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適合一年級學生的數(shù)學故事【三篇】

字號:

數(shù)學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讓學生認識到現(xiàn)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shù)學信息,數(shù)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并從中體會到數(shù)學的價值,增進對數(shù)學的理解和應用數(shù)學的信心等。以下是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聰明的小男孩
    從前,一個國王經(jīng)常給身邊的大臣出難題來取樂,如果大臣答對了,他將用小恩小惠給點賞賜;如果答不出來,那將受罰,甚至被砍頭。
    一天,國王指著宮里的一個池塘問:“誰能說出池子里有多少桶水,我就賞他珠寶。如果說不出來,我就要‘賞’你們每人50大鞭?!贝蟪紓儽贿@突如其來的問題難住了。
    正在大臣們心慌意亂之際,走過來一個放牛的小男孩。他問清了事情的緣由之后說:“我愿意見見這位國王。”
    大臣們把小男孩帶到了國王身邊。國王見眼前的小男孩又黑又瘦又小,便懷疑說:“這個問題答上來有獎,答不上來可要被砍頭的,你知道嗎?”在場的人都替這個小男孩捏了一把汗,可小男孩卻不慌不忙地回答出國王的問題。國王無奈之下,拿出珠寶獎勵給了小男孩。小朋友們,你知道他是怎樣回答的嗎?
    其實,國王出的是一道條件不足的問題。在正常的思維模式下是無法找出正確答案的。小男孩正好抓住這一關鍵。他是這樣回答的:“這要看桶有多大:如果桶和池塘一樣大,就是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池塘一半大,就是有兩桶水;如果桶是池塘的三分之一大,就是3桶水……”
    小男孩實際上打破了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他的頭腦多么聰明,多么靈活啊!
     【篇二】
    有一個年輕的小伙子來找劉先生,并自我介紹說:“我叫于江,這次我?guī)ьI了一個旅游團到香港旅游,聽說您的大酒店環(huán)境舒適,服務周到,我們想來住你們酒店?!?BR>    劉先生連忙熱情地說:“歡迎,歡迎,不知貴團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還可以,是一個大團?!?BR>    劉先生心里一陣驚喜:一個大團,又是一筆大生意,真是太好了。
    作為一個導游,于江看出了劉先生的心思,他慢條斯理地說:“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團的人數(shù),我們就住您們酒店了。”
    “你請說吧。”劉先生自信地說。
    “如果我把我的團平均分成四組,多出一人,再把每小組平均分成四份,結(jié)果又多出一人,再把分成的四小組分成四份,結(jié)果又多出一人,當然,也包括我,請問我們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劉先生馬上思考起來,他一定要接下這筆生意,“沒有具體的數(shù)字,該如何下手呢?”他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說出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對不對?”
    于江先生高興地說:“一點不錯,就是八十五人。請說說您的算法。”
    “人數(shù)最少的情況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時,每份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BR>    “好,我們今天就住在您這兒了?!?BR>    “那你們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個男的,30個女的?!?BR>    “我們這兒現(xiàn)在只有11人的房間,7人、5人的房間,你們想怎么住?”
    “當然是先生您給安排了,但必須男女分開,也不能有空床位。”
    又出了一個題目,劉先生還從沒碰到過這樣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
    瞑思苦想之后,他終于得出了方案:男的兩間11人房間,四間7人房,一間5人房;女的一間11人房間,兩間7人房,一間5人的,一共11間。
    于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后,非常滿意,馬上辦了住宿手續(xù)。
    一樁大生意做成了,雖然復雜了一點,但劉先生的心里還是十分高興的。
     【篇三】
    阿拉伯數(shù)字的由來
    小明是個喜歡提問的孩子。一天,他對0—9這幾個數(shù)字產(chǎn)生興趣:為什么它們被稱為“阿拉伯數(shù)字”呢?于是,他就去問媽媽:“0—9既然叫‘阿拉伯數(shù)字’,那肯定是阿拉伯人發(fā)明的了,對嗎媽媽?”
    媽媽搖搖頭說:“阿拉伯數(shù)字實際上是印度人發(fā)明的。大約在1500年前,印度人就用一種特殊的字來表示數(shù)目,這些字有10個,只要一筆兩筆就能寫成。后來,這些數(shù)字傳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覺得這些數(shù)字簡單、實用,就在自己的國家廣泛使用,并又傳到了歐洲。就這樣,慢慢變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數(shù)字。因為阿拉伯人在傳播這些數(shù)字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人們就習慣了稱這種數(shù)字為‘阿拉伯數(shù)字’。”
    小明聽了說:“原來是這樣。媽媽,這可不可以叫做‘將錯就錯’呢?”媽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