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素材600字:關于儒家文化

字號:

成功的路上沒有撒滿鮮花和陽光,相反卻總是要經(jīng)歷坎坷與磨難。只有沿著目標堅持不懈地去奮斗,、,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想要作文寫的好,作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中考作文素材600字》供您查閱。
    關于儒家文化的作文:做一個行儒道的少年
    
    (標題就頗顯儒者氣、君子風,切合材料,為寫作張本,表達頗有新意,給讀者描繪了一個美好又具體的少年形象。)
    這位同學,你好。首先我對于你能有所了解并認同儒家文化表示十分欣慰,但你同時懷疑行儒家文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用性。
    (對象意識強,在任務情境中展開論述,直指問題,切中材料肯綮。語言凝練不拖沓,體現(xiàn)出對材料較強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這里,我想打消你的疑慮,請你放心地在生活中做一個行儒道的少年。
    (觀點鮮明,對儒家文化的態(tài)度與材料傾向一致。緊扣前段內(nèi)容,本來可以不分段,但另起一段使觀點更突出,而“在這里”更突顯情境式交流的寫作特點。)
    為什么要在生活中行儒道呢?首先,我們無需質(zhì)疑儒家文化深厚的底蘊及其正確性。悠悠千年傳承,無數(shù)人、事考驗她、磨煉她、優(yōu)化她,使之至今已然一塊溫和潤澤的美玉,以其榮光再滋潤我中華子孫其次,儒家文化的濡染能提升你的修養(yǎng)。修養(yǎng)的提升外化為儒雅的氣質(zhì),你難道不愿自己也能如翩翩之君子嗎?
    (從“為什么”的角度進行原因分析,為下文“怎么辦/怎樣做”的對策做鋪墊,段落間有層次,段內(nèi)有順序,行文思路有梯度。用“美玉”作喻也是段中亮點之一,比喻恰當,暗合儒家文化中值得踐行的“精華”部分,正面解讀儒家文化的影響。)
    當你能在生活中“約之以禮”,即以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行力時,你便懂得談吐應溫和,腳步宜輕緩,待人需包容,正是君子之舉。
    (從個人層面提出“約之以禮”的主張,先闡釋概念,后提出措施,說明意義)
    同時,當你已行儒道后,他人也會受你和煦之風的吹拂,當你漸漸“推己及人”,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朋友間也許就少了幾次不必要的爭吵,鄰里間免了幾場不必有的糾葛,當你將自身修養(yǎng)所得之“德”示人,你不再下意識伸出拳頭解決問題,而別人依舊順服,便做到了“以德服人"。此時,他人也會認定你便是一位君子。
    (從“推己及人”的角度寫行儒道對他人的影響。巧妙嵌入對相關現(xiàn)象的思考,很好地回答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行儒道,呼應了上一段“行儒道可以提升修養(yǎng)”的觀點,為佐證總觀點出力。如果立意上不止于行儒道會獲得他人認可的這個層面,而是引向?qū)ι鐣髮用娴挠绊懮?,意義會不會更深遠些?)
    這樣一來,你行使歷經(jīng)千載的儒家文化,由己及人地被認可為翩翩君子,此般如何?所以做一個行儒道的少年吧。
    (“由己及人”會有更多的“翩翩君子”的觀點為下文倒數(shù)第二段的愿想蓄勢。)
    至于你懷疑行儒道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我想說的是:也許儒家文化不是你優(yōu)先就座的會員卡,但是她一定能讓你在此紛亂擁擠的時刻,少一分戾氣,多一分謙讓,當不行儒道的他們擠得那樣狠狽不堪時,你卻仍舊儒雅出眾――我輩豈是囿于擠公交之人?如此是不是多一分大氣?
    (回扣原材料,體現(xiàn)解答問題意識。有兩點值得商榷:一是對問題的分析不妨直接指出具體對策,即如何踐行儒道,解決“擠公交車”的問題,改變這種無序的亂象。二是本段夾在上下文段中稍覺違和
    品友互動
    因為上一段提倡行儒道和下一段如何行儒道的內(nèi)容不應隔斷,不妨把本段提前到1-2段中間,思維更連貫,銜接更無縫。)
    當然,立刻做到像古代眾先賢般終身行儒道是不易的,但是行儒道仍可從小事開始。只要從此時此刻開始,從細微處思索儒文化的行事方式。等宣講結束,試著讓其他同學先走,試著降低自己說活的音量;等下次擠公交的時候,試著不大力推搡別人,試著把座位讓給更需要的人。當每件小事都能做到“約之以禮”“推己及人”,你會漸漸發(fā)現(xiàn)行儒道成了自然之舉,成了內(nèi)心流露。
    (繼續(xù)從“怎么辦/怎樣做”的角度提出建議,對象意識更分明,拉近文本與對象的距離,彰顯情境作文的魅力,個人以為這是文中很大一亮點。)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但他所創(chuàng)之儒家文化的影響流及至今,哪止這三千人?我愿你,愿我們都能做一個行儒道之人,愿你成為孔子跨越千年的弟子,成為下一個賢者。
    做一個行儒道的少年吧。
    (跨越時空,延展意蘊,提升主旨。順勢呼召,堪稱“豹尾”。
    關于儒家文化的作文:人人克己,何愁公車?
    
    子思篤古好儒,于高中時代便頗有文名。畢業(yè)后,受邀回校講演,其間遭一生詰問:“夫子倡‘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等道理,但若真將之推及生活,豈非連公車都擠不上?(概述材料,提出話題。)
    我若子思,必會回答:夫子所倡之‘禮’、‘德’皆非針對某一單一個體,而是對整個社會而言的。試想,若人人克己自律,等公交車時自會排隊等候,又何談‘擠’呢?
    (提出中心觀點――若人人克己自律,公車何須擠?)
    此生有此疑問,自是未得肯綮(不準確)。夫子生于春秋戰(zhàn)火之中,其時周室轍東,王綱漸墜(化用《三字經(jīng)》“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諸侯坐大,攻伐益甚在那個年代,道德之標桿欲傾,故宣圣提出‘克己復禮’,希冀能以此扶正人們的道德觀念。因為在當時若僅憑夫子一己之力,是不可能阻止大國間的相互征討的,所以他希望人們自己覺悟,人人克己、推己及人而近取諸譬,最終達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分論點1:孔子提倡是人人克己復禮。人人克己,自然不會出現(xiàn)爭搶的行為。)
    宣尼公“禮”、“德”,不僅有人人自我約束的意義,也有“上行下效”的意味。譬如他說“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統(tǒng)治者就好比天上太陽、月亮,他的德行是為人所效仿、歌頌的。相悖于法家冷酷的法治、術治、勢治,先師更是提倡“焉用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曹,草上之風,必偃”。有了一個楷模供人效仿,民皆會如子來(化用《詩經(jīng)·大雅·靈臺》“經(jīng)史勿亟,庶民子來”),根本就不需要嚴加管理。處在一個人人爭相追逐賢能,去惡向善的社會中,怎么還需要為擠公車而發(fā)愁呢?
    (分論點2:孔子還提倡賢者的榜樣作用。君子引導,小人歸禮。兩處引用均出自《論語》,引用準確貼切,有說服力。)
    當然,在春秋那時,夫子的思想是很可笑的,是以子路宿于石門是見譏于守門侍衛(wèi)(經(jīng)典被動句,好?。?。但將夫子的理論推廣到當今的社會,必定是有極大價值的。社會本就是人與人組成的共同體,窮其根本便會發(fā)現(xiàn),治理社會便是修身正心。改革者如同向濁水中加入清水,揚湯止沸,治標不治本,而自律者則使自己這滴水變得澄清。若千千萬萬滴水皆為清澈,社會這條河流又怎會污濁呢?“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必然之后”,固夫子之“禮”,能使人恥且格,即有了人之四端,又為何會不顧廉恥,去與人爭搶而上公車呢?(重申觀點,以比喻出之)
    品友互動
    但此段功能定位不清晰,作者似乎想在與法家的對比中推進文章,但遺憾沒能往前推進文意,只是前一自然段的重申。)
    人人克己,何愁公車?君子之于道,顛沛造次亦不能去之,何況只是為了趕幾分鐘,就拋卻禮義,與人爭搶,擠上公車呢?何況,沐浴在人人自律的社會氛圍中,就算跖民復生,也會謙讓排隊的吧!(重申中心觀點,總結全文。)
    關于儒家文化的作文:儒禮與時變,謙和有底線
    
    儒術獨尊之時,和字當?shù)缆行颍豢萍挤Q霸今日,效率至上穩(wěn)中求快。兩相對照,儒之于今日之社會似乎水火不相容。卻不知,儒學精華在當下可當解藥而非毒鴆。
    擠不上公交的擔憂確乎難免存在,但靜言思之,此等焦慮純屬“葉公好龍”。這反應了對儒家思想理解的劍走偏鋒,是把謙和有禮異化成一團和氣,將謙謙君子誤解成了軟弱男子,把禮讓等同于讓,把謙和等價于附和。如此觀之,儒禮本無罪,對他的錯誤解讀是原罪之觴。
    換言之,該同學的無理焦慮,映射出的是以“和”為思想內(nèi)核的傳統(tǒng)觀念與當今浮躁世風的不可調(diào)和矛盾。木心先生所推崇的“從前慢”是“和”棲居的溫和土壤,而今人所慨嘆的“總浮總疏總麻木”,則是浮躁紅塵滋長的溫床。我們贊揚上世紀英倫社會的紳士風氣,卻不可避免今日的女士優(yōu)先車廂中全是男性。我們欣賞慢時光里鄰里謙讓大眾熟知,卻無法改變今日人人封閉自我為主。假若人們都熟諳儒之謙讓有禮,又怎么會出現(xiàn)“擠不上公交”的窘境?
    昔日溫潤如玉的君子啊,真的需要儒學精核來喚醒。要知道,儒學文化能綿延上千年,至今在中華文化的龐大體系中自成一個派別,必然是有其活力和時代感的。《禮記》有言:“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其道也光明?!弊鍪氯绱?,儒學發(fā)揚亦如是。在當下對個人競爭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的背景板下,儒學選擇的“與時變,與俗化”,是在申明底線的前提下,給人隨和親切,讓人自覺感悟。謙和與強勢也能碰撞出思維和諧的火花。
    宰相趙普嘆曰:“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語道破儒學的現(xiàn)實意義,更在一定程度上點出了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由徑。古人尚且如此,我們又何能將儒家大智棄如泥沙?不曾忘傅雷愿在浮浮沉沉中勿失本心,這是儒家淡薄安貧的縮影。不曾忘,文化興國是治國綱領之一,經(jīng)世致用的人才是國之所望所求。這些又何嘗不是儒道中“積極用世”思想的外化?
    時代的潮流浩浩湯湯,雜質(zhì)被沖刷真金被保留。去腐來新,儒之大道,文化傳揚之正道,切莫止于來時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