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三篇

字號:

葉圣陶爺爺游完雙龍洞后是怎樣寫這篇游記的呢,讓我們隨著課文再觀賞這神奇的雙龍洞,好嗎?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篇一
    1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重點教學“臀”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五段。
    3.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外洞寬大,孔隙窄小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
    2學情分析
    這是葉圣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游記。文章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賞大自然的審美情趣。
    文章按游覽順序記敘,依次寫了游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游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游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通過描寫路上景色的明艷、溪流的歡唱、外洞的寬敞,以及內外洞連接處孔隙的“窄、低、小”,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輪美奐,令人感到身臨其境。
    對于六年級下冊的學生而言,類似游記的文章在不同學段都有接觸,學生們自己也寫游記,但是在他們常常陷入選材難以取舍,條理不晰的現象。而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葉圣陶按兩條線索來寫,一條是作者的游覽順序,是“順”的線索,抓住景物特點來寫。另一條是泉水、溪水的來路,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使景點的方位和作者觀察的移動有機結合,同時移步換景,堪稱游記體文章的典范。其中“過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體現出游記體“篇”的特點,將游程、見聞和感受有機結合,是小學生學寫游記的優(yōu)秀范本
    本課除了讓學生學習并體會作者觀察仔細,語言準確,描寫生動形象,敘述有詳有略的行文特點外,也嘗試讓學生內化遷移寫作的方法,通過語言文字的實踐體會“見聞+感受”寫作技巧,學會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現手法。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外洞寬大,孔隙窄小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寫一處美景。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揭示課題,簡介作者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江山秀麗,景色迷人,吸引了來自各國的人們前來觀光旅游,我們剛剛學過的課文中介紹了長江、三亞和煙臺。而浙江金華的雙龍洞則神奇美麗,作家葉圣陶游覽后情不自禁寫下了一篇游記。今天,我們就沿著他的足跡去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齊讀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
    2.課題中的“記”是什么意思?(“記”是記錄的意思,本文是一篇游記。)
    3.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葉圣陶,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吧。(出示自讀)
    活動2【講授】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在,請大家打開課本14頁,把課文自由地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游覽雙龍洞的。開始吧!(生自由朗讀課文)
    2.好,老師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出示詞語:浙江 羅甸杜鵑油桐仰臥臀部稍微額角擦傷蜿蜒石鐘乳漆黑孔隙石筍調子系著突兀森郁
    a指名讀(正音:浙蜿筍系)全班齊讀詞語
    b隨機:你知道蜿蜒是什么意思嗎?(形容彎彎曲曲延伸的樣子)
    c你說的不錯,那么在這篇課文中,用蜿蜒寫什么?同學們,到書本上去找一找。(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頂的雙龍。)
    d從哪知道的呢?讀讀文章中的句子。(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白龍,一條青龍。)
    e哦,正是因為如此,這個洞才得名——雙龍洞。
    那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游覽雙龍洞的呢?別著急,在文中圈畫出有關的詞語,并且和同桌合作畫一畫游覽路線。開始吧。(生交流)
    誰來說說游覽的路線?(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通過游覽路線我們知道了作者的游覽過程,游覽的順序也就是作者的寫作順序。
    1現在,請大家打開課本14頁,把課文自由地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游覽雙龍洞的。開始吧!(生自由朗讀課文)
    2.好,老師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出示詞語:浙江 羅甸杜鵑油桐仰臥臀部稍微額角擦傷蜿蜒石鐘乳漆黑孔隙石筍調子系著突兀森郁
    a指名讀(正音:浙蜿筍系)全班齊讀詞語
    b隨機:你知道蜿蜒是什么意思嗎?(形容彎彎曲曲延伸的樣子)
    c你說的不錯,那么在這篇課文中,用蜿蜒寫什么?同學們,到書本上去找一找。(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頂的雙龍。)
    d從哪知道的呢?讀讀文章中的句子。(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白龍,一條青龍。)
    e哦,正是因為如此,這個洞才得名——雙龍洞。
    那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游覽雙龍洞的呢?別著急,在文中圈畫出有關的詞語,并且和同桌合作畫一畫游覽路線。開始吧。(生交流)
    誰來說說游覽的路線?(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通過游覽路線我們知道了作者的游覽過程,游覽的順序也就是作者的寫作順序。
    活動3【講授】三、學習課文1—3段。
    現在我們就根據路線圖,從金華出發(fā)到雙龍洞去,感受那山中的春色吧!
    請默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感受到了它的什么特點?
    映山紅:繁多而茂盛
    油桐花:多
    沙土:粉紅色,獨具特色
    理解“新綠”
    你將用哪些詞來形容這一幅畫面呢?(五彩繽紛、五彩斑斕、姹紫嫣紅等)
    小結:粉紅色的山上,開滿了各色的映山紅,有紅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叢叢一簇簇,在一片新綠的映襯下顯得生機勃勃,真是一片明艷啊!
    還有哪些景物也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a調子是什么意思?溪聲為什么時時變換調子?(溪流:隨山勢不斷變化,溪流寬了,流得緩了,所以調子低了;溪流窄了,流得急了,所以調子高了。)
    b你能不能讀出溪流的變化?(1人,齊讀)
    c你們認為這段中哪個詞用得好?“時而……時而……時而……時而……”這是一個排比句。
    d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什么事或東西會這樣不斷變化?
    仿寫句子:我們唱歌,時而……時而……時而……時而……。
    ————,時而……時而……時而……時而……。
    (老師講課時會時而快,時
    現在我們就根據路線圖,從金華出發(fā)到雙龍洞去,感受那山中的春色吧!
    請默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感受到了它的什么特點?
    映山紅:繁多而茂盛
    油桐花:多
    沙土:粉紅色,獨具特色
    理解“新綠”
    你將用哪些詞來形容這一幅畫面呢?(五彩繽紛、五彩斑斕、姹紫嫣紅等)
    小結:粉紅色的山上,開滿了各色的映山紅,有紅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叢叢一簇簇,在一片新綠的映襯下顯得生機勃勃,真是一片明艷啊!
    還有哪些景物也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a調子是什么意思?溪聲為什么時時變換調子?(溪流:隨山勢不斷變化,溪流寬了,流得緩了,所以調子低了;溪流窄了,流得急了,所以調子高了。)
    b你能不能讀出溪流的變化?(1人,齊讀)
    c你們認為這段中哪個詞用得好?“時而……時而……時而……時而……”這是一個排比句。
    d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什么事或東西會這樣不斷變化?
    仿寫句子:我們唱歌,時而……時而……時而……時而……。
    ————,時而……時而……時而……時而……。
    (老師講課時會時而快,時而慢,時而高昂激動,時而低沉憂傷。所以我們都愛聽您的課。)
    e在這句話中有兩組反義詞“寬—窄”“緩—急”。是呀,寫出雙龍洞沿途溪流的形態(tài)和“聲響”隨山勢時時變化。
    而慢,時而高昂激動,時而低沉憂傷。所以我們都愛聽您的課。)
    e在這句話中有兩組反義詞“寬—窄”“緩—急”。是呀,寫出雙龍洞沿途溪流的形態(tài)和“聲響”隨山勢時時變化。
    活動4【講授】四、學習4.5自然段
    (一)外洞
    1.山中景色如畫,令人如癡如醉。下面是大家自由觀光的時間了,我們先到哪里?(外洞)
    2.現在我們來回憶一下,在學習2.3自然段的時候我們用了哪些方法?(1.找出景物2.景物有何特點)
    請大家根據這個寫作方法,來學習第四自然段。
    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理解“突兀森郁”
    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比喻句:大會堂;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形象精準的表現了外洞的高大、寬敞的特點。)
    咱們再讀一讀,讀出外洞的特點。
    孔隙
    1.參觀完了外洞,順著泉源,我們來到了——孔隙。孔是什么?(小洞、窟窿)隙呢?(縫隙、裂縫)那么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狹小的縫,從孔隙這個詞中,你知道孔隙這處景點的特點是什么嗎?(窄小)
    2.說得好。你理解了這個詞,那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的窄小呢?請大家用心默讀課文第五自然段,劃出有關的句子,圈出重點詞語并在旁邊寫下你的體會。
    3.出示句子:
    (1)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兩個小字突出船的小)
    a那你還從哪些詞當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并排仰臥、剛合適、沒法容)
    b你平時乘坐過小船嗎?幾人的?可這只小船呢?(只能容兩個人,而且是并排仰臥的。)
    c同學們,作者僅僅是在寫小船的小嗎?(為了突出孔隙的小)
    d作者沒有用具體的數字寫出孔隙的寬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寫出了——孔隙的窄小。我們來讀一讀這一句。
    4.我們繼續(xù)來交流,你還劃了哪個句子?
    (2)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
    a學習“臀”(讀,講易錯處)
    b臀指的是身體的哪個部位?(*)
    c凡是和船底有接觸的部位都寫出來了,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的。
    d這樣具體、細致的描寫,讓我們更直觀的感受到孔隙的特點就是~~窄小。
    e就請你讀讀這句話,就讀出作者的感情吧!(齊讀)
    (3)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a這兩句話主要寫了什么呢?(作者的感覺)
    b他有什么樣的感覺?你圈出了哪些重點的詞語。(稍微一點兒準會)
    e作者正是用通過孔隙的感覺寫出了孔隙的——窄小。
    f現在就讓我們一塊跟著作者乘小船,過孔隙。游客們,你們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
    g你是怎么躺的?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
    h行了,那就開船吧!(音樂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動,這個時候你有什么感覺?(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
    師:你能不能動?(不能。)你會不會動?(不會動。)你們敢不敢動?(不敢動。)
    師:是呀,因為,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師:要是把肩背稍微聳起一點兒呢?(要是把肩背稍微聳起一點兒,準會擦傷肩背。)
    師:那要是把腳稍微翹起一點呢?(要是把腳稍微翹起一點,準會擦破褲子,擦傷膝蓋。)
    師: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點兒。(準會劃破衣裳,刺傷肚皮。)
    師:終于,從孔隙出來了啦!游客們,你又有什么感覺?(生說感受)
    5.是啊,同學們,作者就是寫見到的小船的小,這也就是他的~~見聞。還有自己過孔隙的感覺,這也就是他的感受。不僅寫出了孔隙的窄小,還寫出了過孔隙的“險”。讀后,讓人印象深刻,仿佛身臨其境。
    6.其實,在我們柳州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風光,你們瞧,這是柳州的一線天,周末許多同學都去游覽,請學習作者的方法,把你在小線天所見所感寫下來。
    (音樂起,生練寫,師巡視)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覺?我們可以用上書本上的語句,也可用上平時積累到的,注意書寫規(guī)范、整潔,開始吧!
    e同學們,學過這種寫法,我們不僅能寫好(),還能寫出自己游覽過的每一處景點,那雙龍洞的其他幾個景點,作者又是怎樣寫出景點的特點呢,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學習。
    (一)外洞
    1.山中景色如畫,令人如癡如醉。下面是大家自由觀光的時間了,我們先到哪里?(外洞)
    2.現在我們來回憶一下,在學習2.3自然段的時候我們用了哪些方法?(1.找出景物2.景物有何特點)
    請大家根據這個寫作方法,來學習第四自然段。
    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理解“突兀森郁”
    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比喻句:大會堂;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形象精準的表現了外洞的高大、寬敞的特點。)
    咱們再讀一讀,讀出外洞的特點。
    孔隙
    1.參觀完了外洞,順著泉源,我們來到了——孔隙??资鞘裁?(小洞、窟窿)隙呢?(縫隙、裂縫)那么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狹小的縫,從孔隙這個詞中,你知道孔隙這處景點的特點是什么嗎?(窄小)
    2.說得好。你理解了這個詞,那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的窄小呢?請大家用心默讀課文第五自然段,劃出有關的句子,圈出重點詞語并在旁邊寫下你的體會。
    3.出示句子:
    (1)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兩個小字突出船的小)
    a那你還從哪些詞當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并排仰臥、剛合適、沒法容)
    b你平時乘坐過小船嗎?幾人的?可這只小船呢?(只能容兩個人,而且是并排仰臥的。)
    c同學們,作者僅僅是在寫小船的小嗎?(為了突出孔隙的小)
    d作者沒有用具體的數字寫出孔隙的寬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寫出了——孔隙的窄小。我們來讀一讀這一句。
    4.我們繼續(xù)來交流,你還劃了哪個句子?
    (2)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
    a學習“臀”(讀,講易錯處)
    b臀指的是身體的哪個部位?(*)
    c凡是和船底有接觸的部位都寫出來了,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的。
    d這樣具體、細致的描寫,讓我們更直觀的感受到孔隙的特點就是~~窄小。
    e就請你讀讀這句話,就讀出作者的感情吧!(齊讀)
    (3)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a這兩句話主要寫了什么呢?(作者的感覺)
    b他有什么樣的感覺?你圈出了哪些重點的詞語。(稍微一點兒準會)
    e作者正是用通過孔隙的感覺寫出了孔隙的——窄小。
    f現在就讓我們一塊跟著作者乘小船,過孔隙。游客們,你們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
    g你是怎么躺的?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
    h行了,那就開船吧!(音樂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動,這個時候你有什么感覺?(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
    師:你能不能動?(不能。)你會不會動?(不會動。)你們敢不敢動?(不敢動。)
    師:是呀,因為,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師:要是把肩背稍微聳起一點兒呢?(要是把肩背稍微聳起一點兒,準會擦傷肩背。)
    師:那要是把腳稍微翹起一點呢?(要是把腳稍微翹起一點,準會擦破褲子,擦傷膝蓋。)
    師: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點兒。(準會劃破衣裳,刺傷肚皮。)
    師:終于,從孔隙出來了啦!游客們,你又有什么感覺?(生說感受)
    5.是啊,同學們,作者就是寫見到的小船的小,這也就是他的~~見聞。還有自己過孔隙的感覺,這也就是他的感受。不僅寫出了孔隙的窄小,還寫出了過孔隙的“險”。讀后,讓人印象深刻,仿佛身臨其境。
    6.其實,在我們柳州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風光,你們瞧,這是柳州的一線天,周末許多同學都去游覽,請學習作者的方法,把你在小線天所見所感寫下來。
    (音樂起,生練寫,師巡視)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覺?我們可以用上書本上的語句,也可用上平時積累到的,注意書寫規(guī)范、整潔,開始吧!
    e同學們,學過這種寫法,我們不僅能寫好(),還能寫出自己游覽過的每一處景點,那雙龍洞的其他幾個景點,作者又是怎樣寫出景點的特點呢,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學習。
     篇二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內洞的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二)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二、教學重點
    (一)了解雙龍洞內洞的特點。
    (二)練習課文編提綱。
    三、教學難點
    給課文編寫提綱。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同桌學生相互檢查課文第5自然段的背誦。
    2.教師了解學生背誦的情況。
    (二)聯系上文引入新課。
    作者飽覽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氣勢,經歷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驚險,終于到達了內洞。內洞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三)了解內洞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1.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段,學生邊聽邊畫出寫洞中雙龍的句子。
    2.討論學習: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么?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學習,互相啟發(fā),開闊思路。
    (內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
    洞中有名稱的石鐘乳和石筍多達四十多個,而工人首先指點給作者看的是洞頂雙龍,為什么?
    (因為這是“雙龍洞”名稱的由來)
    請一名學生朗讀描寫雙龍的句子。
    雙龍有形有態(tài),更妙的是一黃一青,雙龍盤繞在洞頂,為洞中平添了幾分氣勢。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鐘乳和石筍,側耳傾聽,耳邊響起輕緩的聲音,尋聲找去,只見……
    (學生接下去讀寫泉水的句子)
    (板書: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結:作者乘船出洞,結束了雙龍洞之游。我們同作者一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與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折服于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五)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1.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課文通過記敘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2.在寫一篇文章之前,我們的大腦中要有一個思路—我要寫一篇什么內容的文章(板書:題目),我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書:中心),我要怎樣把文章寫具體,寫通順(板書:材料安排)這
    個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綱。
    3.練習給課文寫提綱。
    我們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按照剛才老師講的寫作思路,我們試著給課文寫個提綱。
    指導學生給課文寫提綱。
    作者游歷了雙龍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這次游歷記敘下來,這就是文章的內容。
    (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達什么情感或說明什么道理呢,這就是文章的中心。這篇課文的中心我們剛剛總結了。 (板書:表達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確定了寫作的內容和要表達的中心,怎樣選擇材料、組織材料呢?我們來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這次游覽,所見所聞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寫進文章。所以必須對材料進行整理和選擇。選擇能體現這次游覽特點的,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選了山路上的景色,因為它能表現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雙龍洞的興趣。作者挑選了洞口、外洞、進入內洞、內洞幾處景物來寫,因為這些都是作者游覽的對象,也是作者游覽的順序,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挑選好材料后,還要對選好的材料進行合理的安排,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按什么順序組織材料,才能使文章條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覽順序組織材料的,同學們把作者對材料的安排按順序寫下來。
    4.小結:(指黑板)這樣就是一個簡單的提綱。我們在寫作文前,應該編寫作文提綱。首先想好要表達的中心,然后選擇能表達中心的材料,后把選好的要寫的內容安排好。
    5.學生將編寫的提綱補充完整。
    (六)作業(yè)
    從學過的課文中選出一課,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三)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教學重點
    (一)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二)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一、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
    2.讓學生解釋“記”是什么意思。
    3.本文是一篇游記。這篇游記是葉圣陶先生于1年游覽金華雙龍洞后寫下的。
    4.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金華的雙龍洞景致美麗奇特,吸引了許多中外游客,同學們是不是也想去雙龍洞看一看,那就讓我們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覽,好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出示電腦軟件,點擊課文朗讀,學生邊聽課文朗讀錄音邊看課文,進入情境,感知課文內容。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畫出作者游覽的景點,想想是按什么順序游覽的。
    3.檢查自讀情況。
    (l)用生字詞卡片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可采取指讀、齊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
    (2)抽生輪讀課文,生生互相糾正,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評價,對于讀得不好的同學要多鼓勵。
    (3)根據作者的游覽路線,畫一張游覽示意圖,說說課文主要描寫了哪些景點。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4)教師: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三、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1.齊讀第1自然段,思考:這段交待了什么?(游覽的時間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l)教師:作者在從金華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欣賞,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學生默讀、思考、勾畫。
    (3)小組討論、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師引導學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說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后說說作者看到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學生邊答教師邊板書:
    理解“或濃或淡的新綠”,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顏色?“明艷”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艷?
    (“明艷”,指色彩明亮鮮艷?!靶戮G”,指春天新長出的草和樹葉的綠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長的旺盛時期,不斷地有新芽、嫩葉冒出來。剛長出時的顏色是淡綠的,長出時間稍長,顏色就變深、變濃了。作者說“或濃或淡的新綠”,準確地描繪了春天綠色的特點。因為有“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艷”。)
    b.出示電腦課件,將沿途看到的山、花、樹出現在電視屏幕上,使學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艷的彩色畫卷。
    c.指導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
    ②交流對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師:沿途不僅有有特色的山、花、樹,還有水,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聽聽溪水的歌唱。
    b.討論交流:溪流為什么會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溪流的樣子和聲音時時在變化,都是“隨著山勢”的變化而產生的。聽,溪流的聲音多好聽,有時發(fā)出嘩嘩的聲音,有時發(fā)出淙淙的聲音,有時發(fā)出潺潺的聲音,多像一首動聽的歌啊。)
    C.指導感情朗讀第3自然段。
    (5)小結:第2、3自然段寫了路上的見聞,寫得有聲有色,充滿了對沿途景物的愛,使我們也仿佛親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關金華觀龍洞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說說課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2.過渡:去雙龍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去玩賞、去領略吧!
    二、繼續(xù)探究課文內容,領略金華雙龍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學4-7自然段。
    (1)默讀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內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
    2.小組討論交流。
    3.匯報交流自學成果,教師相機引導、點撥。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把握如下要點: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從外洞到內洞的經過說清楚的,再說說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船的“小”,由外洞到內洞的“窄”,注意學習這種細致描寫的方法。)
    教師:課文中寫道:“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笨紫吨感《?、裂縫,應該說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進出,那就該說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該說它小,還是該說它大呢?
    (讓學生各談自己的理解,后經過討論得出結論,說它“大”或“小”,要跟它相連的外洞與內洞的大小比較,才能做出判斷。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開會,當然很大,而內洞更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這就顯出這一處的洞或裂縫很小,因而稱之為“孔隙”。至于這個“洞”或“裂縫”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讀第5自然段。
    ①出示電腦課件,欣賞內洞的神奇美景。
    ②感情朗讀6、7自然段。
    ③質疑問難,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頂的雙龍說“有點像”,到底像不像?
    (學生可能有的說“像”,有的說“不太像”。經過爭論可逐步得出結論:此處本已有顏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見其形態(tài),再加上燈光搖曳,產生一種“像”的感覺;但由于它是石鐘乳自然形成,沒有經過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說“有點像”,可見其用詞嚴謹。)
    b.課文中寫“其次是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宮室、什么神仙和動物呢?(可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盡情地發(fā)揮。)
    C.“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應上文“泉水”。
    4.齊讀第8自然段,思考:這段講什么?
    (乘船出洞)
    三、總結全文
    1.出示電腦課件,按游覽順序播放全文景象,體會雙龍洞一游的種種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3.總結:雙龍洞一游,路上景色美麗迷人,外洞高大寬敞,內洞夢幻般神奇,再加上過孔隙時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種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把游洞的過程和泉水流經的路線結合起來寫,使我們讀了也仿佛身臨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據課文的描述,展開合理想象,分小組設計“外洞”“內洞”及“兩洞連接”處的解說詞,輪流擔當導游。選出說得好的同學在班上說一說。
    五、指導寫字,鞏固字音,記憶字形,讀寫詞語
    1.小組內說一說是怎樣記憶生字的。
    2.指導書寫,重點指導“額”字。
    3.讀寫詞語。
    我歸納教學反思如下:
    1.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皠?chuàng)情境,激興趣”是游記教學的重要特色。學生只有“身臨其境”,入情入境地學習,才能充分領悟游記美,感受作者情。
    2.強調“讀”的重要性,緊扣新大綱閱讀教學“以讀為本”的要求,讓學生從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詞語。形式多樣的朗讀貫穿這篇游記教學的始終,在讀中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引路”,學生“探路”,讓學生自主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