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蝙蝠和雷達》課件

字號:

課件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計,教具或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等等,下面是整理的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蝙蝠和雷達》課件,歡迎閱讀與借鑒。
    教學目標:
    1.識記本課生字。
    2、了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弄清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怎樣的啟示,激發(fā)學生從小愛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3、利用科學家?guī)状芜M行科學實驗的例子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科學家的實驗過程。(重點)2、弄清蝙蝠和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聯(lián)系。(難點)
    教學準備:小黑板和圖片設計。
    教學過程:
    一、設懸念,激趣導入
    1.請兩位同學做走路比賽的游戲,其中一位同學蒙上眼睛,賽后各自談感受。
    2.(出示蝙蝠圖片)認識它嗎?關于它你們知道些什么?
    3..(出示雷達圖片)這是什么?知道雷達有什么作用嗎?
    過渡:同學們,蝙蝠是一種動物,(貼蝙蝠圖片)而雷達則是人類發(fā)明的一種探測儀器(貼雷達圖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課題中為什么用“和”(板書“和”)把它們連起來,它們之間究竟有什么聯(lián)系呢?
    二、讀課文
    1.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哪幾句話直接寫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話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
    2.交流后展示并齊讀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
    3.小結并質疑。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
    2.你們對蝙蝠有什么認識?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重點詞語“夜間”“還能”“無論”“從來沒見過”“即使……也……”“極細”等)。
    3.指導朗讀。
    ①從我們剛才找到的這些詞語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領可真夠大的!我們讀的時候,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點詞語朗讀時要加重語氣。
    四、學習第四、五、六自然段
    1.快速閱讀4、5、6三個自然段,看看需做幾次試驗(三次)
    2.4個人組成一小組,邊討論邊完成這張實驗表格。
    實驗順序實驗方式實驗結果實驗結論
    1蒙眼沒響不靠眼睛
    2塞耳響靠耳朵探路
    3封嘴響靠嘴巴探路
    3.學生讀書、討論、填寫報告。
    4.每組選一個代表介紹試驗情況。
    5.理解“配合起來”。
    第二次試驗證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試驗證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還是靠嘴巴呢?
    小結:對!這就是我們三次試驗所得出的結論。
    6.屏示、齊讀。
    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質疑過渡:對這個結論你們滿意了嗎?產(chǎn)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探路的”疑問。
    五、學習第七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七自然段。
    2.讀懂了嗎?請同桌邊討論邊畫出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探路的
    3.能看著這個示意圖講述蝙蝠是怎樣探路的嗎?
    4.拓寬知識。
    蝙蝠的眼睛雖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卻特別的敏銳。我在一本書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鐘內捕捉和分辨25組回聲,而且它能把昆蟲反射回來的信號與其他樹木、房子等反射回來的信號準確地區(qū)分開來,分辨出是食物還是障礙物,多么神奇呀!
    5.讓我們一起用佩服的語氣再讀第七自然段。
    過渡:雷達究竟是怎樣工作的,它與蝙蝠之間又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六、自學第八自然段
    1.自讀第八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張卡片“天線、熒光屏、無線電波,障礙物”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3、學生自畫自說。
    #課件#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蝙蝠和雷達》課件#:同學們:根據(jù)以上的兩幅示意圖,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什么樣的結論呢?
    4、出示小黑板。
    A、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
    B、雷達發(fā)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的()。
    C、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
    七、總結
    其實,人類在生物的啟示下,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很多東西。你們還知道些什么?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們對生物界的不斷認識,還有更多的東西等著我們去發(fā)明、去創(chuàng)造。希望同學們從小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創(chuàng)造,將來成為一名真正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