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學者從各種角度對教育是什么作過回答:如從教育價值、教育目的、教育內容與方法、教育內容等。 以下內容是為大家準備的相關內容。
一、關于“教育”概念
(1)我國有代表性的關于“教育”的解說: 《學記》:“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就是使學生的長處得到發(fā)展,補救他的過失)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
按照“道”的原則修養(yǎng)叫做“教”)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良的言行來引導別人的叫做教導) 《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做善也”。 (教,就是上面做示范,下面來模
仿;“育”,就是培養(yǎng)后代讓他多做好事。)
孟子:“教”“育”聯(lián)用第一人?!睹献印けM心上》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說:
“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于天,下不愧對于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yōu)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梁啟超:“教育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xiàn)代的人?!薄督逃c政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8194;
這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內涵為:“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8194;
《教育大辭典》對教育所下的定義:“傳遞社會生活經(jīng)驗并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廣義的教
育,泛指導影響人的知識、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的各種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的教育。即根據(jù)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fā)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yǎng)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的人的活動?!?#8194;總結:
我國的教育都傾向于指有學識、有經(jīng)驗的長者對年青一代的教導,注重的是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知識的傳遞和能力的訓練。
(2)西方有代表性的關于“教育”的解說: 柏拉圖(古希臘):“什么是教育?教育是為了以后的生活所進行的訓練,它能使人變善,從
而高尚的行動,“我們可以斷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的,他們可以把知識裝進空無所有的心靈里,仿佛他們可以把視覺裝進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靈的轉向”。
杜威(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jīng)驗的改造。” 斯賓塞(英):“教育即為人的完美生活作準備?!?#8194;W•布列欽卡(徳裔):“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實際上具有多義性和含糊性”。“教育是人們嘗試
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動”。
裴斯泰洛齊(瑞士):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進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發(fā)展的藝術。 夸美紐斯(捷克):“我們已經(jīng)知道,知識、德行與虔信的種子是天生在我們身上的,但是實
際的知識、德行與虔信卻沒有這樣給我們。這是應該從祈禱、從教育、
從行動中取得的。„„實際上,只有受過恰當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
福祿貝爾(德國):“人的教育就是激發(fā)和教導作為一種自我覺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
物的人有意識地和自覺地、完美無缺地表現(xiàn)內在的法則,即上帝精神,并指明達到這一目的的途徑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現(xiàn)忠于天職的、純潔的、完美無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
巴格萊(美國):“我們把社會進化定義為積累和提煉人類知識的進步過程,在最廣泛的意義
上講,教育則是傳遞這些知識的過程,或者說教育是傳遞人類積累的知識中具有永久不朽價值的那部分的過程?!?#8194;
斯普郎格(德國):“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 總結:
西方的教育側重于由內而外的引導,注重的是學生主動性、自主性的發(fā)揮和個性的培養(yǎng)。 二、“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的需要:
區(qū)分于其他事物,認識其獨特;能涵蓋各種實存的教育。 (二)概念界定的過程
公式: 被定義項(概念)=種差(本質特征)+屬(上位概念) (1)教育是一種“活動”(屬)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教育是以活動的形式存在。此觀點已被人們普遍認同。 <古代的觀點來看>: 許慎《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教育是上對下、成人對
兒童的一種影響。)
孟子:“教”“育”聯(lián)用第一人。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8194;Education:導出。西人的教育,著重兒童潛質的導引。 德法:Pedagogue,古希臘“教仆”,-ped-兒童,-agog-=guide。(教仆是對專門帶領兒童的奴
隸的稱呼) 共同點:
均指向人類活動。 教育涉及到的只是人類社會的活動。 <近現(xiàn)代的觀點來看>: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8194;
W•布列欽卡(徳裔):“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實際上具有多義性和含糊性”?!敖逃侨藗儑L試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動”。
一、關于“教育”概念
(1)我國有代表性的關于“教育”的解說: 《學記》:“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就是使學生的長處得到發(fā)展,補救他的過失)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
按照“道”的原則修養(yǎng)叫做“教”)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良的言行來引導別人的叫做教導) 《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做善也”。 (教,就是上面做示范,下面來模
仿;“育”,就是培養(yǎng)后代讓他多做好事。)
孟子:“教”“育”聯(lián)用第一人?!睹献印けM心上》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說:
“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于天,下不愧對于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yōu)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梁啟超:“教育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xiàn)代的人?!薄督逃c政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8194;
這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內涵為:“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8194;
《教育大辭典》對教育所下的定義:“傳遞社會生活經(jīng)驗并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廣義的教
育,泛指導影響人的知識、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的各種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的教育。即根據(jù)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fā)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yǎng)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的人的活動?!?#8194;總結:
我國的教育都傾向于指有學識、有經(jīng)驗的長者對年青一代的教導,注重的是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知識的傳遞和能力的訓練。
(2)西方有代表性的關于“教育”的解說: 柏拉圖(古希臘):“什么是教育?教育是為了以后的生活所進行的訓練,它能使人變善,從
而高尚的行動,“我們可以斷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的,他們可以把知識裝進空無所有的心靈里,仿佛他們可以把視覺裝進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靈的轉向”。
杜威(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jīng)驗的改造。” 斯賓塞(英):“教育即為人的完美生活作準備?!?#8194;W•布列欽卡(徳裔):“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實際上具有多義性和含糊性”。“教育是人們嘗試
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動”。
裴斯泰洛齊(瑞士):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進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發(fā)展的藝術。 夸美紐斯(捷克):“我們已經(jīng)知道,知識、德行與虔信的種子是天生在我們身上的,但是實
際的知識、德行與虔信卻沒有這樣給我們。這是應該從祈禱、從教育、
從行動中取得的。„„實際上,只有受過恰當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
福祿貝爾(德國):“人的教育就是激發(fā)和教導作為一種自我覺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
物的人有意識地和自覺地、完美無缺地表現(xiàn)內在的法則,即上帝精神,并指明達到這一目的的途徑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現(xiàn)忠于天職的、純潔的、完美無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
巴格萊(美國):“我們把社會進化定義為積累和提煉人類知識的進步過程,在最廣泛的意義
上講,教育則是傳遞這些知識的過程,或者說教育是傳遞人類積累的知識中具有永久不朽價值的那部分的過程?!?#8194;
斯普郎格(德國):“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 總結:
西方的教育側重于由內而外的引導,注重的是學生主動性、自主性的發(fā)揮和個性的培養(yǎng)。 二、“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的需要:
區(qū)分于其他事物,認識其獨特;能涵蓋各種實存的教育。 (二)概念界定的過程
公式: 被定義項(概念)=種差(本質特征)+屬(上位概念) (1)教育是一種“活動”(屬)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教育是以活動的形式存在。此觀點已被人們普遍認同。 <古代的觀點來看>: 許慎《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教育是上對下、成人對
兒童的一種影響。)
孟子:“教”“育”聯(lián)用第一人。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8194;Education:導出。西人的教育,著重兒童潛質的導引。 德法:Pedagogue,古希臘“教仆”,-ped-兒童,-agog-=guide。(教仆是對專門帶領兒童的奴
隸的稱呼) 共同點:
均指向人類活動。 教育涉及到的只是人類社會的活動。 <近現(xiàn)代的觀點來看>: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8194;
W•布列欽卡(徳裔):“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實際上具有多義性和含糊性”?!敖逃侨藗儑L試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