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單元是在學習了常見的幾種簡單的幾何圖形如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圓和球形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準備了以下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上周,我講了第六單元“圓的周長與面積”,然后進行了單元測試,總體成績還算比較滿意,但從試卷上和平時的作業(yè)上來看反應出來的問題還是比較多,下面就這一單元近來的教學作出如下思考。
一、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有關圓的概念認識不深刻。
(1)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學生寫成周長與面積或其它的關系,認識不清;如: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所得的商是( )。有的學生填寫的是一個固定的數(shù),還有的同學填的是3.14,準確答案應是圓周率或π。
(2)半圓的周長總?cè)菀桌斫獬蓤A的周長的一半,其實是圓周長的一半加上它的一條直徑或兩條半徑。
(3)對圓的周長和面積公式有點混淆。明明知道是求面積,可是卻去求周長,自己還不知道錯了。
2、學生對有關圓的生活實際不熟悉。
(1)在實際生活運用中不知道“牛圍繞木樁”是什么樣的,不能把實際生活與所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韁繩的長是圓的半徑,不是直徑。木樁的位置,是指圓心。
(2)不知道鐘面上的分針是圓的半徑,常常理解成直徑,造成解題錯誤。
3、學生對組合圖形的周長認識不到。
(1)“周長”是指圖形一周所有線的長度,小學六年級階段所認識的“線”只有兩種可以計算長度的線,一是線段,二是圓形的曲線。學生往往會把不在一周上的線段計入周長,也會不計凹進圖形的線,或者減去凹進圖形的線的長度。
(2)長方形和其內(nèi)切圓之間的關系不清楚,看不出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直徑,找不出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直徑和半徑之間的對應關系,求不出長和寬各是多少,求長方形的周長就無從下手。
4、學生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情況。
(1)由于學生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zhuǎn)比較感興趣,所以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較好,大部分同學都能找到比較簡潔的計算方法。
(2)在求半圓的面積時,有些學生總是在求得圓的面積后,忘記乘二分之一或除以2.
5、學生不愿意動手操作或操作能力不高。
對于沒有圖形的解答環(huán)形面積的應用題,學生不愿動手畫草圖來分析,因此找不對兩個圓的半徑。對動手操作題目不知道怎樣下手。
6、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面積之間的比的關系
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是一致的,如果半徑比是3:1,則直徑和周長的比都是3:1,也就是長度單位的比相同;兩個圓的面積的倍數(shù)關系,是長度單位的平方倍,長度單位是3倍,面積單位就是9倍。
7、有關計算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
(1)有的同學在計算某數(shù)的平方時,如3的平方,應該是3乘3,可總有同學卻成3乘2。
(2)學生在計算碰到3.14時,不能靈活計算,一般把3.14放到后去乘,比較容易計算,而不靈活的同學不管那一套,3.14寫在哪里就乘哪,計算花費時間比較多,也容易出錯。
(3)有的同學在解答這部分知識時,列出綜合算式,但是解答時步驟省略或沒有計算結(jié)束就不計算了,出現(xiàn)問題也比較突出。
二、解決辦法
發(fā)現(xiàn)了問題,我趕緊要想出方法進行補救,不能讓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下去,我是這樣做的。
1、重視公式的推導過程,加強公式的記憶,強化不同公式的區(qū)別,先從公式上打好基礎。
2、在解決問題時,先把公式寫上,然后再根據(jù)公式列式,這樣的好處是讓學生好好思考到底需要哪個公式,避免出錯誤。
3、整理出這個單元的所有概念及公式,粘貼在書上,便于學生早讀時記憶和做作業(yè)時查找相應信息。
4、讓學生記住3.14的倍數(shù)的結(jié)果,這樣能提高計算的速度和質(zhì)量。
5、讓學生在列式解答時,計算步驟不能省略,一步一步算出結(jié)果,這樣還能避免學生出錯。
6、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如出示了圓形花壇的圖片,設計了在花壇周圍鋪一條小路求小路的面積這樣的問題,創(chuàng)設與學生十分貼近的生活情景,這樣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7、在教學過程中,把對知識梳理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小組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給學生相互學習提供一個機會,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8、恰當?shù)倪\用多媒體技術,以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如“圓的面積”一課幫助學生理解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特別是圓周長的一半轉(zhuǎn)化成長方形的長,半徑就是長方形的寬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恰當?shù)倪\用課件演示彌補了語言描述的不足,而且學生通過觀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9、分層練習,照顧全面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注重基礎題、應用題、提高題和拓展題的分層,讓后進的同學,能夠完成基礎題,中等的同學,通過動腦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基本能夠解決全部題目,對于優(yōu)秀的同學提倡探索解決拓展題的意識。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一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追求積極的教學行為,運用先進的教學模式,靈活恰當?shù)倪\用多媒體技術,樹立“為學習而設計教學”的備課理念、精心設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使教學流程科學、豐富、生動活潑、努力培養(yǎng)學生梳理知識,反思、研究的習慣及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篇二
一、學生對圓周率的認識不深刻
(1)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所得的商是( ?。米帜福ā 。┍硎?。有的學生填寫的是一個固定的數(shù),還有的同學填的是3.14,準確答案是圓周率。
(2)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3.14倍。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是”表示“等于”,應改為“約是”才對。
二、學生對圓心的空間觀念及字母表示掌握不佳
(1)圖上標明圓心O,畫有一條半徑8厘米,有的學生誤認為半徑是0.8厘米;
(2)在實際生活運用中不知道“自動旋轉(zhuǎn)噴灌裝置”是什么樣的,不能把實際生活與所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射程20米,15米,10米,是指噴灌面的半徑,不是直徑。安裝的位置,是指圓心。
三、學生對組合圖形的周長認識不到
(1)“周長”是指圖形一周所有線的長度,小學六年級階段所認識的“線”只有兩種可以計算長度的線,一是線段,二是圓形的曲線。學生往往會把不在一周上的線段計入周長,也會不計凹進圖形的線,或者減去凹進圖形的線的長度。
(2)對已知長方形的周長和長和寬的比,求長方形的面積學生掌握不佳。主要仍是對“周長”概念的理解不夠,計算是沒有考慮長方形是由4條邊組成的圖形,有2條長和2條寬,而只是直接把周長按長和寬的比進行分配,求出的是兩條長的長度和兩條寬的長度,沒有求出一條長和寬就直接計算了面積。
(3)長方形和其內(nèi)切圓之間的關系不清楚,看不出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直徑,找不出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直徑和半徑之間的對應關系,求不出長和寬各是多少,求長方形的周長就無從下手。
(4)半圓的周長等于圓周長的二分之一加上直徑,有些同學在計算半圓形的周長時總是忘記加上直徑。
四、學生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情況較好
(1)由于學生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zhuǎn)比較感興趣,所以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較好,大部分同學都能找到比較簡潔的計算方法。
(2)在求半面的面積時,有些學生總是忘記自己求的是半圓面積,忘記乘二分之一或除以2.
五、學生不愿意動手操作
對動手操作題目視而不見,不知道怎樣下手的有。告訴了圓的周長,應當先求半徑,再畫出圓形,標出半徑的長度。
六、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面積之間的比的關系
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是一致的,半徑比是3:1,則直徑和周長的比都是3:1,也就是長度單位的比相同;兩個圓的面積的的倍數(shù)關系,是長度單位的平方倍,長度單位是3倍,則面積就是9倍。
篇三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分清以下幾點
(1)圓的面積是指圓所圍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圓的周長是指圓一周的長度。
(2)求圓面積公式是S=πr2 ,求圓周長的公式是 C=πd 或 C=2πr。
(3)計算圓的面積用面積單位,計算圓的周長用長度單位。根據(jù)以上三方面,幫助學生理清了圓的面積和周長的不同之處,在學生練習中反映出來的情況也較好,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 練習教學體現(xiàn)“生活化”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shù)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練習課教學同樣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將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引進課堂。一上課,先練習口算,然后就小明爸爸在院子里圍圓形花池的生活實例,引入課題,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在練習題的設計上,充分利用和學生生活有關的例子,如操場的周長與面積,我們學校的花壇,讓他們利用數(shù)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增強對數(shù)學的理解。突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shù)學,在生活中用數(shù)學”的理念,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練習設計有“坡度”、有“智慧挑戰(zhàn)”。
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jié)課精心設計練習,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學節(jié)奏明快。先讓學生畫兩個圓,找出兩個圓之間的關系,通過計算進一步驗證這個結(jié)論的正確性,然后設計了兩個圓之間的不斷移動、變化、組合的變式練習題,發(fā)揮了同一學習素材盡可能多的功能,拓寬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運用轉(zhuǎn)化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會用數(shù)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課堂上看,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環(huán)的面積,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下,通過努力可以完成后一題的練習,從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達到智力的自我佳發(fā)展區(qū)。
三、課堂檢測,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
一節(jié)課都是練習,學生容易疲勞,把練習題設計成測試題,有利于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本節(jié)課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份測試題。測試題有填空、判斷、計算,用卷子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由學生獨立完成。做完后,在課堂上進行對改,對測試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學生通過達標性的獨立練習,進一步強化 “雙基”,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全對的同學體驗了學習
篇一
上周,我講了第六單元“圓的周長與面積”,然后進行了單元測試,總體成績還算比較滿意,但從試卷上和平時的作業(yè)上來看反應出來的問題還是比較多,下面就這一單元近來的教學作出如下思考。
一、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有關圓的概念認識不深刻。
(1)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學生寫成周長與面積或其它的關系,認識不清;如: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所得的商是( )。有的學生填寫的是一個固定的數(shù),還有的同學填的是3.14,準確答案應是圓周率或π。
(2)半圓的周長總?cè)菀桌斫獬蓤A的周長的一半,其實是圓周長的一半加上它的一條直徑或兩條半徑。
(3)對圓的周長和面積公式有點混淆。明明知道是求面積,可是卻去求周長,自己還不知道錯了。
2、學生對有關圓的生活實際不熟悉。
(1)在實際生活運用中不知道“牛圍繞木樁”是什么樣的,不能把實際生活與所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韁繩的長是圓的半徑,不是直徑。木樁的位置,是指圓心。
(2)不知道鐘面上的分針是圓的半徑,常常理解成直徑,造成解題錯誤。
3、學生對組合圖形的周長認識不到。
(1)“周長”是指圖形一周所有線的長度,小學六年級階段所認識的“線”只有兩種可以計算長度的線,一是線段,二是圓形的曲線。學生往往會把不在一周上的線段計入周長,也會不計凹進圖形的線,或者減去凹進圖形的線的長度。
(2)長方形和其內(nèi)切圓之間的關系不清楚,看不出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直徑,找不出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直徑和半徑之間的對應關系,求不出長和寬各是多少,求長方形的周長就無從下手。
4、學生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情況。
(1)由于學生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zhuǎn)比較感興趣,所以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較好,大部分同學都能找到比較簡潔的計算方法。
(2)在求半圓的面積時,有些學生總是在求得圓的面積后,忘記乘二分之一或除以2.
5、學生不愿意動手操作或操作能力不高。
對于沒有圖形的解答環(huán)形面積的應用題,學生不愿動手畫草圖來分析,因此找不對兩個圓的半徑。對動手操作題目不知道怎樣下手。
6、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面積之間的比的關系
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是一致的,如果半徑比是3:1,則直徑和周長的比都是3:1,也就是長度單位的比相同;兩個圓的面積的倍數(shù)關系,是長度單位的平方倍,長度單位是3倍,面積單位就是9倍。
7、有關計算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
(1)有的同學在計算某數(shù)的平方時,如3的平方,應該是3乘3,可總有同學卻成3乘2。
(2)學生在計算碰到3.14時,不能靈活計算,一般把3.14放到后去乘,比較容易計算,而不靈活的同學不管那一套,3.14寫在哪里就乘哪,計算花費時間比較多,也容易出錯。
(3)有的同學在解答這部分知識時,列出綜合算式,但是解答時步驟省略或沒有計算結(jié)束就不計算了,出現(xiàn)問題也比較突出。
二、解決辦法
發(fā)現(xiàn)了問題,我趕緊要想出方法進行補救,不能讓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下去,我是這樣做的。
1、重視公式的推導過程,加強公式的記憶,強化不同公式的區(qū)別,先從公式上打好基礎。
2、在解決問題時,先把公式寫上,然后再根據(jù)公式列式,這樣的好處是讓學生好好思考到底需要哪個公式,避免出錯誤。
3、整理出這個單元的所有概念及公式,粘貼在書上,便于學生早讀時記憶和做作業(yè)時查找相應信息。
4、讓學生記住3.14的倍數(shù)的結(jié)果,這樣能提高計算的速度和質(zhì)量。
5、讓學生在列式解答時,計算步驟不能省略,一步一步算出結(jié)果,這樣還能避免學生出錯。
6、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如出示了圓形花壇的圖片,設計了在花壇周圍鋪一條小路求小路的面積這樣的問題,創(chuàng)設與學生十分貼近的生活情景,這樣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7、在教學過程中,把對知識梳理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小組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給學生相互學習提供一個機會,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8、恰當?shù)倪\用多媒體技術,以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如“圓的面積”一課幫助學生理解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特別是圓周長的一半轉(zhuǎn)化成長方形的長,半徑就是長方形的寬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恰當?shù)倪\用課件演示彌補了語言描述的不足,而且學生通過觀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9、分層練習,照顧全面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注重基礎題、應用題、提高題和拓展題的分層,讓后進的同學,能夠完成基礎題,中等的同學,通過動腦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基本能夠解決全部題目,對于優(yōu)秀的同學提倡探索解決拓展題的意識。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一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追求積極的教學行為,運用先進的教學模式,靈活恰當?shù)倪\用多媒體技術,樹立“為學習而設計教學”的備課理念、精心設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使教學流程科學、豐富、生動活潑、努力培養(yǎng)學生梳理知識,反思、研究的習慣及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篇二
一、學生對圓周率的認識不深刻
(1)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所得的商是( ?。米帜福ā 。┍硎?。有的學生填寫的是一個固定的數(shù),還有的同學填的是3.14,準確答案是圓周率。
(2)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3.14倍。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是”表示“等于”,應改為“約是”才對。
二、學生對圓心的空間觀念及字母表示掌握不佳
(1)圖上標明圓心O,畫有一條半徑8厘米,有的學生誤認為半徑是0.8厘米;
(2)在實際生活運用中不知道“自動旋轉(zhuǎn)噴灌裝置”是什么樣的,不能把實際生活與所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射程20米,15米,10米,是指噴灌面的半徑,不是直徑。安裝的位置,是指圓心。
三、學生對組合圖形的周長認識不到
(1)“周長”是指圖形一周所有線的長度,小學六年級階段所認識的“線”只有兩種可以計算長度的線,一是線段,二是圓形的曲線。學生往往會把不在一周上的線段計入周長,也會不計凹進圖形的線,或者減去凹進圖形的線的長度。
(2)對已知長方形的周長和長和寬的比,求長方形的面積學生掌握不佳。主要仍是對“周長”概念的理解不夠,計算是沒有考慮長方形是由4條邊組成的圖形,有2條長和2條寬,而只是直接把周長按長和寬的比進行分配,求出的是兩條長的長度和兩條寬的長度,沒有求出一條長和寬就直接計算了面積。
(3)長方形和其內(nèi)切圓之間的關系不清楚,看不出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直徑,找不出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直徑和半徑之間的對應關系,求不出長和寬各是多少,求長方形的周長就無從下手。
(4)半圓的周長等于圓周長的二分之一加上直徑,有些同學在計算半圓形的周長時總是忘記加上直徑。
四、學生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情況較好
(1)由于學生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zhuǎn)比較感興趣,所以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較好,大部分同學都能找到比較簡潔的計算方法。
(2)在求半面的面積時,有些學生總是忘記自己求的是半圓面積,忘記乘二分之一或除以2.
五、學生不愿意動手操作
對動手操作題目視而不見,不知道怎樣下手的有。告訴了圓的周長,應當先求半徑,再畫出圓形,標出半徑的長度。
六、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面積之間的比的關系
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是一致的,半徑比是3:1,則直徑和周長的比都是3:1,也就是長度單位的比相同;兩個圓的面積的的倍數(shù)關系,是長度單位的平方倍,長度單位是3倍,則面積就是9倍。
篇三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分清以下幾點
(1)圓的面積是指圓所圍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圓的周長是指圓一周的長度。
(2)求圓面積公式是S=πr2 ,求圓周長的公式是 C=πd 或 C=2πr。
(3)計算圓的面積用面積單位,計算圓的周長用長度單位。根據(jù)以上三方面,幫助學生理清了圓的面積和周長的不同之處,在學生練習中反映出來的情況也較好,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 練習教學體現(xiàn)“生活化”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shù)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練習課教學同樣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將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引進課堂。一上課,先練習口算,然后就小明爸爸在院子里圍圓形花池的生活實例,引入課題,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在練習題的設計上,充分利用和學生生活有關的例子,如操場的周長與面積,我們學校的花壇,讓他們利用數(shù)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增強對數(shù)學的理解。突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shù)學,在生活中用數(shù)學”的理念,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練習設計有“坡度”、有“智慧挑戰(zhàn)”。
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jié)課精心設計練習,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學節(jié)奏明快。先讓學生畫兩個圓,找出兩個圓之間的關系,通過計算進一步驗證這個結(jié)論的正確性,然后設計了兩個圓之間的不斷移動、變化、組合的變式練習題,發(fā)揮了同一學習素材盡可能多的功能,拓寬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運用轉(zhuǎn)化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會用數(shù)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課堂上看,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環(huán)的面積,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下,通過努力可以完成后一題的練習,從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達到智力的自我佳發(fā)展區(qū)。
三、課堂檢測,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
一節(jié)課都是練習,學生容易疲勞,把練習題設計成測試題,有利于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本節(jié)課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份測試題。測試題有填空、判斷、計算,用卷子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由學生獨立完成。做完后,在課堂上進行對改,對測試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學生通過達標性的獨立練習,進一步強化 “雙基”,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全對的同學體驗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