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6-10則故事

字號: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yè)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huán)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
    六、蘆衣順母
    原文: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以衣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紖。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詩贊: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譯文:春秋時期魯國的閔損,字子騫(孔子的*,以德孝著稱),幼年時母親就死了。父親續(xù)娶了后妻,后母又生了兩個兒子。(冬天)繼母給兩個親兒子穿著用棉花填絮做的冬衣,因為厭棄閔損,給他穿用蘆花填絮的“綿衣”。一天,父親出門讓閔損駕御馬車,閔損因身體寒冷發(fā)抖,將韁繩墜落地上(因此被父親鞭打,打破棉衣發(fā)現(xiàn)蘆花)。父親得知閔損受到*后,要休掉后妻。閔損求父親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孩子受冷;趕走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繼母聽說,立即悔恨知錯,從此改過。
    七、親嘗湯藥
    原文: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yǎng)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詩贊: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譯文:漢代第三個皇帝是漢文帝(與漢景帝的統(tǒng)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名叫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子,最初被封為代王。文帝的生母是薄太后。他即帝位后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常年生病,一病就是三年,文帝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地親自照顧,給母親服用的湯藥,他要沒有親口嘗過就不讓母親服用。他(在位重德治)以仁孝之名聞天下。
    八、拾葚供親
    原文: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辟\憫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與之。
    詩贊:黑葚奉萱闈,啼饑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譯文:西漢末年汝南(今屬河南)人蔡順,很小就喪父成了孤兒,對待母親非常孝敬。當時正遭遇王莽篡漢之亂,年景也是荒年,糧食不夠吃,只得拾桑葚果(充饑),并用不同的器皿盛著。(一天)赤眉軍(漢末義軍,統(tǒng)治者污為賊)撞見他后就問道他(為什么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器皿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熟透的桑葚是供老母食用,紅色未熟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背嗝架娡樗男⑿?,送給他白米兩斗、牛腿一只讓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九、埋兒奉母
    原文: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詩贊:郭巨思供給,埋兒愿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譯文:漢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郭巨,家境非常貧困。他有一個三歲的男孩,母親經(jīng)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給孫子吃。郭巨對妻子說:“家里窘困不能很好地供養(yǎng)母親,孩子又分享母親的食物。不如埋掉兒子吧?兒子可以再生,母親如果沒有了是不能復有的。”妻子不敢違拒他,郭巨于是挖坑,當挖到地下三尺多時,忽然看見一小壇黃金,壇子上寫著字:“上天賜給孝子郭巨的,當官的不得巧取,老百姓不許侵奪。”
    十、賣身葬父
    原文: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詩贊: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椏V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譯文:傳說東漢千乘(今山東高青縣)的董永,家中非常窮。他父親死后,董永賣身富家為奴換錢安葬父親。等到去做傭人,在路上遇到一個女人,請求嫁給董永為妻子。于是二人一起到了主人家,主人命他們織成三百匹錦緞方能償貸回家。(他媳婦)一個月就干完了為董永抵債贖身。在返家途中,來到了他們初會的槐蔭地界,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孝子董永還債)辭別董永凌空而去(槐蔭因此改名為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