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書記“暈倒”三次
——新聞報道要求實
揚州市委書記姜永榮在通運閘崩塌時組織搶險, 30 個小時沒合眼,當?shù)仉娨暸_播出這條消息,卻無中生有地說:“姜書記在搶險中‘暈倒'三次。”姜書記對此嚴詞相斥,寫信給廣播電視局,指出這一情節(jié)完全失實,今后再不能這么干了。
卓別林宴請流浪漢
——藝術源于現(xiàn)實
卓別林早就想拍一部關于流浪漢的喜劇,然而,雖然做了很多努力,仍是不夠滿意。
一天,卓別林在舊金山的大街上遇到了一位流浪漢,他靈機一動,迎上前去:“你好,我看你一定很餓了,我也餓了,一塊到飯店吃一頓吧!”流浪漢十分高興,心想這一定是遇到一位樂善好施的虔誠的基督徒了,于是兩人走進了一家飯店。卓別林特意多要了一些酒,流浪漢不客氣地狼吞虎咽大吃起來。酒足飯飽之后,兩人便乘酒興而談。流浪漢便把自己如何漫游,如何搭便車,如何在“上等客車”上被抓住等趣聞全部告訴了卓別林,同時還表演給卓別林看。卓別林認真地聽著,仔細地研究他的表情、姿勢和性格。在吃飯的過程中,一部新的影片的大體輪廓已經(jīng)在卓別林的腦子里構思出來了。后來,這部影片獲得了巨大成功。
“毛主席從小就不信神”
——對待領袖要用求實的態(tài)度
抗戰(zhàn)期間,陜甘寧邊區(qū)的小學語文課本的一篇課文說毛主席從小就不信神,不信佛。后來,毛主席知道了這件事就明確指出,他小時并非不信鬼神,那么說不符合事實,應該實事求是。
大躍進教訓沉痛
——經(jīng)濟建設要求實
1958 年大躍進時期,黨內(nèi)浮夸風愈演愈烈,虛報糧食產(chǎn)量,謊報秋翻地面積,編造煉鋼鐵的數(shù)字,虛構公社食堂的優(yōu)點,浮夸風離間了干群關系,敗壞了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災難深重,教訓沉痛。
富蘭克林捕捉雷電
——求實需要實踐
本杰明·富蘭克林,是 18 世紀在北美僅次于華盛頓的人物,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fā)明家。
富蘭克林驚心動魄的實驗,是冒著生命危險探索雷電。在當時的西方,大多數(shù)人相信,雷電是“上帝的火”,也有少數(shù)人認為雷電是“毒氣炸彈”。 1752 年 7 月,一個雷電交加的日子,一陣震耳欲聾的雷聲隨著刺眼的閃光,在低空云層中炸響,似乎要把宇宙撕裂。冒著狂風暴雨,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在牧場曠地上把一只綢做成的風箏放上天空。又一個悶雷炸響,云中的雷電通過風箏上尖細的鐵絲使風箏和繩索帶電,只見繩索上散松的纖維立即向四周直立起來。這時富蘭克林完全忘記了自己萬分危險的處境,立即把風箏繩上的鑰匙和萊頓瓶連接起來,使萊頓瓶充電。
富蘭克林這次冒著生命危險的實驗,終于證實了他的推斷:“閃光就是閃電!”
“我不是英雄”
——求實很簡單,只要說出真話
2003 年 11 月 6 日,因伊拉克戰(zhàn)爭中傳奇式的被俘經(jīng)歷而一舉成名的美國女兵杰西卡·林奇首次接受美國廣播公司的采訪,詳細回憶了在伊拉克被俘 9 天的慘痛經(jīng)歷。
2003 年 4 月 1 日,美軍特種兵在納西里耶附近一家醫(yī)院里救出了被俘 9 天的林奇,隨后美國媒體鋪天蓋地地將林奇渲染成一位年輕的戰(zhàn)爭英雄,稱她與伊拉克士兵進行殊死搏斗,打死多名敵人,直到打完后一顆子彈,才不幸被俘虜。
但林奇在采訪中證實,這些報道純屬編造,夸大其詞。她說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在錯誤的時候出現(xiàn)在錯誤的地方,遭遇伏擊時,她的槍卡住了,“我接到命令,子彈上膛,瞄準,但我的槍卡住了……我一槍也沒有開……我趴在地上,后來的事情我就記不清楚了。我不認為自己是英雄。”
林奇說,實際上,美軍在整個營救過程中沒有開過一槍一炮,因為這所醫(yī)院里根本就沒有伊拉克士兵守衛(wèi)。主持人問林奇,是否覺得五角大樓是在利用她被營救一事刻意塑造某種“典型”。林奇說:“是的,他們的確將我的事情作為一種典型,來象征著什么精神。這是錯誤的……”
一定是樂譜錯了
——要堅持事實
小澤征爾有去歐洲參加指揮家大賽,在進行前三名決賽時,他被安排在后一個參賽。評委交給他一張樂譜,在演奏中,小澤征爾突然發(fā)現(xiàn)樂曲中出現(xiàn)不和諧的地方。開始他以為是演奏家們演奏錯了,就指揮身邊的樂隊停下來重奏,仍覺得不自然。這時在場的權威人士都鄭重聲明樂譜沒有問題,而是他的錯覺。面對幾百名國際權威,他不免對自己的判斷產(chǎn)生動搖。但是他考慮再三,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于是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他的喊聲一落,評委們立即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奪魁。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試探指揮家們在發(fā)現(xiàn)錯誤而權威人士不承認的情況下,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判斷。
司馬遷爬長城
——實地考察是求實的一種方式
司馬遷寫《史記》,寫到魏國的歷史時,其中有一節(jié)是,傳說秦國為滅掉魏國,曾引黃河水淹沒魏國都城大梁。傳說歸傳說,可是《史記》卻是一部史學著作,來不得半點的不真實。為了探明實情,司馬遷親赴當?shù)貙嵉乜疾?。他爬上了長城,尋找那一處被洪水淹過的痕跡。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找到了那個遺跡。為了進一步證實,他還遍訪當?shù)氐拈L者,了解當年魏國人民與洪水搏斗的故事。經(jīng)過多方位的調(diào)查取證,他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他再將這些材料歸類整理并加以分析研究,終于證實了當年秦國水淹魏國大梁城的史實。這樣,他才開始動筆,寫下了這個真實的故事。
李四光考察第四紀冰川
——求實就是從實際出發(fā)
李四光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時,國際地質和地理學界長期流行一種看法,認為中國沒有第四紀冰川。李四光不盲目聽信洋人的論調(diào),堅持從實際出發(fā)。 1921 年到河北太行山進行地質考察, 1933 年又到長江中下游進行考察,然后寫出論文,論證華北和長江流域普遍存在第四紀冰川。 1939 年,又在世界地質學會發(fā)表《中國震旦四紀冰川》一文,這對地質學、地理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有很大貢獻。
諾貝爾不掠人之美
——求實就是尊重事實
“炸藥大王”諾貝爾從不掠人之美。人們總是說:“諾貝爾發(fā)明了硝化甘油?!甭牭竭@種說法,他總要予以更正。他說:“我不曾發(fā)明硝化甘油,但是硝化甘油沒有引爆方法就不能應用,這個引爆方法才是我發(fā)明的。此外,我還發(fā)明了大量制造硝化甘油的便利方法?!?BR> 硝化甘油是意大利化學家蘇雷羅發(fā)明的,不過把硝化甘油制成烈性炸藥,卻是諾貝爾的功勞。當時由于諾貝爾名聲顯赫,人們便把蘇雷羅給忽略了,可是諾貝爾卻把實情告訴人們,在蘇雷羅經(jīng)濟窘迫時,諾貝爾無私地給予他巨大的支持。
彭德懷試種小麥
——求實需要實踐
在全國大放衛(wèi)星、盛行浮夸風的年代,彭德懷為了證實自己是不是真的右傾了、保守了,畝產(chǎn)是不是能達幾萬斤,便親自種了一分試驗地。他精心經(jīng)營,深翻,施肥,澆水,收獲時,收到麥子 900 來斤,彭總算了算說:“一畝地能收八九百斤,算我們工夫不夠,加一倍,畝產(chǎn) 2000 斤,頂天了,絕不可能到萬斤?!?BR> 挑戰(zhàn)權威 ? 搖捍衛(wèi)真理
——科學的生命在于實事求是
哥白尼本來是波蘭一個大教堂的神職人員,當時教會的觀點是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誰懷疑這一點,誰就是大逆不道,要受到嚴厲的懲罰。但是哥白尼通過對天體的長期觀察和科學的論證,發(fā)現(xiàn)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于是他不顧教會的迫害,大膽發(fā)表了《天體運行論》一書,確立了太陽中心說。
布魯諾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偉大的思想家。他堅持和發(fā)展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學說,被宗教裁判所判處死刑。當干柴在他腳下熊熊燃燒的時候,布魯諾凝望著天空堅定地說:“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來的世紀會了解我,知道我的價值的?!?BR> 的確,哥白尼、布魯諾那種堅持真理、捍衛(wèi)真理的精神是永生的。
高爾基拒絕恭維
——對待自己要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高爾基有一個打算,出版到契訶夫為止的俄國作家優(yōu)秀作品選 100 卷。
高爾基周圍的獻媚者夠多了,其中的一個在《 100 卷》的編輯會議上列舉高爾基的作品,說到每一部作品時都添油加醋地恭維一番。高爾基居高臨下地看著他,生氣地撅起了胡子。當發(fā)言者說到他的早期作品之一、詩作《海燕之歌》時,高爾基打斷他的話:“您看來是在開玩笑,我想起這作品來就不好意思,這是一部很差勁的作品。”當說到他的幾部劇本時,那人又恭維起來,高爾基又插話說:“對不起,先生們,你們所談的這位作者是個不高明的劇作家,除了《在底層》一部劇作以外,其他所有的,我看都不像樣?!?BR> 恩格斯“向鴨嘴獸道歉”
——求實就是勇于承認錯誤
1843 年, 20 多歲的恩格斯在倫敦大英博物館見到鴨嘴獸的卵時,甚為懷疑。因為鴨嘴獸是哺乳動物類,哺乳類動物是胎生的,怎么能有卵呢 ? 他公開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墒牵搅?50 多年后的 1895 年,恩格斯明白了,鴨嘴獸雖為哺乳動物,但它的確是卵胎生的,是哺乳動物中的一種特例。此時,恩格斯已名揚天下,可他仍然公開承認自己青年時代的錯誤,表示“向鴨嘴獸道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