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尋味的古代小故事【五篇】

字號:

我們要大力弘揚我們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潔的傳統(tǒng)美德,提倡廉潔自律,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不謀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在古代,出現(xiàn)過很多名人,那么他們有什么故事呢?下面是整理的耐人尋味的古代小故事三則,歡迎大家閱讀!
    
陶宗儀持之以恒

    宋元時陶宗儀從小刻苦讀書。沒有紙,想起什么,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就摘取樹葉記錄下來,存在瓦罐里,埋在樹下。十年后竟積攢下十幾罐樹葉,打開瓦罐,取出樹葉,進行整理、修改,最后寫成長達30卷的《輟耕錄》。成為后人研究宋元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凡成大事者都是從小事一步步走出來的,沒有量變的積累怎么會有質(zhì)變呢?福報也是一點一滴的好事積累起來的。
    
公明儀對牛彈琴

    戰(zhàn)國時音樂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優(yōu)美動聽。有天,看到一頭黃牛,心想:“音樂乃天地之神韻,能通宇宙之靈,何不為牛彈奏一曲呢?”便彈起來了??牲S牛仍舊頭也不抬地吃草。有人見了安慰他說:“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而是你彈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 庇谑枪鲀x用琴模仿蚊牛虻和小牛的“哞哞”聲。黃牛立刻搖頭尾巴,豎起耳朵聽。
    有句話叫做,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不對癥下藥治不好病,南轅北轍到達不了彼岸。生活中,要知道哪些是“?!?,就不要再為他彈琴了,該轉(zhuǎn)變就轉(zhuǎn)變,該放下就放下。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見到一人叫丘吾子,痛哭地說:“此生的過失,可到了晚年才覺悟,已追悔莫及了。年輕時好學,尋師訪友,周游各國回來后,父母卻已經(jīng)死了!”仰天悲嘆道:“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yǎng)父母,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是年齡?。辉僖膊荒芤姷降?,是父母??!”便投水自盡了。
    從牙牙學語到成家立業(yè),每一步都牽動著父母的心,這其中的感觸在我們做了父母后就更深了??偸歉杏X來日方長,可是當自己真的閑下來的時候他們或許就已經(jīng)不在了。那種心中的傷痛和虧欠永遠也彌補不回來。
    
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zhì),臨行前對魏王說:“如一個人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恭說:“如果兩個人說,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將信將疑。”
    龐恭又說:“倘若三個人說,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相信了?!?BR>    龐恭就說:“街市上明顯不會有老虎,可經(jīng)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老虎了。趙國離魏國很遠,議論我的不止三人,我走后若有人說我壞話,希望大王明察。”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后來太子結(jié)束了人質(zhì)的生活,但魏王果真聽信了小人讒言,沒有再召見龐恭。
    看人要看根本,耳邊風經(jīng)常會有,這時就要明辨是非了。在當下這個社會,時不時就會有離奇的謠言傳播,鬧出了不少笑話,搶著買的鹽可以吃到天荒地老,相信世界末日也有人一了百了。不要做羊群里邊的那只羊,那樣和提線木偶有什么區(qū)別呢?
    
以人為鏡

    魏征是唐太宗身邊的“明鏡”。魏征曾多次在朝堂之上當面問責唐太宗,即使當時氣急敗壞,日后也是對他敬重有加。
    后來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鏡子。”
    除了父母親人,這世間能夠與自己暢所欲言的能有幾人呢?聽到最多的話要么是出于禮貌的相敬如賓,要么就是有所企圖的阿諛奉承。要是真的有幸得一知己或好友,一定要倍加珍惜,因為他就是你的一個剪影。通過他你能看到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