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希望以后參加高考的同學們放松心態(tài),從容應對,正常發(fā)揮。為您提供了高考作文經(jīng)典范例三篇,相信,這只是你人生中的一個不大的挑戰(zhàn)。
范文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包,因此一些看似矛盾的存在可以并行不悖。如國人一面強調(diào)“士可殺不可辱”一面肯定“大丈夫能屈能伸”。于是我們進可攻退可守。
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易經(jīng)中乾卦的卦辭指引著我們剛毅堅卓,發(fā)奮圖強。于是戰(zhàn)場上,將士們“不破樓蘭終不還”、“燕然未勒歸無計”;學了們更是將“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奉為圭皋……這個世界競爭太殘酷,當王健林說“先定一個小目標,我們先掙它一個億的時候”,我們一邊羨慕嫉妒恨著他的財大氣粗,一邊在奮斗的路上勇往直前。
也許,我們不需要如此急功近利,其實所謂成功只是一種感受,幸福指數(shù)的高低不由金錢決定,富翁和流浪漢一起在海邊釣魚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人生很多時候會殊途同歸。所以我們要慢慢走以享受沿途的風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我們沒有理由視而不見。于是我們欣賞著唐代詩人筆下“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也可以理解宋人“繚亂春愁如柳絮”、“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的閑情,而且我覺得后者更好,我們的生命不是每分每秒都有重大意義,只有靜下心來享受美好的時光,我們才會擁有獨特的生命體驗,比如會覺得“月是故鄉(xiāng)明”。
行文至此,我想,這也許就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我們進可攻退可守。就像高考前網(wǎng)上傳的帖子“考好考壞,爸媽都等你回家吃飯”,有父母的守望,前行的路,我不慌張。
范文二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就披上了一面國旗,不管你是否認同,但你都要去面對。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我認為,不知過去,無以圖將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過去”這個詞眼似乎在我們當下人們的心中很遙遠,而我們對金錢的追逐,對名利的渴求充斥著這個世界。反而應該對歷史和過去認真回望,沒有去做,更為可悲的是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不再回味。銀屏和直播充斥著滿眼的荒蕪,各樣的娛樂和花邊新聞成為了我們的生活主軸。有人對劉胡蘭、王二小的英雄事跡不再回味,有人已經(jīng)麻木地正在數(shù)典忘祖,奔跑到了異國叫囂他國空氣清新。這不再是崇洋媚外,這是喪失中國人的國格,讓世人嗤笑。有位戲子的婚事鬧劇奇跡般地刷爆了朋友圈,這是為什么?我們國人的傳統(tǒng)基因正在丟失和消減。
由此,我想到了列寧同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國大一統(tǒng)的歷史未曾中斷的一個事實證明了我們的文字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也可以說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我們在浩渺的歷史長河中每時每刻都能讀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五千年的輝煌,漢唐雄風都在傳唱著歷史強音。新中國的建立,讓中國人推倒三座大山,翻身做主人。憶往昔,我們中國人氣勢磅礴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中國夢,世界的夢。我們在正視歷史的同時,暢想未來,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讓世界在中國睜大了眼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人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特別是“十四年抗戰(zhàn)”就是一曲全民族的可歌可泣的抗爭史、奮斗史。在新時期,我們正在懷揣中國夢,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依法治國,深化改革。正當我們在感慨萬千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們的傳統(tǒng)繼承和發(fā)揚方面走出了中國特色。我們的“二十四節(jié)氣”申遺成功,我們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品出版和閱讀在逐年攀升,我們的傳統(tǒng)國學熱潮正在全球興辦孔子學院中播撒,我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正在邁上史無前例的一個好時節(jié)……
毛主席說過,未來是我們的,是七八點鐘的太陽。作為我們的青年人就更應該學好歷史,要有責任感、使命感,為國家為集體為個人都要交一份滿意的人生答卷。
范文三
杜甫《月夜憶舍弟》中有兩句令人共鳴難忘的詩,那便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前半句是寫實,后半句則是寫心。何謂“寫心”?抒寫心中所思所想所好所惡。那么問題來了:月怎么會是“故鄉(xiāng)明”?他鄉(xiāng)就沒有明月?他鄉(xiāng)明月就晦暗不明?難道他鄉(xiāng)故鄉(xiāng)會是兩個月亮?
月亮當然只有一個,他鄉(xiāng)月與故鄉(xiāng)月也不可能有本質(zhì)的不同。所以問題不出在月上,而出在看月的人上,出在看月的人的心情心緒上。故鄉(xiāng)的月亮之所以會獨明,換句成語說,這叫“愛屋及烏”,因愛故鄉(xiāng)這個“屋”,連帶偏愛了月亮這只“烏”。這在心理學上叫“暈輪效應”,又稱“光環(huán)效應”。它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jù)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后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zhì)的現(xiàn)象。在認知上,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心理弊病。
所以一旦主觀上認定“月是故鄉(xiāng)明”,愛屋及烏,很容易就演變成偏愛偏袒,而偏愛偏袒向前一步就是偏聽偏信。一個人的偏喜偏嗜似乎無關(guān)大局也無傷大雅,但如果這個人是一家之主呢?一族之長呢?一縣之宰呢?甚或是一國之君呢?那樣的話,這種偏執(zhí)偏好就是不公的開始,不正之風的溫床,混亂的淵藪,就是致命亡國的了。
和“月是故鄉(xiāng)明”這種什么都是自己自家的好相反,則是“月亮是外國的圓”這種什么都是別人別國的好,這兩個極端的看法做法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患病的根源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只憑主觀臆斷,全無旁觀客觀。這種人這種事這種想法做法,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是一一指出,辛辣嘲諷過的,可惜,病癥的診斷不等于病患的根除?,F(xiàn)今的中國,深患這兩種癥候的還大有人在,要想弊絕風清,我們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那么,怎么走?魯迅在《論睜了眼看》中也開出了一劑良方:“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這正視,我想,首先就是正視自己。不但正視己長,更應正視己短?!兜赖陆?jīng)》上說“自知者明”,就是此意??墒牵灾纹潆y,總要找面鏡子照一照,以鑒妍媸,以別雅俗。唐太宗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笨梢睬∏∈沁@位視魏徵為人鏡的李世民,在魏徵死后半年,就下令砸了魏徵的墓碑,毀了這塊明鏡。所以,當權(quán)力失去制約走向極端,再好的明鏡也未必有用武之力。這還是號稱千古明君的唐太宗,要是碰上《白雪公主》里的魔鏡與王后,就更不知會鬧出什么幺蛾子了。
其次則是正視他人。也包括正視他族他國,總之,我之外的一切古今中外的人、事、物、理?!兜赖陆?jīng)》說“知人者智”,不過,這種智慧也非易得?!叭∑渚A,棄其糟粕”是大原則,可是何者為精?何者為粗?還是需要正視的這個人立得正,站得穩(wěn),端得平,看得清,分得明。所以魯迅再三強調(diào)“首先要這個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但不說別的,放眼天下,熙來攘往,又去哪里尋找那位“不自私”的圣賢君子呢?
而且,我還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月明”和“他國月圓”雖是兩種癥候,患病的卻常常是同一個人。其可怪也歟?其實道理很簡單:自卑的人往往自傲,極度的自卑往往產(chǎn)生極度的自傲。反之亦然。這大概也是物極必反的又一證明吧!只不過,這種證明一點也不令人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