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作或學習進行到一定階段或告一段落時,需要回過頭來對所做的工作認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績,找出問題,歸納出經驗教訓,提高認識,明確方向,以便進一步做好工作,并把這些用文字表述出來,就叫做總結。那么,我們該怎么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禮貌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禮貌。從盤古開天辟地,到如今的現(xiàn)代科技飛速發(fā)展,中華文化也從幾千年前的單調,發(fā)展到此刻的輝煌。
中華文化,范圍廣闊。傳統(tǒng)學科中的數學、醫(yī)學、農學;四大發(fā)明中的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建筑中的萬里長城、阿房宮;繪畫中的中國國畫;文學中的中國古典詩詞、小說、神話、寓言;還有書法、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服飾、飲食、武術等等,這些絢麗的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已經變得豐富多彩,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而在眾多的傳統(tǒng)文化中,戲劇,無疑是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神和特色的一項文化。
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fā)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fā)展,才逐漸構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戲劇的發(fā)展能夠說是隨著禮貌的出現(xiàn)就出現(xiàn)了,雖然原始的戲劇很粗糙,也可能稱不上是戲劇,但任何一項禮貌的發(fā)展都是要經歷剛開始的粗糙,才能逐漸得趨于完善的。原始的戲劇為之后完美的戲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戲劇從原始社會發(fā)展代中國古代,經歷了一個重大改革。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作“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tǒng)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正是從古代的戲劇開始,到如今,戲劇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完美的整體。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xiàn)許多改編的傳統(tǒng)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題材的現(xiàn)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眾多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qū)所限。戲劇的發(fā)展能夠說是相當的成功的,有眾多老一輩的藝術家和群眾們熱衷戲劇,期望將戲劇,這項中華的璀璨文化發(fā)揚光大。
然而,戲劇在此刻的發(fā)展中卻面臨著一個十分大的問題: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漸漸衰老,新一代的年輕人逐漸崛起,現(xiàn)代文化正和傳統(tǒng)文化商討著一個問題:我們兩個,到底哪一個才能站得住腳呢我以往看過一個電視節(jié)目,記者到街上進行隨機采訪,對象都是一些年輕人,記者一些老藝術家的名字,問他們知不明白,而大多數被采訪者都表示沒有聽過。此刻,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來,新一代的偶像受到眾多粉絲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間流傳。有許許多多的現(xiàn)代偶像的粉絲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屑一顧,認為那樣的藝術、文化不適合喜歡追趕潮流的自我;對老一輩藝術家和傳統(tǒng)節(jié)目一無所知,認為父母那一代人明白,并不等于他們也應當去明白。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
當然,我并不覺得追趕潮流不好,我也喜歡新生代的偶像,可是我覺得對于傳統(tǒng)的文化也應當有必須的了解。此刻,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現(xiàn)代的文化需要發(fā)展,但傳統(tǒng)的文化更需要發(fā)揚光大。于是,媒體開始越來越多地把傳統(tǒng)文化向年輕的一代用他們喜歡的方式進行發(fā)揚、宣傳,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新一代的影星、歌星也開始在自我的影片、歌曲中加入中國傳統(tǒng)元素,利用他們自身的號召力,讓更多的年輕一代對戲劇有更多地了解,為發(fā)揚傳統(tǒng)戲劇獻上自我的力量,畢竟,這些年輕的歌手的教師也是上一輩的老藝術家;而老藝術家們也開始在傳統(tǒng)中融入新元素,是傳統(tǒng)戲劇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吸引年輕人,使年輕人不僅僅追趕潮流也愛上傳統(tǒng),對戲劇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此刻,也有許多外國人喜歡上中國的戲劇,對中華文化也有深入地了解。戲劇,這一中華獨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喜愛。璀璨的戲劇藝術將會在世界的東方放出光芒!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二
仙居古鎮(zhèn)的路是泥濘的,雨天幾乎難走人;仙居古鎮(zhèn)的路是狹窄的,小車幾乎難??浚幌删庸沛?zhèn)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幾乎難遇人。
五丈高的戲臺,散發(fā)著神秘而古樸的氣息,我忍不住東張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么?!”
原來是《梁?!?,我擦亮了眼。
祝英臺蹺著蘭花指左一點,右一指,那表情極為夸張,紅色的粉底反襯著柳般細目,櫻桃小嘴念著歌樣的戲詞,慢慢吟唱著,一個字似乎要唱上幾分鐘。那永遠也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地轉著。
許久,“藍袍”俊生大模大樣從后臺繞出來,和著祝英臺的曲調唱起來,唱得剛強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臺是柔美,他則是剛毅,兩者結合就是纏綿。場下幾十個人都激動地吼起來,掌聲似乎從未停過。
“喂,孩子你在干什么呢?發(fā)什么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驟驚。戲曲聲停了,掌聲停了。臺上臺下所有人都似乎與梁祝一同“化蝶”了,就連那位大媽吐得一地的瓜子殼都不翼而飛了。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三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并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fā)展與提高。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tǒng),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并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yè)藝術和商業(yè)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元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chuàng)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臺的繁榮時期。
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陽腔,昆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xiàn)了名列“同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fā)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四
戲曲-中華民族的瑰寶,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藝術。
——題記
中國歷史文化悠遠留長,它自然成為我國一大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著它不同的風格和特色,有的是人賞心悅目,有的使人興奮不已,又有的使人淚如雨下,它總是那么的多姿多彩,變化無窮。
一說要聽戲,我內心便是十分的不愿意,但是沒辦法,外婆受傷后雙腳不靈活,走哪都得有人跟著,迫于無奈我在不愿意也得去。戲曲給我的感覺是,只適合上一代人,而不適合我們這些連聽都聽不懂的人,陪外婆聽戲我只知道一點,這出戲是豫劇,具體演些什么,講些什么,我全都不知道。
到了劇院,好多人都圍在那里,出于好奇我也湊了過去,原來是我們家隔壁那個老爺爺,據說他病了而且病得很嚴重。竟然為了聽戲,不顧自己的身體,我自言自語的說為了聽一場戲至于這么拼嗎,連自己的身體都不管不顧的這出戲還不如不演。我的這番話被外婆給聽到了,外婆把我叫到一旁對我說道,你不懂這出戲是那位老爺爺的學生演的,是想給他一個驚喜,那個老爺爺曾經可是戲曲界的風云人物,而他的學生里也有不少知名人物。
那一刻我改變了自己對戲曲的看法,我想認真的去觀看這場充滿濃濃的師生情誼的一場戲,戲曲開始了,那一個個戴鳳冠披霞衣的,把人物演的栩栩如生的。在聽戲的過程中我也時不時的回頭看看那位曾經的戲曲風云人物,他站了起來隨著臺上的節(jié)奏在搖動身體,好像是他在臺上表演給我們表演,而我又仿佛看到那個叱咤風云的他。戲結束了,以前連聽都聽不懂的我現(xiàn)在竟然知道這出戲是穆桂英掛帥,果真用心聽何不用心聽區(qū)別很大。
突然從后臺走出一個人,把老爺爺扶到最前邊,臺上的人聚集在一起朝老爺爺深深地鞠了一躬,大喊道‘老師謝謝你’老爺爺想要跑到臺上,但是因為上了年紀再加上生病雙腳走不快,顯得非常不協(xié)調,一位學生跑下來把自己的老師背了起來朝臺上走去,那一瞬間我和老爺爺包括在場的所有人的眼淚都不約而同的流了下來。臺上老師,學生都緊緊地相擁在一起,我相信老爺爺此時的內心是十分快樂的,是十分感動的,是十分欣慰的,他快樂他學生回來看他,他感動學生沒有忘記他,他欣慰他教出了一批這么優(yōu)秀的學生。我想在場的其他人的想法和我一樣,特別是那位戲曲界的‘風云人物’。
從這件事過后,徹底改變了我對戲曲的所有認識。原來戲曲里面可以包含許多東西,就像那位老爺爺的學生演的那場‘穆桂英掛帥’包含了對老爺爺的感激之情。
我想這就是戲曲的魅力了吧,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戲曲的魅力,我也會更加努力的去欣賞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把中華民族的戲曲文化發(fā)揚光大。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五
“戲曲”對我來說是個陌生的詞,只是一個上代人愛看的節(jié)目,遠遠不及現(xiàn)代的動畫片,所以我從來沒有看過,根本不了解“戲曲”的所有相關資料。
小時候,在沉悶的假期里,按動電視遙控器,不時地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關于“社戲”的節(jié)目,但我卻毫不猶豫地跳過了,看那些趣味的動畫片。
很多熟悉歌曲,都來自社戲。比如黃梅戲《天仙配》中的歌,常常在我媽媽嘴邊掛著,不時還會哼兩下: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我十分需要認識“社戲”,恰好我上了一節(jié)關于“社戲”的課。
課上,我們先聽了一首歌叫《唱臉譜》,我覺得很趣味,因為歌里有現(xiàn)代的音調,也有古代的唱法。接下來是交流資料,因為我準備充分,自然也會學得很好。
社戲的主角分四大類:生旦凈丑,是按胡須的顏色分的?!吧狈譃槔仙?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搖旦);“凈”分為做工和唱工;“丑”是扮演喜劇的主角。我國講究用“唱念做打”四種藝術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種技術方法來表現(xiàn)人物。
我們還欣賞了幾種戲曲劇的簡介:昆劇——中國戲曲之母;京劇——東方“歌劇”;黃梅戲——芬芳的泥土氣息。我們欣賞了我最熟悉的黃梅戲《天仙配》、粵劇《分飛燕》、豫劇《花木蘭》。
我們還學了京劇的臉譜:在人的臉上涂上某種顏色以象征這個人的性格和性質、主角和命運。紅臉包含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臉譜起源于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日許多地方戲中都保留了這種傳統(tǒng)。
“戲曲”這個詞突然變新鮮了,我真想回到從前,看那古代的戲曲表演。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六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大家都知道這是我國有名黃梅戲《天仙配》中的一句,這也是我第一首聽到的戲曲。
自從來到六(1)班,認識了荊老師,開展了戲曲社團后,便喜歡上了戲曲?,F(xiàn)在在家中,有時還跟我家長一起看戲曲呢!最近正在看京劇《沙家浜》,里面阿慶嫂的機智勇敢、刁德一的奸詐狡猾……深深吸引了我。
在學校,每二周一節(jié)的社團課,在課上,老師給我聽戲曲,賞戲曲,品戲曲,讓我深深喜歡上了戲曲,時不時我好跟著唱兩句,感覺著自己變成周東亮在認真唱戲曲。
記得在上學期,我們班還舉行了一次匯報,在匯報會上,我們還唱了戲曲《天女散花》嘿,你還真別說,我們唱的還真不賴呢,似乎感到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未來的周東亮,我們還觀賞了美麗的水袖,觀看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變臉,深深吸引了那天在座的每一位觀眾。
這學期,我們學校還舉行了小學生文藝匯演,我很榮幸被選中了,在訓練過程中,我刻苦認真,不怕動作的艱難,不怕被流行錘砸傷的疼痛,讓我感受到了學戲曲的艱難,唱戲曲的快樂。
我在六(1)班可以說是上帝的安排,是上帝讓我來到了戲曲社團,感謝上帝!既然是上帝讓我要學戲曲,那就要好好學,爭取成為第x個周東亮!在此,我想讓老師多給我們接觸戲曲,這樣,興許我們班會奇跡般的出現(xiàn)了x個周東亮。
國粹戲曲,真正有趣,若你不信,不妨一試。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七
在我的印象中,母親是極愛越劇的。
客廳里,書房里,臥室里,時不時傳來幾聲母親沉醉的低唱;就連雙手浸在泡沫油膩的餐具中,也會情不自禁地哼上兩段。
記得母親最愛的兩出戲是《藏書之家》和《陸游與唐婉》。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對它們做到百看不厭的,不過自己倒是“沾了光”,在母親的熏陶下,不僅對很多戲劇情節(jié)熟悉得很,而且也漸漸喜歡上了越劇。
母親看戲時,人戲極深。
聽到感傷無奈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對,母親的兩道細眉就糾在了一起,雙手習慣性地攥住衣角,眼神凝于舞臺中央繾綣相擁的人兒;看到《藥》中大刀劈向頭顱后,那噴濺而出的鮮血灑向熱氣騰騰的饅頭,母親的嘴又緊緊地抿在了一塊兒,然后緩緩松開,深深地嘆一口氣。
那束百合的香氣至今仿佛還縈繞在鼻間。
那天,我跟著母親去了“空中劇院”。劇終了,演員開始謝幕,但還有一項重要的儀式沒有結束——獻花!
這時的獻花看似簡單,其實也是經過內部人員嚴格篩選的——要是人人都沖上去,舞臺還不“轟隆”一聲塌了——不準你獻花就是不準!保安!上!
那次,母親通過層層關系,終于爭取到了一個名額。
下臺后,舞臺上絢麗燈光下的影子還在我眼中晃,感覺整個人暈乎乎的。
倒是母親,看著這張相片,笑得合不攏嘴——比她自己上臺還開心。
當年臺上的布景,在我心中多多少少沉淀下了淺淺淡淡的歲月陳香;印象中的母親,正坐在我的身邊哼唱著那我再熟悉不過的《葬花吟》。如今,在無人處我也會輕輕吟上一段:“我家有個小九妹……”而母親似乎正笑吟吟地看著我。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八
有人看戲看熱鬧,有人看場面,有人聽曲調,還有人看情節(jié),然而有人把戲當做就是人生來看。這看人生該就是境界最高的一種戲曲欣賞了。
戲曲一門分生、旦、凈、丑的行當,講究唱、念、做、打的綜合舞臺藝術。既就是藝術,必就是高于生活了,但卻源于生活。人生但就是就是一場熱鬧,物質追求的不持久性,必然讓位于精神追求的一部分。戲曲作為一種歷史悠遠的精神文化,其價值已超越了藝術本身。戲曲的地位該與人生并列。
人常說,人生猶如一場戲。在我看來,它就是一場長久卻無需道具的戲。這場戲的主角就是自我,每個人在演戲時都就是演真實的自我,感受喜悲自就是一種快樂,何必讓杞人憂天占了上風!
既就是看戲,何不真就當做一場戲。邊看邊想,看完還要記得擺脫出來,千萬不可癡迷??鞓肪褪且簧?,悲哀亦就是一生:碌碌就是一生,追求亦就是一生!
戲曲與人生,人生與戲曲。
人生這場戲確實就是喜劇啊!萬不可庸人自擾之,以杯具收場!切記切記!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九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單元都是反映人類文化的文章,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臺》是戲曲文化。因此,我這堂課的目標定位是:了解中國戲曲相關知識,感受戲曲文化的魅力。本著這一目標,我盡可能的為學生的搭建認識戲曲、學習語文的舞臺。
根據原有的知識儲備(我原來在教語文課的同時帶過音樂課,雖不是個戲曲愛好者,但對戲曲有所了解),在備課過程中,我除了梳理自己已有的戲曲知識,還查閱了各種資料,尋找吸引學生的知識點。如果僅僅是向學生講授這些知識,這堂課肯定會讓學生懨懨欲睡。因此,我采用了靈活多樣的形式,讓學生認識戲曲,比如:戲曲知識知多少、猜賞戲曲、辨別臉譜、演唱戲曲等,整個課堂異彩紛呈,學生們的對戲曲認識興趣被極大地調動起來,特別是學生自演的《花為媒》、《夫妻雙雙把家還》的片段,雖然有的同學唱得不夠精彩甚至跑調,但也把課堂推向了高潮,學生情緒高昂,從而達到了預想的效果。
這是一堂展示課,展示課必須有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為基礎,這就不得不提到課前的準備。我提前兩周布置任務,要求:自主閱讀教材,同學間分組合作查找資料,了解中國戲曲的一般知識,了解戲曲文化知識和我們家鄉(xiāng)的地方戲;模仿學唱一兩個自己喜歡的戲曲片段;搜集幾段精彩唱段,把自己對唱段的理解與同伴交流。學生在這兩周的時間里,回家搜集查找資料,來到學校一有時間就交流整理資料,有的同學還跨班級收集資料(一部分孩子家里沒有網絡,戲曲方面的參考資料又少,因此資料的獲得主要靠部分同學收集,這部分同學主要是交流整理),有的同學還把自己學到的戲曲片段教給同組的同學和其他想學的同學,課余時間時常會聽到哼唱戲曲聲音。這樣通過搜集資料,既充分的培養(yǎng)和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的課堂展示做好了知識儲備。而我設計教案時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把時間還給學生。課堂上我設置了讓他們展示信息量豐富及整合處理信息能力的戲曲知識問答、臉譜的含義及舉例,讓他們展示演唱才能的戲曲表演等等,讓學生得到自由充分的展示。而教師在課堂上僅僅起到穿針引線、調整課堂的作用。
我這堂課雖是展示課,但是我沒有僅僅停留在把搜集來的知識簡單回報這一層面上,而是盡可能的貫穿語文學習。因為如果脫離開語文教學,也就不是一節(jié)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
《戲曲大舞臺》這一綜合性學習課很容易上成熱熱鬧鬧的`表演課、學唱課,戲曲知識課,往往忽視了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偏離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我這堂課的目標定位是:了解中國戲曲相關知識;感受戲曲文化的魅力。而且這次活動我重視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對臉譜的識別不只是停留在臉譜辨別和代表的含義上,而是聯(lián)系“平時描寫人物時要注意觀察,刻畫出特點”這一寫作方法。又如:戲曲欣賞不只停留在讓學生“悅耳”這一層面上,而是在欣賞的基礎上讓學生當堂對所聽和所了解的戲曲的進行賞析,既培養(yǎng)了寫作能力又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這節(jié)課不僅形式靈活,而且自始至終沒有離開語文學習這一舞臺。
新教材的改革,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首先要有全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教師加強文化修養(yǎng),除本專業(yè)扎實的知識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
在《戲曲大舞臺》這一綜合活動課中,我對此有了更深的體會。例如關于京劇臉譜。什么臉譜象征什么性格,什么品質,什么角色,什么命運,都各有說法;關于服飾,文將穿什么,武將穿什么;關于服飾顏色,皇帝穿什么色,大臣穿什么色,百姓穿什么色,也各有講究,就是戲曲的“四藝五法”也各有韻味。由于自己業(yè)余學過幾種戲曲唱腔,在課堂上時不時唱上幾句,便于學生理解,便于學生模仿。在課外指導時,這些能力也派上了用場。兩個星期的備課濃縮在一節(jié)課中,使學生在這堂課中既了解了戲曲的有關知識,又達到了弘揚民族文化的目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
當然優(yōu)點和不足往往是并存的。戲曲知識博大精深,課堂的四十五分鐘很難把戲曲重點知識全部挖出來(尤其是國粹京?。?,這不僅是老師的遺憾,更是學生的損失。相信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的語文教學之路會走得更長更遠。我也相信在我們老師和學生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燃起學生讀書的熱情,整個課堂會充滿了濃郁的油墨書香,書香也將為孩子的一生插上飛翔的翅膀!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禮貌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禮貌。從盤古開天辟地,到如今的現(xiàn)代科技飛速發(fā)展,中華文化也從幾千年前的單調,發(fā)展到此刻的輝煌。
中華文化,范圍廣闊。傳統(tǒng)學科中的數學、醫(yī)學、農學;四大發(fā)明中的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建筑中的萬里長城、阿房宮;繪畫中的中國國畫;文學中的中國古典詩詞、小說、神話、寓言;還有書法、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服飾、飲食、武術等等,這些絢麗的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已經變得豐富多彩,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而在眾多的傳統(tǒng)文化中,戲劇,無疑是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神和特色的一項文化。
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fā)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fā)展,才逐漸構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戲劇的發(fā)展能夠說是隨著禮貌的出現(xiàn)就出現(xiàn)了,雖然原始的戲劇很粗糙,也可能稱不上是戲劇,但任何一項禮貌的發(fā)展都是要經歷剛開始的粗糙,才能逐漸得趨于完善的。原始的戲劇為之后完美的戲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戲劇從原始社會發(fā)展代中國古代,經歷了一個重大改革。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作“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tǒng)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正是從古代的戲劇開始,到如今,戲劇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完美的整體。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xiàn)許多改編的傳統(tǒng)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題材的現(xiàn)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眾多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qū)所限。戲劇的發(fā)展能夠說是相當的成功的,有眾多老一輩的藝術家和群眾們熱衷戲劇,期望將戲劇,這項中華的璀璨文化發(fā)揚光大。
然而,戲劇在此刻的發(fā)展中卻面臨著一個十分大的問題: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漸漸衰老,新一代的年輕人逐漸崛起,現(xiàn)代文化正和傳統(tǒng)文化商討著一個問題:我們兩個,到底哪一個才能站得住腳呢我以往看過一個電視節(jié)目,記者到街上進行隨機采訪,對象都是一些年輕人,記者一些老藝術家的名字,問他們知不明白,而大多數被采訪者都表示沒有聽過。此刻,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來,新一代的偶像受到眾多粉絲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間流傳。有許許多多的現(xiàn)代偶像的粉絲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屑一顧,認為那樣的藝術、文化不適合喜歡追趕潮流的自我;對老一輩藝術家和傳統(tǒng)節(jié)目一無所知,認為父母那一代人明白,并不等于他們也應當去明白。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
當然,我并不覺得追趕潮流不好,我也喜歡新生代的偶像,可是我覺得對于傳統(tǒng)的文化也應當有必須的了解。此刻,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現(xiàn)代的文化需要發(fā)展,但傳統(tǒng)的文化更需要發(fā)揚光大。于是,媒體開始越來越多地把傳統(tǒng)文化向年輕的一代用他們喜歡的方式進行發(fā)揚、宣傳,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新一代的影星、歌星也開始在自我的影片、歌曲中加入中國傳統(tǒng)元素,利用他們自身的號召力,讓更多的年輕一代對戲劇有更多地了解,為發(fā)揚傳統(tǒng)戲劇獻上自我的力量,畢竟,這些年輕的歌手的教師也是上一輩的老藝術家;而老藝術家們也開始在傳統(tǒng)中融入新元素,是傳統(tǒng)戲劇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吸引年輕人,使年輕人不僅僅追趕潮流也愛上傳統(tǒng),對戲劇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此刻,也有許多外國人喜歡上中國的戲劇,對中華文化也有深入地了解。戲劇,這一中華獨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喜愛。璀璨的戲劇藝術將會在世界的東方放出光芒!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二
仙居古鎮(zhèn)的路是泥濘的,雨天幾乎難走人;仙居古鎮(zhèn)的路是狹窄的,小車幾乎難??浚幌删庸沛?zhèn)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幾乎難遇人。
五丈高的戲臺,散發(fā)著神秘而古樸的氣息,我忍不住東張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么?!”
原來是《梁?!?,我擦亮了眼。
祝英臺蹺著蘭花指左一點,右一指,那表情極為夸張,紅色的粉底反襯著柳般細目,櫻桃小嘴念著歌樣的戲詞,慢慢吟唱著,一個字似乎要唱上幾分鐘。那永遠也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地轉著。
許久,“藍袍”俊生大模大樣從后臺繞出來,和著祝英臺的曲調唱起來,唱得剛強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臺是柔美,他則是剛毅,兩者結合就是纏綿。場下幾十個人都激動地吼起來,掌聲似乎從未停過。
“喂,孩子你在干什么呢?發(fā)什么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驟驚。戲曲聲停了,掌聲停了。臺上臺下所有人都似乎與梁祝一同“化蝶”了,就連那位大媽吐得一地的瓜子殼都不翼而飛了。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三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并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fā)展與提高。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tǒng),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并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yè)藝術和商業(yè)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元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chuàng)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臺的繁榮時期。
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陽腔,昆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xiàn)了名列“同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fā)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四
戲曲-中華民族的瑰寶,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藝術。
——題記
中國歷史文化悠遠留長,它自然成為我國一大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著它不同的風格和特色,有的是人賞心悅目,有的使人興奮不已,又有的使人淚如雨下,它總是那么的多姿多彩,變化無窮。
一說要聽戲,我內心便是十分的不愿意,但是沒辦法,外婆受傷后雙腳不靈活,走哪都得有人跟著,迫于無奈我在不愿意也得去。戲曲給我的感覺是,只適合上一代人,而不適合我們這些連聽都聽不懂的人,陪外婆聽戲我只知道一點,這出戲是豫劇,具體演些什么,講些什么,我全都不知道。
到了劇院,好多人都圍在那里,出于好奇我也湊了過去,原來是我們家隔壁那個老爺爺,據說他病了而且病得很嚴重。竟然為了聽戲,不顧自己的身體,我自言自語的說為了聽一場戲至于這么拼嗎,連自己的身體都不管不顧的這出戲還不如不演。我的這番話被外婆給聽到了,外婆把我叫到一旁對我說道,你不懂這出戲是那位老爺爺的學生演的,是想給他一個驚喜,那個老爺爺曾經可是戲曲界的風云人物,而他的學生里也有不少知名人物。
那一刻我改變了自己對戲曲的看法,我想認真的去觀看這場充滿濃濃的師生情誼的一場戲,戲曲開始了,那一個個戴鳳冠披霞衣的,把人物演的栩栩如生的。在聽戲的過程中我也時不時的回頭看看那位曾經的戲曲風云人物,他站了起來隨著臺上的節(jié)奏在搖動身體,好像是他在臺上表演給我們表演,而我又仿佛看到那個叱咤風云的他。戲結束了,以前連聽都聽不懂的我現(xiàn)在竟然知道這出戲是穆桂英掛帥,果真用心聽何不用心聽區(qū)別很大。
突然從后臺走出一個人,把老爺爺扶到最前邊,臺上的人聚集在一起朝老爺爺深深地鞠了一躬,大喊道‘老師謝謝你’老爺爺想要跑到臺上,但是因為上了年紀再加上生病雙腳走不快,顯得非常不協(xié)調,一位學生跑下來把自己的老師背了起來朝臺上走去,那一瞬間我和老爺爺包括在場的所有人的眼淚都不約而同的流了下來。臺上老師,學生都緊緊地相擁在一起,我相信老爺爺此時的內心是十分快樂的,是十分感動的,是十分欣慰的,他快樂他學生回來看他,他感動學生沒有忘記他,他欣慰他教出了一批這么優(yōu)秀的學生。我想在場的其他人的想法和我一樣,特別是那位戲曲界的‘風云人物’。
從這件事過后,徹底改變了我對戲曲的所有認識。原來戲曲里面可以包含許多東西,就像那位老爺爺的學生演的那場‘穆桂英掛帥’包含了對老爺爺的感激之情。
我想這就是戲曲的魅力了吧,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戲曲的魅力,我也會更加努力的去欣賞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把中華民族的戲曲文化發(fā)揚光大。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五
“戲曲”對我來說是個陌生的詞,只是一個上代人愛看的節(jié)目,遠遠不及現(xiàn)代的動畫片,所以我從來沒有看過,根本不了解“戲曲”的所有相關資料。
小時候,在沉悶的假期里,按動電視遙控器,不時地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關于“社戲”的節(jié)目,但我卻毫不猶豫地跳過了,看那些趣味的動畫片。
很多熟悉歌曲,都來自社戲。比如黃梅戲《天仙配》中的歌,常常在我媽媽嘴邊掛著,不時還會哼兩下: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我十分需要認識“社戲”,恰好我上了一節(jié)關于“社戲”的課。
課上,我們先聽了一首歌叫《唱臉譜》,我覺得很趣味,因為歌里有現(xiàn)代的音調,也有古代的唱法。接下來是交流資料,因為我準備充分,自然也會學得很好。
社戲的主角分四大類:生旦凈丑,是按胡須的顏色分的?!吧狈譃槔仙?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搖旦);“凈”分為做工和唱工;“丑”是扮演喜劇的主角。我國講究用“唱念做打”四種藝術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種技術方法來表現(xiàn)人物。
我們還欣賞了幾種戲曲劇的簡介:昆劇——中國戲曲之母;京劇——東方“歌劇”;黃梅戲——芬芳的泥土氣息。我們欣賞了我最熟悉的黃梅戲《天仙配》、粵劇《分飛燕》、豫劇《花木蘭》。
我們還學了京劇的臉譜:在人的臉上涂上某種顏色以象征這個人的性格和性質、主角和命運。紅臉包含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臉譜起源于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日許多地方戲中都保留了這種傳統(tǒng)。
“戲曲”這個詞突然變新鮮了,我真想回到從前,看那古代的戲曲表演。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六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大家都知道這是我國有名黃梅戲《天仙配》中的一句,這也是我第一首聽到的戲曲。
自從來到六(1)班,認識了荊老師,開展了戲曲社團后,便喜歡上了戲曲?,F(xiàn)在在家中,有時還跟我家長一起看戲曲呢!最近正在看京劇《沙家浜》,里面阿慶嫂的機智勇敢、刁德一的奸詐狡猾……深深吸引了我。
在學校,每二周一節(jié)的社團課,在課上,老師給我聽戲曲,賞戲曲,品戲曲,讓我深深喜歡上了戲曲,時不時我好跟著唱兩句,感覺著自己變成周東亮在認真唱戲曲。
記得在上學期,我們班還舉行了一次匯報,在匯報會上,我們還唱了戲曲《天女散花》嘿,你還真別說,我們唱的還真不賴呢,似乎感到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未來的周東亮,我們還觀賞了美麗的水袖,觀看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變臉,深深吸引了那天在座的每一位觀眾。
這學期,我們學校還舉行了小學生文藝匯演,我很榮幸被選中了,在訓練過程中,我刻苦認真,不怕動作的艱難,不怕被流行錘砸傷的疼痛,讓我感受到了學戲曲的艱難,唱戲曲的快樂。
我在六(1)班可以說是上帝的安排,是上帝讓我來到了戲曲社團,感謝上帝!既然是上帝讓我要學戲曲,那就要好好學,爭取成為第x個周東亮!在此,我想讓老師多給我們接觸戲曲,這樣,興許我們班會奇跡般的出現(xiàn)了x個周東亮。
國粹戲曲,真正有趣,若你不信,不妨一試。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七
在我的印象中,母親是極愛越劇的。
客廳里,書房里,臥室里,時不時傳來幾聲母親沉醉的低唱;就連雙手浸在泡沫油膩的餐具中,也會情不自禁地哼上兩段。
記得母親最愛的兩出戲是《藏書之家》和《陸游與唐婉》。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對它們做到百看不厭的,不過自己倒是“沾了光”,在母親的熏陶下,不僅對很多戲劇情節(jié)熟悉得很,而且也漸漸喜歡上了越劇。
母親看戲時,人戲極深。
聽到感傷無奈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對,母親的兩道細眉就糾在了一起,雙手習慣性地攥住衣角,眼神凝于舞臺中央繾綣相擁的人兒;看到《藥》中大刀劈向頭顱后,那噴濺而出的鮮血灑向熱氣騰騰的饅頭,母親的嘴又緊緊地抿在了一塊兒,然后緩緩松開,深深地嘆一口氣。
那束百合的香氣至今仿佛還縈繞在鼻間。
那天,我跟著母親去了“空中劇院”。劇終了,演員開始謝幕,但還有一項重要的儀式沒有結束——獻花!
這時的獻花看似簡單,其實也是經過內部人員嚴格篩選的——要是人人都沖上去,舞臺還不“轟隆”一聲塌了——不準你獻花就是不準!保安!上!
那次,母親通過層層關系,終于爭取到了一個名額。
下臺后,舞臺上絢麗燈光下的影子還在我眼中晃,感覺整個人暈乎乎的。
倒是母親,看著這張相片,笑得合不攏嘴——比她自己上臺還開心。
當年臺上的布景,在我心中多多少少沉淀下了淺淺淡淡的歲月陳香;印象中的母親,正坐在我的身邊哼唱著那我再熟悉不過的《葬花吟》。如今,在無人處我也會輕輕吟上一段:“我家有個小九妹……”而母親似乎正笑吟吟地看著我。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八
有人看戲看熱鬧,有人看場面,有人聽曲調,還有人看情節(jié),然而有人把戲當做就是人生來看。這看人生該就是境界最高的一種戲曲欣賞了。
戲曲一門分生、旦、凈、丑的行當,講究唱、念、做、打的綜合舞臺藝術。既就是藝術,必就是高于生活了,但卻源于生活。人生但就是就是一場熱鬧,物質追求的不持久性,必然讓位于精神追求的一部分。戲曲作為一種歷史悠遠的精神文化,其價值已超越了藝術本身。戲曲的地位該與人生并列。
人常說,人生猶如一場戲。在我看來,它就是一場長久卻無需道具的戲。這場戲的主角就是自我,每個人在演戲時都就是演真實的自我,感受喜悲自就是一種快樂,何必讓杞人憂天占了上風!
既就是看戲,何不真就當做一場戲。邊看邊想,看完還要記得擺脫出來,千萬不可癡迷??鞓肪褪且簧?,悲哀亦就是一生:碌碌就是一生,追求亦就是一生!
戲曲與人生,人生與戲曲。
人生這場戲確實就是喜劇啊!萬不可庸人自擾之,以杯具收場!切記切記!
戲曲工作總結個人篇九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單元都是反映人類文化的文章,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臺》是戲曲文化。因此,我這堂課的目標定位是:了解中國戲曲相關知識,感受戲曲文化的魅力。本著這一目標,我盡可能的為學生的搭建認識戲曲、學習語文的舞臺。
根據原有的知識儲備(我原來在教語文課的同時帶過音樂課,雖不是個戲曲愛好者,但對戲曲有所了解),在備課過程中,我除了梳理自己已有的戲曲知識,還查閱了各種資料,尋找吸引學生的知識點。如果僅僅是向學生講授這些知識,這堂課肯定會讓學生懨懨欲睡。因此,我采用了靈活多樣的形式,讓學生認識戲曲,比如:戲曲知識知多少、猜賞戲曲、辨別臉譜、演唱戲曲等,整個課堂異彩紛呈,學生們的對戲曲認識興趣被極大地調動起來,特別是學生自演的《花為媒》、《夫妻雙雙把家還》的片段,雖然有的同學唱得不夠精彩甚至跑調,但也把課堂推向了高潮,學生情緒高昂,從而達到了預想的效果。
這是一堂展示課,展示課必須有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為基礎,這就不得不提到課前的準備。我提前兩周布置任務,要求:自主閱讀教材,同學間分組合作查找資料,了解中國戲曲的一般知識,了解戲曲文化知識和我們家鄉(xiāng)的地方戲;模仿學唱一兩個自己喜歡的戲曲片段;搜集幾段精彩唱段,把自己對唱段的理解與同伴交流。學生在這兩周的時間里,回家搜集查找資料,來到學校一有時間就交流整理資料,有的同學還跨班級收集資料(一部分孩子家里沒有網絡,戲曲方面的參考資料又少,因此資料的獲得主要靠部分同學收集,這部分同學主要是交流整理),有的同學還把自己學到的戲曲片段教給同組的同學和其他想學的同學,課余時間時常會聽到哼唱戲曲聲音。這樣通過搜集資料,既充分的培養(yǎng)和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的課堂展示做好了知識儲備。而我設計教案時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把時間還給學生。課堂上我設置了讓他們展示信息量豐富及整合處理信息能力的戲曲知識問答、臉譜的含義及舉例,讓他們展示演唱才能的戲曲表演等等,讓學生得到自由充分的展示。而教師在課堂上僅僅起到穿針引線、調整課堂的作用。
我這堂課雖是展示課,但是我沒有僅僅停留在把搜集來的知識簡單回報這一層面上,而是盡可能的貫穿語文學習。因為如果脫離開語文教學,也就不是一節(jié)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
《戲曲大舞臺》這一綜合性學習課很容易上成熱熱鬧鬧的`表演課、學唱課,戲曲知識課,往往忽視了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偏離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我這堂課的目標定位是:了解中國戲曲相關知識;感受戲曲文化的魅力。而且這次活動我重視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對臉譜的識別不只是停留在臉譜辨別和代表的含義上,而是聯(lián)系“平時描寫人物時要注意觀察,刻畫出特點”這一寫作方法。又如:戲曲欣賞不只停留在讓學生“悅耳”這一層面上,而是在欣賞的基礎上讓學生當堂對所聽和所了解的戲曲的進行賞析,既培養(yǎng)了寫作能力又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這節(jié)課不僅形式靈活,而且自始至終沒有離開語文學習這一舞臺。
新教材的改革,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首先要有全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教師加強文化修養(yǎng),除本專業(yè)扎實的知識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
在《戲曲大舞臺》這一綜合活動課中,我對此有了更深的體會。例如關于京劇臉譜。什么臉譜象征什么性格,什么品質,什么角色,什么命運,都各有說法;關于服飾,文將穿什么,武將穿什么;關于服飾顏色,皇帝穿什么色,大臣穿什么色,百姓穿什么色,也各有講究,就是戲曲的“四藝五法”也各有韻味。由于自己業(yè)余學過幾種戲曲唱腔,在課堂上時不時唱上幾句,便于學生理解,便于學生模仿。在課外指導時,這些能力也派上了用場。兩個星期的備課濃縮在一節(jié)課中,使學生在這堂課中既了解了戲曲的有關知識,又達到了弘揚民族文化的目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
當然優(yōu)點和不足往往是并存的。戲曲知識博大精深,課堂的四十五分鐘很難把戲曲重點知識全部挖出來(尤其是國粹京?。?,這不僅是老師的遺憾,更是學生的損失。相信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的語文教學之路會走得更長更遠。我也相信在我們老師和學生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燃起學生讀書的熱情,整個課堂會充滿了濃郁的油墨書香,書香也將為孩子的一生插上飛翔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