守兒童家庭或學校的物質條件,不少志愿者的傾情付出給予了孩子情感的撫慰,各種文體活動的開展填補了時間的空白。然而,這種來自社會第三方的努力,難以從根本上緩解造成親子關系淡漠的時空分離。
有人用“歸期不定、前路不明、何去何從”來總結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實際上,對成長中的孩子們來說,比物質匱乏更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精神上的慰藉。彼此牽掛的父母與孩子,是什么成了他們之間情感交流的障礙?從幫助孩子到幫助家長,如何紓解兩個群體的共同焦慮?可以說,將這些問號拉直,在愛與被愛之間傳遞力量、消除誤解,更有利于幫助這群孩子免于孤獨,克服迷茫消極的負面情緒,從而走出心靈的困境。
領袖強調(diào),要關心留守兒童,“讓他們都能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時至今日,留守兒童群體面臨的已經(jīng)不僅僅是如何長大的成長問題,也是如何發(fā)展的教育問題、如何謀生的社會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完善相關工作機制和措施,加強管理和服務。紀錄短片《棉花村的孩子》中,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孩,早早輟學陷入迷茫,隨父母出門打工身心疲憊,再想回去讀書卻已沒有了退路。小女孩的故事反映一系列待解的命題:隨遷子女的教育權利如何得到保障?學校如何在心理健康、人格養(yǎng)成上發(fā)揮更大作用?強求父母單方面“棄城還鄉(xiāng)”并不現(xiàn)實,依賴留守兒童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效果不佳,唯有用社會大家庭的力量搭建情感溝通的渠道,培厚親子關系的土壤,才能讓留守兒童的情感世界充滿陽光。
在*發(fā)布會的攝影展上,一幅作品尤其引人注目。一個孩子緊緊握住滿是磨痕的座機話筒,斑駁的墻上刻的是幾串難忘的電話號碼。一個完整的中國視野,不僅需要看到高樓大廈,也需要看到鄉(xiāng)村田野。關照留守兒童細膩敏感的精神世界,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擁抱,還他們一個美好的童年,是為人父母的義務,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打動我們的是值得銘記的生活
什么會被記???不是矯揉造作,而是洗盡鉛華。讓人們看到真實的生活,體味各自的奮斗,這樣的記錄,才有更加持久的吸引力。
近,有一類“土味視頻”悄然在各大短視頻平臺走紅。它們大多來自于普通人的生活與奮斗:原原本本地呈現(xiàn)母親如何制作咸菜,忠實記錄在山里做電力維護的日常,直播出江捕魚的辛勞與收獲……這個秋天,鮮活而不做作的“土味”,讓人們看到許多“原生態(tài)”的生活。
這也讓我們思考,在短視頻領域,流量如何成為正能量?一段時間,也有一些“三俗”的東西借“土味”之名傳播,夸張妝容、雷人雷語,甚至打暴力*擦邊球,似乎帶上“土味”就可以理所當然地不雅,這不僅違背了公序良俗,逾越了法律邊界,也不可能有持續(xù)的生命力。
今年以來相關部門的整治規(guī)范,改變著短視頻領域泥沙俱下的局面。“土味視頻”的流行,也是用戶選擇的結果。美貌、獵奇、搞怪或許能博得一時眼球,但只有真實的生活才活力長久。有人下了夜班,看到地鐵站外臺階上整齊排列著的咖啡罐,感悟著城市夜歸人的活力;有人直播農(nóng)村收秋,金黃的顏色染遍鄉(xiāng)間小院,燉煮新糧的大柴鍋熱氣騰騰,一粥一飯都特有滋味……正像觀察者所說,“這種生命力與生活貼得那么近,他們很少抱怨,能為搬一天磚得到的一百塊錢而滿足,為釣到了江里的一條大魚而雀躍,為每個生活中的小驚喜感動?!睆膬|萬普通人分享的多彩生活中,你能清晰感受到頑強的生命力——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生活的熱情,令人感動。
生活是平凡的,但是能夠堅守平凡的人,總能找到不凡的價值。高塔上發(fā)短視頻的電網(wǎng)工人,為何能收獲無數(shù)粉絲的感佩?也許不僅是因為艱苦,更因為傳遞光明。人民日報“中國道路中國夢”欄目也曾刊登過一位電網(wǎng)工人的文章。作者是孩子眼中的“蜘蛛俠”,一邊爬高一邊拉線。200多米的塔相當于80多層樓,爬上去要邁過1268級臺階。工作甘苦自知,但在塔頂俯視長江,會感覺它變窄了,而自己和塔上的隊友卻變得高大了。
路遙說過,真正萬古長青的是普通人的無名紀念碑——生生不息的人類生活自身。去除虛火與邪火之后,來源于生活的“土味”注定會火,而且會一直火下去。任何內(nèi)容生產(chǎn)都試圖實現(xiàn)兩個基本功能,一是記錄,二是傳播。在媒體融合的時代,感動我們的依然是真實的東西,是生活本身。這也是為何在直播熱度有所下降的情況下,愿意把流量貢獻給記錄者的平臺,仍能保持強有力的用戶黏性。
網(wǎng)上有一句名言,生活不僅是我們活過的日子,也是我們記住的日子。什么會被記?。坎皇浅C揉造作,而是洗盡鉛華。讓人們看到真實的生活,體味各自的奮斗,這樣的記錄,才有更加持久的吸引力。
2019年高考作文素材
1. “魔性”的吸引力就是創(chuàng)新的魅力
2. 李詠辭世,鍵盤俠可有悔意
3. 讓忙碌變得充實
4. 對碎片化閱讀保持高度清醒
5. 師生互動,規(guī)則和公平的示范課
6. 愿他們的心靈不再“留守”
7. 打動我們的是值得銘記的生活
羅幔輕寒,燕子雙飛去。本周,離去的不僅僅是燕子,還有我們熟悉的人:李詠意外去世,讓世界驚愕,促使我們反思生命,也正視生命。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戴建業(yè)的意外走紅,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總有美好,年輕的生命能裝扮世界,老驥伏櫪也能發(fā)出光和熱。期中考試馬上要來了,同學們你們本周有進步嗎?
“魔性”的吸引力就是創(chuàng)新的魅力
“一排一排的漂亮姑娘,我連看都不看一眼,沒有半個月就跟別人談戀愛了”“他說天不亮就起床了,還種那個鬼‘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種這個水平,我絕不會寫詩”……隨著一段課堂上講解元稹、陶淵明等古詩的視頻合集在網(wǎng)絡上流傳,62歲的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yè)出人意料地成了“網(wǎng)紅”。特別是其幽默生動、充滿“魔性”的講解風格,不但被學生認為是“大學課堂里的一股‘泥石流’”,還令很多網(wǎng)友紛紛點贊,甚至有人表態(tài)“想去上學了”。
只要上網(wǎng)看幾段戴建業(yè)老師視頻,想必諸位也會認同上面的評價。雖然老先生滿口的“漢普”的確使一些字句不那么容易聽清楚,但從視頻中的陣陣笑聲不難猜測,大多數(shù)時候這并沒有影響到課堂效果?;叵胍幌挛覀円郧暗墓旁娫~課,除了背誦,大多數(shù)精力都在“揣測”作者的中心思想吧,也就難怪戴教授的講解讓人耳目一新了。這不禁還讓人聯(lián)想到當年央視百家講壇上的另一位大學教授易中天。操著同樣不甚標準的普通話,講述的都是古代文學的內(nèi)容,卻都同樣受到了公眾的歡迎??梢?,哪怕是講者和聽者的交流不一定的順暢,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也不是沒有市場,同樣可以讓人聽得欲罷不能,會心一笑。
從其學生和網(wǎng)友們的評價中不難看出,戴建業(yè)教授的古詩講解之所以具有“魔性”,關鍵是其生動幽默的講課風格。他說,自己講課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跟學生“真誠地聊天”。反映在語言上,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自然是很多對古詩詞內(nèi)容口語化的、段子式的講述,而不是照本宣科、陳詞濫調(diào)。這更切合新一代年輕人溝通交流的表達方式,從而使聽者倍增親近感。有了這種親近感,就傳達給聽者一個重要的信號:講者不是高高在上地灌輸,而是在與聽者平等地交流。這首先是一種形式上的“真誠”。
除了語言的幽默,更重要的“生動”在于,通過故事化的敘述,尤其是很多“換作我會怎么樣”的內(nèi)容,講課人不但豐富了課堂內(nèi)容,而且營造了一種具有代入感的課堂氛圍,也就拉近了與聽者的距離,讓人聽得津津有味。這是內(nèi)容上的“真誠”。人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不單單是為了會背會讀會講一些詩詞故事,重要的是從中感受到古人之道和做事邏輯,將之投射到今人的一言一行上,在對比中對接古與今,從而去發(fā)掘、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和養(yǎng)分。聽聽百家講壇的易中天品三國,實際上也遵從了這樣的邏輯。
固然,人們不能苛求每一位老師都用這樣的講課方式。不過總結這種講課風格的“魔性”,關鍵在于從語言表達到內(nèi)容上對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從而激起了聽者的興趣,這代表了文化創(chuàng)新的魅力。戴建業(yè)教授說:“我用這樣的方式講課,是希望所有愛詩歌的人不是*大家學習,而是讓人欲罷不能,這樣整個民族的文化修養(yǎng)就會提高。”如果說創(chuàng)新對文化傳承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那么第一步就是要激發(fā)興趣,讓人們關注傳統(tǒng)文化。
近年來,隨著傳統(tǒng)文化日益受到重視,傳承呼聲越來越響亮。從易中天品三國到戴建業(yè)“魔性講古詩”說明,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傳下去”,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創(chuàng)新,哪怕是一堂課、一件文物,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面向現(xiàn)代人的表達交流方式,拉近古人與今人的距離,實現(xiàn)跨時空對話交流,才能在人們心靈的共振中打通和延續(xù)文化血脈,傳承優(yōu)秀文化基因。
李詠辭世,鍵盤俠可有悔意
昨天,央視原主持人李詠的妻子哈文的一條微博瞬間擊潰了網(wǎng)絡。微博稱,她們一家?guī)е钤伕懊揽拱?7個月后,“永失我愛”。消息來得太突然,很多網(wǎng)友無法接受。而更讓人無法原諒的是,在治療期間,李詠一家還被造謠移民美國,言語中不乏諷刺和謾罵。
如今,移民傳聞隨著李詠的溘然長逝不攻自破,在事實“反轉”和結果“反差”的對比下,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網(wǎng)絡暴力的可怕。
不知過去的17個月中,李詠一家在美國為其治療癌癥時,面對造謠中傷,心里是一種什么滋味。想必是嘴角的一抹苦笑,是心里的一股委屈,抑或只是一聲嘆息。面對莫名其妙的指責,哈文只是簡單而又果斷地回了一句“沒有”。這或許是“不計較”,或許是“顧不上”,但并不代表這份傷害就不存在。哈文的好脾氣,或許也只是一種無奈和無力罷了。
相反,網(wǎng)絡暴力往往比硬暴力更具殺傷力。前不久,在新一季的《奇葩說》中,面對“鍵盤俠到底是不是俠”的辯題,辯手陳銘爆料他在六一兒童節(jié)曬女兒照片時,被網(wǎng)友留言:“這個孩子丑得,湖北村貨的基因,沒差了。”一向溫文爾雅、以好脾氣著稱的陳銘愣是沒控制住情緒?;蛟S在那位網(wǎng)友看來,這只是一句吐槽,但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是難以估量、無法彌補的。
李詠突然去世,給外界造成的反應明顯是震驚的、同情的、惋惜的。我們甚至不排除當時指責、謾罵李詠移民的網(wǎng)友,此刻也加入了蠟燭與合掌的緬懷中。只是不知他們心中,是否有些歉意和懺悔泛起,更不知他們是否會在此后的網(wǎng)絡言行中,是一如既往地惡語傷人,還是多一些冷靜、明辨和思考。
因此,我們也能夠明顯分辨網(wǎng)絡暴力,它們和正當?shù)?、正義的網(wǎng)絡表達區(qū)別在于:不分事實,聽風是雨;不論是非,只講情緒;不思后果,只圖痛快。它們自以為躲在屏幕后面無須負責,它們自以為“人微言輕”影響不大,但眾人都這么想,網(wǎng)絡暴力便如千流匯海,惡浪滔天。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愈發(fā)深入社會生活,網(wǎng)絡暴力也正越來越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負能量。隨手一句留言,它們或許沒有車禍那么觸目驚心,沒有自然災害那么簡單粗暴,沒有兇徒那么面目可憎,但卻往往傷人于無形,直入肺腑,影響深重。
李詠已逝,所謂的“移民原罪”也煙消云散,但正義不該止于*大白。一些習慣于施加網(wǎng)絡暴力之人須要反思:在鍵盤上敲出的每一個字,都意味著責任。當它帶著鋒利的刃口,在輿論場肆意飛舞的時候,那不是什么“作品”,而是在“作秀”的同時,很可能還在“作案”。
讓忙碌變得充實
前段時間,一篇名為《凌晨3點不回家》的網(wǎng)文引發(fā)網(wǎng)友共鳴?,F(xiàn)代生活中,忙碌,的確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常態(tài):“白加黑”“五加二”,工作總干不完;忙應酬,忙補課,周末也不得閑;即便是休假游玩,也常常把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通宵達旦、廢寢忘食或許有些夸張,但生活節(jié)奏也免不了是爭分奪秒、應接不暇。
在很大程度上,忙,是奮斗,是拼搏,是馬不停蹄向夢想前進。在每一本時間管理的“攻略”上,都不會有人教你不勞而獲??h委書記廖俊波,把車子、飯桌、工地當作辦公室,每天工作到深夜;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得者馬冬晗,將每天從早上6點到午夜1點的學習計劃細致到分鐘;鄉(xiāng)村醫(yī)生賀星龍,18年間出診17萬次,摩托里程足以繞地球10圈……在與時間賽跑的路上,沒有人可以不奮斗就到達終點,沒有人可以不忙碌就收獲幸福。無論是一心為民,還是獻身學術,以夢為馬,忙碌就能讓人變得充實。
在我們棲居的城市,隨時都有人在工作。當“夜班人”“熬夜族”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回家,便利店營業(yè)員、環(huán)衛(wèi)工人早已開啟了新的一天。24小時“不打烊”,為城市帶來了故事,也平添了不少魅力。吆喝的小販、值班的警察、開夜車的司機……忙碌的人們激活了城市運行的機理。盡管城市也面臨交通擁堵、住房困難等問題,但忙碌意味著進步空間巨大,當勤勞努力的個人組成干勁沖天的群體,每個城市的未來都值得期待。
就國家而言,忙碌是發(fā)展活力的表征。從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到30年不懈治沙的“庫布其模式”,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每一步,無不是由行動者的汗水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今,早高峰的北京地鐵4號線以1分43秒的發(fā)車效率將一批批上班族送達崗位,世界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日夜不停,一艘艘巨輪把貨物運往五大洲,這是中國活力的生動注腳。中國快速發(fā)展,離不開地區(qū)互相比照你追我趕,離不開企業(yè)奮發(fā)圖強鏖戰(zhàn)商海,更離不開個人爭分奪秒增長才干。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方能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貢獻力量。
不過,就有些人而言,之所以忙忙碌碌、片刻不息,不見得是選擇了遠方,也有可能是選花了眼。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看似從重復勞動中被解放出來,但物質的豐富、生活的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手機、汽車減輕了溝通之苦,但網(wǎng)絡社交、保養(yǎng)停放令人傷神;成為健身達人、追劇狂魔、手游玩家也是讓人勞神的“小目標”。五顏六色的生活,是時代進步的饋贈,但某種意義上也是忙碌的源頭。稍不小心,朝著目標闊步而去的忙碌,就會變成無頭蒼蠅式的庸碌,甚至帶來低效混沌的“拖延癥”。所以,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忙得充實、忙得有效,讓忙碌真正加快前進的步伐?
有人說:人生是一場看不見終點的奔跑,片刻不停才不會掉隊。事實上,在每個城市不舍晝夜的“接力跑”中,個體雖要以國家社會的宏大敘事作為參照,卻不用獨自跑完全程。即便忙已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但忙不應占據(jù)生活的全部。正如反復折疊的鐵絲必然會斷,切莫讓忙碌拖垮了身體。既要在忙碌中提高效率,把刷手機、侃大山等無謂的忙碌剔除出去;也要找到忙碌的節(jié)奏,慢一拍,喘口氣,養(yǎng)精蓄銳,重整旗鼓,明日的賽程會更自如。
對碎片化閱讀保持高度清醒
“5分鐘讀完一本名著”“3分鐘看完一部電影”“10分鐘帶你了解歷史”……類似的短視頻節(jié)目如今在網(wǎng)絡上大行其道,從點擊量和點贊量看,受眾不少。顯然此類節(jié)目擊中了人們的痛點:一方面渴望文化與娛樂,一方面沒有時間或者舍不得花時間,于是能夠“速成”的辦法就格外受歡迎。但是,這種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會讓你欲速不達、南轅北轍——時間和精力沒少花,但收獲寥寥。
快餐文化的特點當然是快,但代價是剝離了豐富的內(nèi)容,只剩下光禿禿干巴巴的幾條梗概??戳诉@些節(jié)目,你可以知道故事脈絡、記住幾個人名,但作品中原有的豐富的細節(jié)、細膩的情感、精彩的故事全都與你無緣了。有的人覺得名著篇幅太長、內(nèi)容艱深、閱讀門檻比較高,于是看這些視頻版的“縮寫本”聊備談資,更有人連電影、電視劇都要用3分鐘看完。
快餐文化的出現(xiàn)與流行并非今日始,但顯然,互聯(lián)網(wǎng)使快餐文化大范圍流行成為可能,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更給快餐文化按下了快進鍵。就以某知名短視頻應用來說,短短15秒的視頻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只好加快語速、精簡內(nèi)容。限制節(jié)目時長或字數(shù),這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普遍采取的策略,好處是用戶上傳的內(nèi)容因短小精悍所以又快又多,但害處是用戶在快速瀏覽中很容易迷失,難以集中注意力,導致認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維趨向于表面化。國內(nèi)外都曾做過實驗,在瀏覽社交媒體若干分鐘之后,再讓用戶去背誦文章和做數(shù)學題,正確率都會下降。
以往人們都認為互聯(lián)網(wǎng)拯救了碎片化時間,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利用碎片化時間提高效率。但現(xiàn)實是碎片化反客為主,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用碎片化的時間去閱讀(準確地說是觀看)碎片化的內(nèi)容。雖然古人也曾有“馬上、枕上、廁上”的利用碎片化時間的閱讀,但所讀的內(nèi)容并不碎片化。
今天的快餐文化與數(shù)十年前的快餐文化相比,一個重要的特征是逐漸遠離文字而趨向視頻。視頻的直觀、形象和快速,是文字和圖片都不能比擬的。但企圖用短短幾十秒的視頻來獲取信息,其實并不成功,由文字到圖片,由圖片轉到視頻,的確是便捷了,但對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調(diào)用卻越來越少。人類通過閱讀文字來傳承思想文化的歷史已數(shù)千年,而視頻成為媒介主流的歷史不過數(shù)十年而已,不論是從人類的認知習慣還是就歷史積累而言,視頻都是不能與文字相提并論的。如果僅僅用視頻作為媒介而遠離文字,那就意味著放棄了一座寶庫,這對于我們傳承文明、創(chuàng)新文化是極為不利的。機械化生產(chǎn)、快餐式消費絕不是文化的正途,速生者往往速朽。
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這一工具為人類服務,需要我們嚴肅思考、認真對待。而今之計,只有對碎片化閱讀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靜取代浮躁,用踏實取代膚淺,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響。
師生互動,規(guī)則和公平的示范課
高校校園頻頻傳出的新聞,給人這樣的印象:維護規(guī)則和紀律、維護教師尊嚴、師生間平等相待,這些好像很難同時做到,很難兼顧。不是某位老師言行失當,就是哪個學生舉止太出格;或者是某項規(guī)定不盡合理。但是,發(fā)生在華東政法大學的因交作業(yè)引起的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卻令人深有感觸、深長思之。
有網(wǎng)友以“事雖小,理不輕”論之,非常恰當。這次師生互動,堪稱一堂內(nèi)容豐富的示范課,既是一堂“規(guī)則課”,也是一堂“公平課”、“公開課”;甚至是一堂非常出色的作文課。
許同學沒有按時交作業(yè),可能影響學期評分。她以對規(guī)則“理解不同”為由,在微信群里要求馬寅翔老師接受她補交作業(yè)并“共擔風險”,即視她沒有違反規(guī)定,不扣分。
馬老師要她寫一篇文章闡述自己的理由。許同學用了3個小時,交出一篇長文《論遲交作業(yè)之合理性》,馬老師隨即撰文一篇《 關于 “遲交作業(yè)案” 的歸入法分析》來回復。因為許同學證明自己不是沒有按時完成作業(yè)而只是沒有按時上交,而馬老師終認為論證有效,并認為接受其作業(yè)不會傷及對其他同學的公平。
馬老師讓許同學為自己晚交作業(yè)提出正當理由,還有一個用意:考察她是不是能把所學內(nèi)容運用到為自己辯護上。希望通過這個例子,提高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學會把法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來掌握專業(yè)。馬老師對學生的負責,對教學的負責,都在不言之中。
馬老師說,許同學的文章寫得很長,而且從形式上來看還比較專業(yè),這種情況下如果簡單一兩句話打發(fā)她,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也沒辦法讓其他同學理解我為什么又接受了她的作業(yè)。
這里,馬老師告訴我們:對一個學生的尊重,與對其他同學的尊重,是相互聯(lián)系的,是可以統(tǒng)一在一起的;也包括對教學的負責。做到了這些,教師的尊嚴,自然就在其中了。
馬老師說,要許同學撰文論證,是對她的考驗;但是,這何嘗不是對馬老師自己的考驗?論證的合理,邏輯的嚴謹,語言表達的準確,從中可以學習如何寫好議論文。沒有堅實的多方面的能力,不可能有這么精彩的“即興”發(fā)揮。
這次師生間的“辯論”,是在一個有三百名學生的大群里進行的,眾目睽睽,任何違背公平、曲解規(guī)則都逃不過眾人眼睛。這堂課告訴人們:公開,是公平的保證。
馬寅翔這樣的老師,是讓很多學生折服、羨慕的“別人家的老師”,應該也是校長們想要的教員。馬老師能夠這樣專注于教學,相信這是一個讓人安心于業(yè)務、鼓勵人鉆研業(yè)務的學校。馬老師只是因偶然的機會而網(wǎng)紅,其實每所高校都有很多熱愛專業(yè),對學生負責的教師,他們都希望擁有馬老師那樣的教學環(huán)境。
愿他們的心靈不再“留守”
關照留守兒童細膩敏感的精神世界,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擁抱,還他們一個美好的童年,是為人父母的義務,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任何東西都比不上父親給我的那一個眼神”“那個擁抱和那句話,一直給我力量”“我抱著爸爸說:‘你做的玩具是世界上好的玩具’”……一個留守兒童的作文《我太愛那件禮物了》中,幾句簡單的話,勾勒出這一群體細膩敏感的精神世界,讓人們看到一顆顆渴望陪伴的孤獨心靈。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斷增加,改變也一直在發(fā)生。前些年,在四川涼山“懸崖村”,孩子們背著書包在懸崖峭壁間艱難前行的身影讓人牽掛。如今,有了堅固的鋼梯、新建的通信鐵塔、連著網(wǎng)線的路由器……大涼山孩子們的求學之路變得順暢了。不過,守護留守兒童的心靈成長,卻依然任重道遠。前不久,2018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出爐,這已是這一*連續(xù)第四年發(fā)布。從此前的“陪伴”“守護”,到今年的主題“牽絆”,*也在不斷走進留守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
記錄和分析不同類型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親子聯(lián)結,聚焦留守兒童情緒狀態(tài)的心理機制,有利于探索出有效的心理幫扶路徑。比如,孩子雖然需要親情陪伴,但研究發(fā)現(xiàn)短暫而粗糙的相聚、虧欠心理下的補償,比不上平時的涓滴交流;比如,父母都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更傾向將真我一面掩藏,因此偶爾回家“看看”,可能不如平時多打電話;再比如,大人外出打工,可以得到孩子的理解,但父母關愛的缺失,卻能造成難以撫平的傷害。應該說,近些年社會幫扶力量的進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留守兒童家庭或學校的物質條件,不少志愿者的傾情付出給予了孩子情感的撫慰,各種文體活動的開展填補了時間的空白。然而,這種來自社會第三方的努力,難以從根本上緩解造成親子關系淡漠的時空分離。
有人用“歸期不定、前路不明、何去何從”來總結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實際上,對成長中的孩子們來說,比物質匱乏更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精神上的慰藉。彼此牽掛的父母與孩子,是什么成了他們之間情感交流的障礙?從幫助孩子到幫助家長,如何紓解兩個群體的共同焦慮?可以說,將這些問號拉直,在愛與被愛之間傳遞力量、消除誤解,更有利于幫助這群孩子免于孤獨,克服迷茫消極的負面情緒,從而走出心靈的困境。
領袖強調(diào),要關心留守兒童,“讓他們都能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時至今日,留守兒童群體面臨的已經(jīng)不僅僅是如何長大的成長問題,也是如何發(fā)展的教育問題、如何謀生的社會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完善相關工作機制和措施,加強管理和服務。紀錄短片《棉花村的孩子》中,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孩,早早輟學陷入迷茫,隨父母出門打工身心疲憊,再想回去讀書卻已沒有了退路。小女孩的故事反映一系列待解的命題:隨遷子女的教育權利如何得到保障?學校如何在心理健康、人格養(yǎng)成上發(fā)揮更大作用?強求父母單方面“棄城還鄉(xiāng)”并不現(xiàn)實,依賴留守兒童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效果不佳,唯有用社會大家庭的力量搭建情感溝通的渠道,培厚親子關系的土壤,才能讓留守兒童的情感世界充滿陽光。
在*發(fā)布會的攝影展上,一幅作品尤其引人注目。一個孩子緊緊握住滿是磨痕的座機話筒,斑駁的墻上刻的是幾串難忘的電話號碼。一個完整的中國視野,不僅需要看到高樓大廈,也需要看到鄉(xiāng)村田野。關照留守兒童細膩敏感的精神世界,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擁抱,還他們一個美好的童年,是為人父母的義務,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打動我們的是值得銘記的生活
什么會被記???不是矯揉造作,而是洗盡鉛華。讓人們看到真實的生活,體味各自的奮斗,這樣的記錄,才有更加持久的吸引力。
近,有一類“土味視頻”悄然在各大短視頻平臺走紅。它們大多來自于普通人的生活與奮斗:原原本本地呈現(xiàn)母親如何制作咸菜,忠實記錄在山里做電力維護的日常,直播出江捕魚的辛勞與收獲……這個秋天,鮮活而不做作的“土味”,讓人們看到許多“原生態(tài)”的生活。
這也讓我們思考,在短視頻領域,流量如何成為正能量?一段時間,也有一些“三俗”的東西借“土味”之名傳播,夸張妝容、雷人雷語,甚至打暴力*擦邊球,似乎帶上“土味”就可以理所當然地不雅,這不僅違背了公序良俗,逾越了法律邊界,也不可能有持續(xù)的生命力。
今年以來相關部門的整治規(guī)范,改變著短視頻領域泥沙俱下的局面。“土味視頻”的流行,也是用戶選擇的結果。美貌、獵奇、搞怪或許能博得一時眼球,但只有真實的生活才活力長久。有人下了夜班,看到地鐵站外臺階上整齊排列著的咖啡罐,感悟著城市夜歸人的活力;有人直播農(nóng)村收秋,金黃的顏色染遍鄉(xiāng)間小院,燉煮新糧的大柴鍋熱氣騰騰,一粥一飯都特有滋味……正像觀察者所說,“這種生命力與生活貼得那么近,他們很少抱怨,能為搬一天磚得到的一百塊錢而滿足,為釣到了江里的一條大魚而雀躍,為每個生活中的小驚喜感動?!睆膬|萬普通人分享的多彩生活中,你能清晰感受到頑強的生命力——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生活的熱情,令人感動。
生活是平凡的,但是能夠堅守平凡的人,總能找到不凡的價值。高塔上發(fā)短視頻的電網(wǎng)工人,為何能收獲無數(shù)粉絲的感佩?也許不僅是因為艱苦,更因為傳遞光明。人民日報“中國道路中國夢”欄目也曾刊登過一位電網(wǎng)工人的文章。作者是孩子眼中的“蜘蛛俠”,一邊爬高一邊拉線。200多米的塔相當于80多層樓,爬上去要邁過1268級臺階。工作甘苦自知,但在塔頂俯視長江,會感覺它變窄了,而自己和塔上的隊友卻變得高大了。
路遙說過,真正萬古長青的是普通人的無名紀念碑——生生不息的人類生活自身。去除虛火與邪火之后,來源于生活的“土味”注定會火,而且會一直火下去。任何內(nèi)容生產(chǎn)都試圖實現(xiàn)兩個基本功能,一是記錄,二是傳播。在媒體融合的時代,感動我們的依然是真實的東西,是生活本身。這也是為何在直播熱度有所下降的情況下,愿意把流量貢獻給記錄者的平臺,仍能保持強有力的用戶黏性。
網(wǎng)上有一句名言,生活不僅是我們活過的日子,也是我們記住的日子。什么會被記?。坎皇浅C揉造作,而是洗盡鉛華。讓人們看到真實的生活,體味各自的奮斗,這樣的記錄,才有更加持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