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這5個法則,瞬間提升父母的情商!

字號: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的情商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點。下面由整理五個提高父母情商以此更好的教育孩子的五個方法吧!
    01、暈輪法則
    白天的時候,為什么看不到星星和月亮呢?難道它們真的“下山”了嗎?這個問題,相信很多媽媽都知道答案,那就是:白天太陽的光芒過于強烈,掩蓋住了光亮微弱的星星和月亮。
    這個自然現(xiàn)象,在心理學(xué)中被推演為“暈輪法則”,也叫“光環(huán)效應(yīng)”,深層含義是:當我們對一個人的某一特征形成好的或者壞的印象后,我們會根據(jù)這一印象,來推測這個人的其他特征。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喜歡一個人,就覺得這個人渾身都是優(yōu)點,即便有缺點我們也會包容;如果我們討厭一個人,就覺得這個人橫豎不順眼,即便有優(yōu)點我們也會忽略。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幾乎每位家長都會被“暈輪法則”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我們對孩子的愛,會蒙蔽我們的眼睛。當自家孩子跟小朋友發(fā)生了爭執(zhí),眼淚汪汪地跑來向你求助,大多數(shù)家長都會下意識地選擇袒護自己的孩子。即便明知是自家孩子先挑的事兒,家長們也會找理由說服自己:“護犢子是父母的天性”。
    但是,幼年時期是孩子建立“是非觀”關(guān)鍵的時候,我們無原則的袒護,往往會讓孩子變得自私、驕橫。
    (2)成績,會嚴重影響我們對孩子的評價。面對一個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90%的家長會忽略他在性格、生活習(xí)慣方面的小毛病,覺得這不太重要;而面對一個成績差的孩子時,90%的家長又會忽略他在性格、興趣愛好上的優(yōu)點,認為孩子將來肯定沒出息。
    但是,成績給孩子帶來的優(yōu)勢,一般只持續(xù)到高中。當孩子進入大學(xué),以及開始工作后,成績的影響會越來越弱,而性格、人品、習(xí)慣卻在接下來的人生中越來越重要!
    02、手表法則
    你有一塊手表,上面顯示12點整,別人問你時間時,你隨口就能說出;如果你有兩塊手表,一塊顯示12點5分,一塊顯示12點45分,別人問你時間時,你就會猶豫了。
    這個現(xiàn)象到了心理學(xué)上,被稱為“手表法則”,深層含義是:擁有更多的選擇,有時候不但不是什么好事,反而會干擾我們的思考,讓我們的學(xué)習(xí)、生活陷入混亂。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手表法則”的2個陷阱是:
    (1)太多的玩具,會破壞幼兒的注意力。
    不知道父母們注意到?jīng)]有:當你給孩子一兩個玩具的時候,孩子往往能坐在那里,自言自語、嘟嘟囔囔地玩一上午;
    當你給孩子一大堆玩具的時候,孩子一會摸摸這個,一會拿拿那個,反而玩不了多長時間,還老會跑去煩你,這其就是孩子的注意力被分散、被破壞了。
    如果不加以糾正,注意力不集中的影響還會持續(xù)到小學(xué)階段,導(dǎo)致孩子上課走神,寫作業(yè)時坐不住。
    (2)教育觀念不統(tǒng)一,讓孩子越來越難管教
    在很多老人幫帶娃的家庭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相互拆臺的現(xiàn)象:孩子犯錯了,媽媽正批評著呢,奶奶在旁邊說“孩子又不是故意的,這么兇他干嘛,多可憐呀”。結(jié)果孩子轉(zhuǎn)身撲到奶奶懷里,委屈地哇哇大哭,還嘟囔著“壞媽媽,壞媽媽”……
    如果一個家庭中觀念不統(tǒng)一,再好的教育方法都是無效的。
    03、破窗效應(yīng)
    生活中有很多奇怪的現(xiàn)象:一棟無人居住房子破了一扇窗戶,如果不及時修補的話,這棟房子的其他窗戶玻璃也會被人打碎,甚至還有人跑到里面大小便。
    一條很干凈的街道,人們是不好意思扔垃圾的。如果哪天有人隨手了垃圾,并且沒有及時清掃,過不了多久,街道上就會到處是垃圾。
    一面潔白、干凈的墻,如果被人拍了一個臟手印,那過不了多久,這面墻就會被人涂畫得亂七八糟……
    這些現(xiàn)象,在犯罪心理學(xué)中統(tǒng)稱為“破窗效應(yīng)”,深層含義是:環(huán)境中的不良因素如果放任存在,很可能會越積越多,終變得難以收拾。
    在家庭教育中,“破窗效應(yīng)”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定要給孩子樹立個好榜樣。
    家長在孩子心目中,好比是一座高大漂亮的房子;而家長身上的壞習(xí)慣、不良情緒,就是房子上的“破窗戶”。如果家長放任自己的壞習(xí)慣、壞情緒而不加收斂的話,孩子早晚也會變成這樣。
    04、超限效應(yīng)
    作家馬克·吐溫有聽牧師的募捐演說。剛開始的時候,馬克·吐溫感覺牧師講得很好,決定捐一大筆錢;10分鐘后,牧師竟然還沒講完,馬克·吐溫不耐煩了,決定只捐點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啰嗦,馬克·吐溫決定不捐了……1小時候,牧師終于啰嗦完了,氣憤的馬克·吐溫不但沒捐錢,還從偷走了2美元。
    這就是“超限效應(yīng)”,深層內(nèi)涵就是:當我們給一個人施加的刺激過強、壓力過大時,這個人的內(nèi)心就會變得煩躁、叛逆。
    也就是說,你的話越啰嗦越?jīng)]有說服力!
    “超限效應(yīng)”給家長們啟示是:過猶不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要說得太多、太重。
    當你對孩子的批評簡單直白、直戳要點時,對孩子是有一定威懾力的。但是,如果你覺得還是不解氣,繼續(xù)叨叨下去的話,本來已經(jīng)準備去改正的孩子內(nèi)心就會慢慢變得煩躁,終跟你頂起嘴來。
    05、魚缸法則
    “家長必讀課堂”的民哲老師,講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
    一家公司的魚缸里養(yǎng)了幾條小魚,都好幾年了也沒見長大,大家都覺得這種魚就是長不大的品種。一天,有人不小心把魚缸打碎了,只好暫時把小魚撿起來,扔到門外的大水池子里。
    幾個月后人們發(fā)現(xiàn),池子里的小魚竟然比原來長大了好幾倍,再買原來的魚缸的話,根本裝不下了。原來,這種魚不是長不大,只不過是魚缸里的環(huán)境不允許它們長大。
    這就是“魚缸法則”,深層內(nèi)涵就是:一個人要想成長,必須要有充足的空間。
    “魚缸法則”給我們家長的啟示就是:少替孩子做他份內(nèi)的事,給孩子留出成長的空間。
    身為家長,我們有時挺矛盾的:孩子小的時候,怕孩子累著,總喜歡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包括喂飯、洗襪子、整理玩具、整理書包,甚至記作業(yè);可是當孩子長大的時候,我們又很生氣,都這么大的人了,連個襪子都不會洗,連書桌都不知道整理……
    其實,孩子能做的事一共就那么些,你替孩子做了90%,那么孩子就剩10%可做,也就只有10%的成長空間;你只替孩子做30%,那孩子就有70%的事可做,就有70%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