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溺愛孩子其實是補償自己

字號:


    很多孩子都會有這種情況,也就是俗話說的“撒娘嬌”、“見娘愁”。為什么孩子在媽媽面前會特別“嬌氣”呢?今天,首席君帶你一同去探秘。場景一平常媽媽要上班,白天都是奶奶帶六六,每天中午奶奶做好飯后,六六就自己坐在桌前等著,還主動要求戴圍兜,然后自為什么孩子在媽媽面前特別“嬌氣”很多孩子都會有這種情況,也就是俗話說的“撒娘嬌”、“見娘愁”。為什么孩子在媽媽面前會特別“嬌氣”呢?
      
    場景一
    平常媽媽要上班,白天都是奶奶帶六六,每天中午奶奶做好飯后,六六就自己坐在桌前等著,還主動要求戴圍兜,然后自己吃完一整碗飯。等到晚上媽媽回家,六六就再也不好好吃飯了,興奮地跑來跑起,吃飯也要媽媽喂,對食物也是挑三揀四。
    場景二
    六六和爸爸一起出門時,總是自己走路,和媽媽一起出門時卻總是要媽媽抱,有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出門,也總是要且只要媽媽一個人抱。媽媽累成狗,爸爸悠閑地抄著雙手,卻還“無奈”地表示:“不是我不抱哦?!?BR>    場景三
    六六每天睡前都要聽故事,但只要媽媽一個人講,有時候媽媽累了,想讓爸爸講故事,他還會直接把爸爸“趕”出房間。
    場景四
    一到周末,六六就會一刻不停地跟著媽媽,媽媽做飯要跟著,媽媽進房間換衣服要跟著,就連媽媽上廁所也要跟著,還美其名曰:“我陪媽媽上廁所。”奶奶還發(fā)現(xiàn),一到周末媽媽在家時,六六的要求就變多了,不滿足他的要求就扁嘴開哭。
    ↑↑↑上面的幾個場景家長是不是很眼熟呢?
    其實很多孩子都會有這種情況,也就是俗話說的“撒娘嬌”、“見娘愁”。為什么孩子在媽媽面前會特別“嬌氣”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幾個主要的原因:
    -1-孩子天生依賴媽媽
    孩子天生最依賴的人就是媽媽,他喜歡媽媽的味道,喜歡媽媽的微笑,喜歡和媽媽一起玩。其實孩子非常懂得察言觀色,大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和判斷,媽媽是孩子心里最信任的人,他知道媽媽是會隨時保護他疼愛他的,所以他也會利用這一點跟媽媽撒嬌。
    -2-缺乏安全感
    這種情況主要出現(xiàn)在職場媽媽身上,媽媽白天要上班,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實際上很短,而孩子需要通過媽媽的陪伴來建立“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是指孩子完全確信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是明確地、毫無疑問地堅信爸爸媽媽永遠(yuǎn)無條件地愛自己。)當(dāng)媽媽陪伴的時間很少時,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因此當(dāng)見到媽媽時就會更加迫切地粘著媽媽。
    -3-吸引媽媽的關(guān)注
    有的孩子會跟媽媽撒嬌,是為了吸引媽媽的關(guān)注。有的媽媽可能因為工作或其它原因,對孩子的關(guān)注不夠,有時候甚至陪在孩子身邊卻在干別的事情,這時候,孩子就會想要做出一些舉動,來吸引媽媽的關(guān)注。
    其實,孩子喜歡在媽媽面前撒嬌,是幼兒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正常現(xiàn)象,這表明孩子在漸漸長大,在實現(xiàn)“依戀分離”。寶寶在嬰兒時期開始形成對媽媽最初的依戀,媽媽通過對寶寶的愛撫、哺育、擁抱來滿足寶寶的安全需要,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逐漸有了獨立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寶寶會出現(xiàn)“害怕”、“擔(dān)憂”等情緒,當(dāng)他們自己不能處理時,就會向最親近的人求救,即表現(xiàn)為“粘媽媽”。面對這種狀況,媽媽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01、給孩子一個擁抱,滿足他的需求
    要改善這種狀況,首先要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因此,媽媽一定要多陪伴孩子,當(dāng)孩子表現(xiàn)出對媽媽的依戀時,給他一個擁抱,并盡量滿足他的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滿足孩子的需求,不等于滿足他的所有“要求”,如果父母對孩子百般遷就,反而對孩子成長不利。
    02、寵愛而不溺愛
    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重點保護對象”,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這也會助長他們愛“撒嬌”的個性。所以,我們可以寵愛孩子,但絕不能溺愛。
    03、爸爸和媽媽一同育兒
    在很多家庭中,媽媽才是育兒的主角,爸爸很少參與,或者爸爸只是扮演“黑臉”的角色,這些都會造成孩子對爸爸的疏遠(yuǎn)和對媽媽的過度依賴,也就很容易出現(xiàn)“撒娘嬌”、“見娘愁”的狀況。
    04、幫孩子樹立自信心
    家長應(yīng)該給孩子一些鍛煉的機會,幫他們樹立自信心,當(dāng)他能夠獨立完成一件事情時,會得到無比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當(dāng)孩子有足夠的自信時,對媽媽的依賴也會減少。同時,家長多多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悅,多多贊美孩子的表現(xiàn),都能幫孩子樹立自信心。
    05、創(chuàng)造短期分離的機會
    如果寶寶特別粘媽媽,媽媽要適當(dāng)創(chuàng)造短期分離的機會,循序漸進地引導(dǎo)孩子適應(yīng)分離。比如讓孩子多和爸爸或其他家人共處,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媽媽的離開并不代表媽媽不愛寶寶了,而是因為工作等原因必須要離開一會兒,媽媽會很想念寶寶的。
    其實,寶寶對媽媽的依戀是天性使然,家長們大可不必因此而覺得孩子缺乏獨立性,只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并加以正確引導(dǎo),“嬌氣”并不會變成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