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寶典之百家姓《?!沸战榻B

字號:


    常姓發(fā)源于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那關(guān)于——百家姓《?!沸盏膩碓吹认嚓P(guān)消息大家知道嗎?就讓來告訴大家,歡迎閱讀!
    一、姓氏源流
    1、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dāng)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lǐng)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兜弁跫o(jì)》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因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占月附會而成?!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有黃帝“舉風(fēng)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見于史載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張滿《姓氏尋源》說:“黃帝使常儀占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秉S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師市,故中國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應(yīng)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2、出自姬姓,以邑為氏,為西州時衛(wèi)康叔支庶子孫。據(jù)《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稱康叔封。衛(wèi)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發(fā)的同母少弟,衛(wèi)國的始祖。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常氏出自姬姓。衛(wèi)康叔支孫食采常邑,因以為氏?!焙笾芄ㄎ渫踔埽┯謱⒃瓉砩潭贾車貐^(qū)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wèi)國。衛(wèi)國于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wèi)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今山東滕州市東南)。衛(wèi)國滅亡后,其后裔有以國為氏姓衛(wèi),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衛(wèi)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
    3、另一支"常"姓出自戰(zhàn)國時吳國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羅泌《路史》所云“吳后有常氏”。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但吳國公族后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尚待進(jìn)一步考證。據(jù)《姓氏考略》所載:“吳后有常姓”,是為江蘇常氏。
    4、出自恒姓,為避諱改姓。北宋真宗名趙恒,古時“恒”“?!绷x相近,故因避皇帝諱,改恒姓為常。恒姓本是楚國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諱亦改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蘇省東海沿岸一帶。
    二、戰(zhàn)國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漢初有一支常姓遷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時,山東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漢末至三國時,常姓有一支遷入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有常姓遷入甘肅。隋唐時,新豐(今陜西臨潼)人常袞遷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并有常姓遷居福建、廣東,最后到達(dá)云南、貴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廣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滿族人融入常姓。從歷代繁衍遷徙情況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東、河南、陜西、河北、甘肅分布最廣,江蘇、四川、浙江次之。
    三、郡望堂號
    【堂號】“知人堂”: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常何是武人,不會寫,只好請門客馬周代寫了三十多條。太宗看了很高興,表揚常何寫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訴太宗說:“我不識字,這是門客馬周代寫的?!碧隈R上封馬周為監(jiān)察御史,并表揚常何知人,賜予綢緞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為堂號。
    【郡望】
    太原郡:戰(zhàn)國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時相當(dāng)今山西五臺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qū)。北魏復(fù)為郡,相當(dāng)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qū)。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相當(dāng)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縣,大致為今山東西部地區(qū)。
    河內(nèi)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縣西南),相當(dāng)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qū)。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元鼎后相當(dāng)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qū)。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