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殘奧”取消文藝表演
——維護生命的尊嚴和價值
因七名前往雅典觀看殘奧會的中學生 2004 年 9 月 27 日上午在重大交通事故中不幸遇難, 28 日晚舉行的雅典殘奧會閉幕式上,將取消所有的文藝表演。這是一條具有人性啟蒙價值的新聞。這條新聞,能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啟示。
奧運會對于雅典來說,并不是“壓倒一切”的。奧運會雖然重要,但仍然只是雅典常態(tài)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而已。正因為此,七名中學生遇難后,雅典方面不但沒有刻意淡化處理,更沒有故意封鎖消息,而是果斷取消閉幕式文藝演出,以表達對逝去生命的極端惋惜。也許有人會說,用另一種方式處理會更好些:比如對事故淡化處理,決不讓偶然的事故影響奧運閉幕式的正常舉行,只有這樣做才能顯示出對其他國家的尊重和友好,只有這樣做才能“弘揚奧運精神”,只有這樣做才能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但雅典人的思維很簡單:相對于人的生命來說,奧運會只具有工具性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張揚人的尊嚴和價值。
“絕癥”女孩書寫十年抗爭日記
——生命在頑強中堅守希望
花季少女李坤同時患上了 5 種絕癥。母親用博大的愛守護女兒,而不堪重負的父親則選擇了逃避。幸運的是,社會各界給了她們母女很大幫助,李坤說:“我生病的這些日子里,幾乎每一天,都會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愛。他們有的給我些吃的,有的給我些錢,有的抬我上車,有的給我鼓勵,這些幫過我的人,我和媽媽都一一記著,一共有 95 人。正是他們的愛心才讓我有活下去的勇氣,我怎么能輕易放棄?我放棄了,我死了,誰來回報這些愛心?”終于,她用十年寫下《治療日記》,幫助同病患者,報答社會。
在李坤心中,她更愿意別人把她當成一個有著夢想的普通女孩,不同的是她的夢想可能跟別的女孩不一樣,她實現(xiàn)夢想的路比別人坎坷得多。
相信生命的價值
——學會尊重、欣賞生命
相信生命的價值,就如相信一粒種子會長成一棵庇蔭人們的大樹。環(huán)顧當今的社會諸多令人痛心的暴力現(xiàn)象,自我傷害事件屢有所聞,顯示人們對生命的不夠尊重,值得我們深入省思。它也突顯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尊重別人,愛惜自己,是大家必須正視的重要課題。
生命的價值是自然而沒有條件的。它不因人的地位、財勢、外表美丑而有不同。而我們該如何尊重生命、欣賞生命呢?
首先,要能發(fā)自內心的喜歡自己,喜歡別人,喜歡所在的周遭環(huán)境,不要妄自菲薄,而要肯定自己,欣賞他人的優(yōu)點。學習他人的長處,珍惜當下?lián)碛械?,這是愛惜生命的第一步。
其次,要能做好自我的情緒管理。 EQ 是今日社會備受重視的課題。我們需要時時自我期許和自我勉勵。有好的情緒,才能體諒寬容他人的錯誤,建立與他人良好的人際關系,進而得到他人的尊重。
后,要時時心存善念。以積極樂觀的心情面對一切不如意或困難的事。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多說有意義與鼓勵的話就是尊重別人的具體表現(xiàn)。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珍惜生命,欣賞生命是由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做起的。
迎接人生,享受生命,欣賞自己,尊重他人,在人生的旅途上將會快樂而滿足,社會也才能洋溢溫馨和諧的氣氛!
生命教育
——教育應該關心下一代的心靈成長和人格完善
明確提出生命教育的學者是美國的杰·唐納·華特士。他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還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探討必須關注人的生長發(fā)育與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諦。
生命教育一經(jīng)提出之后,很快就波及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并逐步地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潮。比如,在英國等西方國家即提出了所謂的“呼應課程”,以順乎學生的生長、發(fā)育的規(guī)律。日本在 1989 年的新《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與尊重人的精神這一理念的教育目標。我國的港臺地區(qū)更是掀起了一股生命教育的熱潮。生命教育的作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生命教育呼之欲出的圖景。
法布爾和他的昆蟲共和國
——用充滿人文色彩的眼光觀察自然界的生命
法布爾的十大卷《昆蟲記》充滿了人文色彩。他拒絕為一般學者所鐘愛的無所不包的“系統(tǒng)”,擔心被抽象出來的“規(guī)律性”或“平均數(shù)”將掩蓋以致扼殺個體生命的原生態(tài)。他采用田野實驗的方法,觀察的方法。這種方法完全建立在對生命的固有的形態(tài)的尊重上面。他用詩性語言敘述和人類比鄰而居的昆蟲世界,所以又被稱為“昆蟲的荷馬”或是“昆蟲的維吉爾”。《昆蟲記》從片斷來說更像一首抒情詩。
《昆蟲記》是一個昆蟲共和國的歷史,沒有君主,也沒有中心,眾多的生命共同處于平等的位置上,各有生存的權利。法布爾和昆蟲們一起過著一種親密無間的生活。
從第一章開始,就是關于食糞蟲的勞動的描寫。他贊美昆蟲的愛情,大孔雀蛾拖著謎一樣的花斑雙翅遠從天涯海角而來,飛過激流險灘,執(zhí)著地追求情侶,是書中美麗迷人的一章。關于家庭,糞金龜屬食糞蟲作為動人的家庭生活和杰出的神圣組合形象,也是富于道德的啟示意義的。他稱贊蝸牛的遠勝于盧浮宮的建筑藝術的智慧;為癩蛤蟆辯護,表彰它們鮮為人知的長處;甚至為蛆蟲遭到作為受益者的人類的蔑視而憤憤不平;還為陷身于險惡的環(huán)境之中的慘遭折磨和殺害的蝙蝠、刺猬、貓頭鷹平反昭雪。
法布爾在構筑他的昆蟲共和國時,達爾文的進化論正大行其道。他跟達爾文保持著很好的私誼,但是對于進化論是持保留態(tài)度的。他重要的保留,就是優(yōu)勝劣汰的原則。他指出:“強者的子孫并沒有使弱者的子孫消失,相反它們仍然是少數(shù)?!?BR> 傳記作家勒格羅稱法布爾是一個“自由、高傲、熱烈向往獨立的人”。他的傳世之作《昆蟲記》,不只是一部優(yōu)秀的科普著作或科學著作,更是難得的人文科學讀本。通過《昆蟲記》,我們不但可以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而且得以獲取一種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得以解讀“世上晦澀難懂的書——關于我們自身的書”。
鳥類擁有高智商
——重新認識自然界的生命
在東西方文化中,“笨鳥”、“菜鳥”似乎都是通行的名詞,而新研究表明,鳥類擁有高智商。
鳥兒其實非常聰明,智力和猩猩或海豚不相上下。據(jù) 2005 年 2 月出版的《自然神經(jīng)科學評論》報道,杜克大學神經(jīng)生物學家艾里奇·賈維茨領導的一個鳥類專家國際小組近日宣布,鳥類的大腦和任何哺乳動物的大腦一樣,復雜、靈活,有創(chuàng)造性,有關鳥類大腦的解剖學教科書里所寫的幾乎都是錯誤的。
專家表示,鳥類大腦的成簇組織承擔著和大腦皮層近乎相似的功效,這使其不僅能依靠本能生存,還可記憶不同場景、學會高等哺乳動物的多種技能。非洲灰鸚鵡不但會在與人類的對話中恰當?shù)厥褂迷~語和數(shù)字,而且還具幽默感,能造新詞。研究人員說,一只名叫亞歷克斯的非洲灰鸚鵡掌握一些數(shù)字和顏色的概念,并能像嬰兒那樣捕捉到人們談話里的字母。更神奇的是,它還會發(fā)明詞匯,并能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教給其他鸚鵡。該文談到,鴿子能記住 725 種不同的視覺模式,可區(qū)分“人造的”和“自然的”物體,甚至還能分清畢加索、莫奈及印象派中立體主義的作品。烏鴉可使用不同的工具來獲取食物,不僅能用小樹枝的枝杈來覓食,還會把胡桃銜到公路上,讓過往的汽車將硬殼碾碎,以便其輕松享用胡桃仁。牛津大學實驗室里飼養(yǎng)的一只烏鴉居然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能將一根長金屬線做成彎鉤,從試管里搞出魚來美餐一頓。烏鴉能藏起三萬粒種子, 6 個月以后再找回來。當其藏食物時如果發(fā)現(xiàn)其他鳥在一旁觀看,它們過一會兒會悄悄地回來將食物重新藏匿。小夜鶯則會使用自己的左半部大腦模仿人類嬰兒的哭聲。喜鵲在幼年時就有了足夠的理解力,知道一個物體躲在窗簾的后面并不說明這個物體已經(jīng)消失。
專家小組認為,目前解剖學書本中有關鳥的大腦皮層與“智力”的大多數(shù)說法,均需要改寫。
蛛絲幾何學
——渺小生命的價值
蛛網(wǎng)不論大小,都有輻射線和橫切射線的螺旋線。相鄰兩輻射線所夾的角彼此相等,而螺旋線在任何相鄰兩輻射線間的各小線段則彼此平行,并且離網(wǎng)心越近,這些小線段間的距離也越小。螺旋線的一個頭似乎正在網(wǎng)的中心,但事實上它不過無限地接近網(wǎng)心而已。我們如果要描繪它,還得先畫一條幾何學上所說的“對數(shù)螺線”,再把“對數(shù)螺線”和輻射線的交點聯(lián)結起來,才能得到和蛛網(wǎng)的螺旋線相同的圖形。而蜘蛛,一揮而就,得心應手,好像對于“對數(shù)螺線”,早已胸有成竹。
單根的蛛絲,很難得看得清楚,尤其是小蜘蛛吐放的游絲,更覺縹緲虛無。然而這樣渺小的蛛絲,卻又是由六千多條更微小的絲巧妙組合而成。它們搓合起來,直徑大也不過一萬五千分之一寸左右,可是伸長率卻高達百分之十七,耐拉力則比同樣粗細的鋼絲大十倍,所以彈性和強度都非常好。自 1820 年開始,就被用于制造天文望遠鏡中十字環(huán)上的十字絲。在這里,利用的首先是蛛絲的纖細;其次,由于它可以隨著十字環(huán)的脹縮而脹縮,時常保持緊張,又不十分透明,對于觀測天體的位置及其他數(shù)據(jù),非常便利。沿用至今,仍然是天文測量的一項重要器材。
克隆技術
——人類對于生命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克隆是英語單詞 clone 的音譯, clone 源于希臘文 klon ,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無性繁殖或者營養(yǎng)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克隆的內涵已經(jīng)擴大了,只要是由 1 個細胞獲得 2 個以上的細胞、細胞群或生物體,由一個親本序列產(chǎn)生的 DNA 序列,就是克?。挥纱朔只玫降募毎?、生物體就是克隆細胞、克隆體??寺〖毎c母本細胞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
克隆技術在現(xiàn)代生物學中被稱為“生物放大技術”,它已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用一個細菌很快復制出成千上萬個和它一模一樣的細菌,而變成一個細菌群;第二個時期是生物技術克隆,比如用遺傳基因—— DNA 克?。坏谌齻€時期是動物克隆,即由一個細胞克隆成一個動物??寺【d羊“多利”由一頭母羊的體細胞克隆而來,使用的便是動物克隆技術。
在自然界,有不少植物具有先天的克隆本能,如番薯、馬鈴薯、玫瑰等的插枝繁殖的植物。而動物的克隆技術,則經(jīng)歷了由胚胎細胞到體細胞的發(fā)展過程。
仿生學
——從自然界的生命中汲取智慧
仿生學是近期發(fā)展起來的生物學和技術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
在我們人類的技術世界中模擬自然中的東西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思想,自從傳說中的 Ikarus 帶著用鳥的羽毛做成的翅膀飛向空中,而后因為太陽的熱度掉到地上起,人類一直就沉迷于此。
人們發(fā)現(xiàn),一些關于植物和動物的相類似的功能,實際上是超越了人類自身的在此方面的技術設計方案的。植物和動物在幾百萬年的自然進化當中不僅完全適應自然而且其程度接近完美。仿生學試圖在技術方面模仿動物和植物在自然中的功能。這個思想在生物學和技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并且對解決技術難題提供了幫助。通過再現(xiàn)生物學的原理,人類不僅找到了技術上的解決方案,而且同時該方案也完全適應了自然的需要。
仿生學的目的就是分析生物過程和結構以及它們的分析用于未來的設計。仿生學的思想是建立在自然進化和共同進化的基礎上的。人類所從事的技術就是使得達到優(yōu)化和互相間的協(xié)調。而模擬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功能無疑是一個好機會。
瀕危生靈的生命絕響
——野生動植物也是值得我們保護和尊重的生命
在逝去的整個百年中,人類都沒有停止過對自然的征伐。百年中創(chuàng)造的財富抵得上歷所創(chuàng)造的總和,但我們對自然的破壞卻是歷史總和的 10 倍。雨林大面積消失,物種急劇衰減,荒漠向人類聚集區(qū)逼近。同樣,野生動物世界也正在經(jīng)歷全球性的史無前例的大恐慌,更多的物種步入了瀕危的邊緣。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千百年來長期進化的結果,是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物種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huán)、信息傳遞的過程中,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一個物種的減少與滅絕,可能使 20 多個動植物物種受到影響,這是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作為物鏈上的一環(huán),生命的織錦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制約,無論從何處斷裂、空缺,都會導致全線崩潰,引起生態(tài)失調,甚至導致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解體。
世界自然基金會公布的排在前 10 位的瀕危生物是: 1. 虎; 2. 波紋唇魚; 3. 大白鯊; 4. 印尼白木; 5. 豬鼻龜; 6. 小葵花鳳頭鸚鵡; 7. 亞洲象; 8. 小虎鯨; 9. 葉尾壁虎; 10. 紅豆杉。
中國是瀕危動物分布大國
——野生生命亟須保護
中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多的國家之一,僅脊椎動物就有 4400 多種,占世界總種數(shù)的 10 %。我國也是瀕危動物分布大國。在被列入國際瀕危物種的 640 個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占了 156 種,為世界總數(shù)的 1/4 。近年來,我國進口了不少動物,如灣鱷、暹羅鱷、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如果包括無脊椎動物的話,我國的瀕危動物物種至少有 1000 種。
以下是中國十大瀕危動物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形勢嚴峻
大熊貓——世界的珍稀動物,僅產(chǎn)于中國四川、甘肅、陜西。大熊貓棲息在海拔 1400 ~ 3500 米的高山竹林中,沒有固定巢穴,常在大樹上或竹林內睡覺。大熊貓行動遲緩,性情溫順,自衛(wèi)能力不強,視覺、聽覺較差,但嗅覺較好,善于攀爬。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改變了食性,從吃肉到吃竹子,但仍然保持著肉食動物的特征。
金絲猴——產(chǎn)于中國陜西、甘肅南部、四川西部、湖北北部,棲息生活在人跡罕至的高山密林中。金絲猴以樹葉、嫩樹芽、花朵、竹筍、水果等為主,喜歡群居,性格機警。
白暨豚——有“水中大熊貓”的美稱。僅產(chǎn)于中國長江下游及其支流和湖泊中。白暨豚以淡水魚為食,也吃水草及水生昆蟲。到 1998 年白暨豚野生數(shù)量已不足 20 頭,以進入滅絕邊緣。
華南虎——分布于中國浙江、福建、安徽、湖北等地。體形較小,主要棲息在森林茂密、野草叢生地帶,善于游泳卻不善攀爬,單獨生活在各自領地中。
朱鹮——又稱朱鷺,是世界上一種極為珍稀的鳥,素有“東方寶石”之稱,被世界鳥類協(xié)會列為“國際保護鳥”?,F(xiàn)在其他國家早已絕跡,日本只乘下籠中飼養(yǎng)的 3 只。我國的朱鹮也失蹤 20 多年。直到 1981 年才在陜西省重新發(fā)現(xiàn) 7 只,當時曾轟動世界。經(jīng)過悉心保護,數(shù)量正在增加。
褐馬雞——僅分布于中國山西呂梁山脈和河北省西北部山區(qū)。褐馬雞棲息在海拔 1300 ~ 2000 米的深山中,白天多活動于灌木叢和草叢中,晚上則棲息在樹上。食性雜。
揚子鱷——中國惟一鱷種。產(chǎn)于長江中下游一帶。它是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經(jīng)歷了地質的冰川氣候和造山運動等大變化而幸存下來,在地球上至少生活一億年了。目前揚子鱷數(shù)量不足 500 只。只限于江蘇、安徽的長江南岸。
黑頭鶴——產(chǎn)在中國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的珍貴候鳥。是全世界十五種鶴中惟一生活在高原上的一種。以魚、蛙、螺、蝦為食,也吃昆蟲鶴植物。
藏羚羊——生活在海拔 4300 米到 5100 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群居生活。分布只限青藏高原,以羌塘為中心,偶爾有少數(shù)由此流入印度境內拉達克。
麋鹿——產(chǎn)于中國安徽、浙江和福建、江西部分地區(qū)。棲息在山地叢林中,有游走覓食的習性,性情膽小怯弱。以樹枝、嫩葉、花果和草本植物為食。
暴利使保護措施蒼白無力
——保護野生生命先要打擊非法貿易
在市場無形的“第三只手”和非法貿易面前,各種保護措施顯得蒼白無力。在東北,一張黃鼠狼皮 20 世紀 70 年代初僅能賣 1.75 元,如今高達 60 多元,暴利讓偷獵者鋌而走險。境外某些國家一直開展藏羚羊絨、藏羚羊皮加工和貿易, 1 公斤生絨價格 2000 美元,一條 300 ~ 400 克藏羚羊絨織成的圍巾價格高達 3 萬美元,超過毒品的巨額利潤,這怎能不讓犯罪分子瘋狂!那些嗜好畜養(yǎng)珍稀鳥類者,將之視如掌上明珠。豈不知,網(wǎng)撲、販運、買賣的整個環(huán)節(jié)中,鳥類的存活率為 1 ∶ 20 ,這就意味著武漢鳥市每年出售的上萬只野鳥的代價是幾萬只鳥的犧牲。
地球形成前,搖宇宙有生命
——人類只是宇宙生命奇跡中的滄海一粟
據(jù)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古生物研究所所長羅扎諾夫說,俄羅斯古生物研究所和美國宇航局的專家對隕石碎片進行了共同研究,并從中找到了一種極簡單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與現(xiàn)在地球上的細菌形態(tài)相似,只能生長在有水的地方,但其年齡比地球要老得多。因此,它們是遠在地球出現(xiàn)之前就存在于宇宙中的生命。不過,這位科學家不愿談及除了地球外在其他行星上是否還存在生命的問題。
人類不是宇宙的惟一居民
——人類只是宇宙生命奇跡中的滄海一粟
科學家們指出,在浩瀚的宇宙中,類人生物肯定不是惟獨我們人類,有一億顆星球完全有指望能有生命存在,僅僅在銀河系。依然還有 1.8 萬顆行星適合類人生物居住,這里面至少有 10 顆行星的文明能得到發(fā)展并很可能超過我們地球。
——維護生命的尊嚴和價值
因七名前往雅典觀看殘奧會的中學生 2004 年 9 月 27 日上午在重大交通事故中不幸遇難, 28 日晚舉行的雅典殘奧會閉幕式上,將取消所有的文藝表演。這是一條具有人性啟蒙價值的新聞。這條新聞,能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啟示。
奧運會對于雅典來說,并不是“壓倒一切”的。奧運會雖然重要,但仍然只是雅典常態(tài)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而已。正因為此,七名中學生遇難后,雅典方面不但沒有刻意淡化處理,更沒有故意封鎖消息,而是果斷取消閉幕式文藝演出,以表達對逝去生命的極端惋惜。也許有人會說,用另一種方式處理會更好些:比如對事故淡化處理,決不讓偶然的事故影響奧運閉幕式的正常舉行,只有這樣做才能顯示出對其他國家的尊重和友好,只有這樣做才能“弘揚奧運精神”,只有這樣做才能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但雅典人的思維很簡單:相對于人的生命來說,奧運會只具有工具性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張揚人的尊嚴和價值。
“絕癥”女孩書寫十年抗爭日記
——生命在頑強中堅守希望
花季少女李坤同時患上了 5 種絕癥。母親用博大的愛守護女兒,而不堪重負的父親則選擇了逃避。幸運的是,社會各界給了她們母女很大幫助,李坤說:“我生病的這些日子里,幾乎每一天,都會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愛。他們有的給我些吃的,有的給我些錢,有的抬我上車,有的給我鼓勵,這些幫過我的人,我和媽媽都一一記著,一共有 95 人。正是他們的愛心才讓我有活下去的勇氣,我怎么能輕易放棄?我放棄了,我死了,誰來回報這些愛心?”終于,她用十年寫下《治療日記》,幫助同病患者,報答社會。
在李坤心中,她更愿意別人把她當成一個有著夢想的普通女孩,不同的是她的夢想可能跟別的女孩不一樣,她實現(xiàn)夢想的路比別人坎坷得多。
相信生命的價值
——學會尊重、欣賞生命
相信生命的價值,就如相信一粒種子會長成一棵庇蔭人們的大樹。環(huán)顧當今的社會諸多令人痛心的暴力現(xiàn)象,自我傷害事件屢有所聞,顯示人們對生命的不夠尊重,值得我們深入省思。它也突顯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尊重別人,愛惜自己,是大家必須正視的重要課題。
生命的價值是自然而沒有條件的。它不因人的地位、財勢、外表美丑而有不同。而我們該如何尊重生命、欣賞生命呢?
首先,要能發(fā)自內心的喜歡自己,喜歡別人,喜歡所在的周遭環(huán)境,不要妄自菲薄,而要肯定自己,欣賞他人的優(yōu)點。學習他人的長處,珍惜當下?lián)碛械?,這是愛惜生命的第一步。
其次,要能做好自我的情緒管理。 EQ 是今日社會備受重視的課題。我們需要時時自我期許和自我勉勵。有好的情緒,才能體諒寬容他人的錯誤,建立與他人良好的人際關系,進而得到他人的尊重。
后,要時時心存善念。以積極樂觀的心情面對一切不如意或困難的事。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多說有意義與鼓勵的話就是尊重別人的具體表現(xiàn)。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珍惜生命,欣賞生命是由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做起的。
迎接人生,享受生命,欣賞自己,尊重他人,在人生的旅途上將會快樂而滿足,社會也才能洋溢溫馨和諧的氣氛!
生命教育
——教育應該關心下一代的心靈成長和人格完善
明確提出生命教育的學者是美國的杰·唐納·華特士。他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還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探討必須關注人的生長發(fā)育與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諦。
生命教育一經(jīng)提出之后,很快就波及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并逐步地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潮。比如,在英國等西方國家即提出了所謂的“呼應課程”,以順乎學生的生長、發(fā)育的規(guī)律。日本在 1989 年的新《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與尊重人的精神這一理念的教育目標。我國的港臺地區(qū)更是掀起了一股生命教育的熱潮。生命教育的作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生命教育呼之欲出的圖景。
法布爾和他的昆蟲共和國
——用充滿人文色彩的眼光觀察自然界的生命
法布爾的十大卷《昆蟲記》充滿了人文色彩。他拒絕為一般學者所鐘愛的無所不包的“系統(tǒng)”,擔心被抽象出來的“規(guī)律性”或“平均數(shù)”將掩蓋以致扼殺個體生命的原生態(tài)。他采用田野實驗的方法,觀察的方法。這種方法完全建立在對生命的固有的形態(tài)的尊重上面。他用詩性語言敘述和人類比鄰而居的昆蟲世界,所以又被稱為“昆蟲的荷馬”或是“昆蟲的維吉爾”。《昆蟲記》從片斷來說更像一首抒情詩。
《昆蟲記》是一個昆蟲共和國的歷史,沒有君主,也沒有中心,眾多的生命共同處于平等的位置上,各有生存的權利。法布爾和昆蟲們一起過著一種親密無間的生活。
從第一章開始,就是關于食糞蟲的勞動的描寫。他贊美昆蟲的愛情,大孔雀蛾拖著謎一樣的花斑雙翅遠從天涯海角而來,飛過激流險灘,執(zhí)著地追求情侶,是書中美麗迷人的一章。關于家庭,糞金龜屬食糞蟲作為動人的家庭生活和杰出的神圣組合形象,也是富于道德的啟示意義的。他稱贊蝸牛的遠勝于盧浮宮的建筑藝術的智慧;為癩蛤蟆辯護,表彰它們鮮為人知的長處;甚至為蛆蟲遭到作為受益者的人類的蔑視而憤憤不平;還為陷身于險惡的環(huán)境之中的慘遭折磨和殺害的蝙蝠、刺猬、貓頭鷹平反昭雪。
法布爾在構筑他的昆蟲共和國時,達爾文的進化論正大行其道。他跟達爾文保持著很好的私誼,但是對于進化論是持保留態(tài)度的。他重要的保留,就是優(yōu)勝劣汰的原則。他指出:“強者的子孫并沒有使弱者的子孫消失,相反它們仍然是少數(shù)?!?BR> 傳記作家勒格羅稱法布爾是一個“自由、高傲、熱烈向往獨立的人”。他的傳世之作《昆蟲記》,不只是一部優(yōu)秀的科普著作或科學著作,更是難得的人文科學讀本。通過《昆蟲記》,我們不但可以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而且得以獲取一種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得以解讀“世上晦澀難懂的書——關于我們自身的書”。
鳥類擁有高智商
——重新認識自然界的生命
在東西方文化中,“笨鳥”、“菜鳥”似乎都是通行的名詞,而新研究表明,鳥類擁有高智商。
鳥兒其實非常聰明,智力和猩猩或海豚不相上下。據(jù) 2005 年 2 月出版的《自然神經(jīng)科學評論》報道,杜克大學神經(jīng)生物學家艾里奇·賈維茨領導的一個鳥類專家國際小組近日宣布,鳥類的大腦和任何哺乳動物的大腦一樣,復雜、靈活,有創(chuàng)造性,有關鳥類大腦的解剖學教科書里所寫的幾乎都是錯誤的。
專家表示,鳥類大腦的成簇組織承擔著和大腦皮層近乎相似的功效,這使其不僅能依靠本能生存,還可記憶不同場景、學會高等哺乳動物的多種技能。非洲灰鸚鵡不但會在與人類的對話中恰當?shù)厥褂迷~語和數(shù)字,而且還具幽默感,能造新詞。研究人員說,一只名叫亞歷克斯的非洲灰鸚鵡掌握一些數(shù)字和顏色的概念,并能像嬰兒那樣捕捉到人們談話里的字母。更神奇的是,它還會發(fā)明詞匯,并能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教給其他鸚鵡。該文談到,鴿子能記住 725 種不同的視覺模式,可區(qū)分“人造的”和“自然的”物體,甚至還能分清畢加索、莫奈及印象派中立體主義的作品。烏鴉可使用不同的工具來獲取食物,不僅能用小樹枝的枝杈來覓食,還會把胡桃銜到公路上,讓過往的汽車將硬殼碾碎,以便其輕松享用胡桃仁。牛津大學實驗室里飼養(yǎng)的一只烏鴉居然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能將一根長金屬線做成彎鉤,從試管里搞出魚來美餐一頓。烏鴉能藏起三萬粒種子, 6 個月以后再找回來。當其藏食物時如果發(fā)現(xiàn)其他鳥在一旁觀看,它們過一會兒會悄悄地回來將食物重新藏匿。小夜鶯則會使用自己的左半部大腦模仿人類嬰兒的哭聲。喜鵲在幼年時就有了足夠的理解力,知道一個物體躲在窗簾的后面并不說明這個物體已經(jīng)消失。
專家小組認為,目前解剖學書本中有關鳥的大腦皮層與“智力”的大多數(shù)說法,均需要改寫。
蛛絲幾何學
——渺小生命的價值
蛛網(wǎng)不論大小,都有輻射線和橫切射線的螺旋線。相鄰兩輻射線所夾的角彼此相等,而螺旋線在任何相鄰兩輻射線間的各小線段則彼此平行,并且離網(wǎng)心越近,這些小線段間的距離也越小。螺旋線的一個頭似乎正在網(wǎng)的中心,但事實上它不過無限地接近網(wǎng)心而已。我們如果要描繪它,還得先畫一條幾何學上所說的“對數(shù)螺線”,再把“對數(shù)螺線”和輻射線的交點聯(lián)結起來,才能得到和蛛網(wǎng)的螺旋線相同的圖形。而蜘蛛,一揮而就,得心應手,好像對于“對數(shù)螺線”,早已胸有成竹。
單根的蛛絲,很難得看得清楚,尤其是小蜘蛛吐放的游絲,更覺縹緲虛無。然而這樣渺小的蛛絲,卻又是由六千多條更微小的絲巧妙組合而成。它們搓合起來,直徑大也不過一萬五千分之一寸左右,可是伸長率卻高達百分之十七,耐拉力則比同樣粗細的鋼絲大十倍,所以彈性和強度都非常好。自 1820 年開始,就被用于制造天文望遠鏡中十字環(huán)上的十字絲。在這里,利用的首先是蛛絲的纖細;其次,由于它可以隨著十字環(huán)的脹縮而脹縮,時常保持緊張,又不十分透明,對于觀測天體的位置及其他數(shù)據(jù),非常便利。沿用至今,仍然是天文測量的一項重要器材。
克隆技術
——人類對于生命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克隆是英語單詞 clone 的音譯, clone 源于希臘文 klon ,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無性繁殖或者營養(yǎng)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克隆的內涵已經(jīng)擴大了,只要是由 1 個細胞獲得 2 個以上的細胞、細胞群或生物體,由一個親本序列產(chǎn)生的 DNA 序列,就是克?。挥纱朔只玫降募毎?、生物體就是克隆細胞、克隆體??寺〖毎c母本細胞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
克隆技術在現(xiàn)代生物學中被稱為“生物放大技術”,它已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用一個細菌很快復制出成千上萬個和它一模一樣的細菌,而變成一個細菌群;第二個時期是生物技術克隆,比如用遺傳基因—— DNA 克?。坏谌齻€時期是動物克隆,即由一個細胞克隆成一個動物??寺【d羊“多利”由一頭母羊的體細胞克隆而來,使用的便是動物克隆技術。
在自然界,有不少植物具有先天的克隆本能,如番薯、馬鈴薯、玫瑰等的插枝繁殖的植物。而動物的克隆技術,則經(jīng)歷了由胚胎細胞到體細胞的發(fā)展過程。
仿生學
——從自然界的生命中汲取智慧
仿生學是近期發(fā)展起來的生物學和技術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
在我們人類的技術世界中模擬自然中的東西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思想,自從傳說中的 Ikarus 帶著用鳥的羽毛做成的翅膀飛向空中,而后因為太陽的熱度掉到地上起,人類一直就沉迷于此。
人們發(fā)現(xiàn),一些關于植物和動物的相類似的功能,實際上是超越了人類自身的在此方面的技術設計方案的。植物和動物在幾百萬年的自然進化當中不僅完全適應自然而且其程度接近完美。仿生學試圖在技術方面模仿動物和植物在自然中的功能。這個思想在生物學和技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并且對解決技術難題提供了幫助。通過再現(xiàn)生物學的原理,人類不僅找到了技術上的解決方案,而且同時該方案也完全適應了自然的需要。
仿生學的目的就是分析生物過程和結構以及它們的分析用于未來的設計。仿生學的思想是建立在自然進化和共同進化的基礎上的。人類所從事的技術就是使得達到優(yōu)化和互相間的協(xié)調。而模擬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功能無疑是一個好機會。
瀕危生靈的生命絕響
——野生動植物也是值得我們保護和尊重的生命
在逝去的整個百年中,人類都沒有停止過對自然的征伐。百年中創(chuàng)造的財富抵得上歷所創(chuàng)造的總和,但我們對自然的破壞卻是歷史總和的 10 倍。雨林大面積消失,物種急劇衰減,荒漠向人類聚集區(qū)逼近。同樣,野生動物世界也正在經(jīng)歷全球性的史無前例的大恐慌,更多的物種步入了瀕危的邊緣。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千百年來長期進化的結果,是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物種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huán)、信息傳遞的過程中,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一個物種的減少與滅絕,可能使 20 多個動植物物種受到影響,這是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作為物鏈上的一環(huán),生命的織錦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制約,無論從何處斷裂、空缺,都會導致全線崩潰,引起生態(tài)失調,甚至導致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解體。
世界自然基金會公布的排在前 10 位的瀕危生物是: 1. 虎; 2. 波紋唇魚; 3. 大白鯊; 4. 印尼白木; 5. 豬鼻龜; 6. 小葵花鳳頭鸚鵡; 7. 亞洲象; 8. 小虎鯨; 9. 葉尾壁虎; 10. 紅豆杉。
中國是瀕危動物分布大國
——野生生命亟須保護
中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多的國家之一,僅脊椎動物就有 4400 多種,占世界總種數(shù)的 10 %。我國也是瀕危動物分布大國。在被列入國際瀕危物種的 640 個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占了 156 種,為世界總數(shù)的 1/4 。近年來,我國進口了不少動物,如灣鱷、暹羅鱷、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如果包括無脊椎動物的話,我國的瀕危動物物種至少有 1000 種。
以下是中國十大瀕危動物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形勢嚴峻
大熊貓——世界的珍稀動物,僅產(chǎn)于中國四川、甘肅、陜西。大熊貓棲息在海拔 1400 ~ 3500 米的高山竹林中,沒有固定巢穴,常在大樹上或竹林內睡覺。大熊貓行動遲緩,性情溫順,自衛(wèi)能力不強,視覺、聽覺較差,但嗅覺較好,善于攀爬。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改變了食性,從吃肉到吃竹子,但仍然保持著肉食動物的特征。
金絲猴——產(chǎn)于中國陜西、甘肅南部、四川西部、湖北北部,棲息生活在人跡罕至的高山密林中。金絲猴以樹葉、嫩樹芽、花朵、竹筍、水果等為主,喜歡群居,性格機警。
白暨豚——有“水中大熊貓”的美稱。僅產(chǎn)于中國長江下游及其支流和湖泊中。白暨豚以淡水魚為食,也吃水草及水生昆蟲。到 1998 年白暨豚野生數(shù)量已不足 20 頭,以進入滅絕邊緣。
華南虎——分布于中國浙江、福建、安徽、湖北等地。體形較小,主要棲息在森林茂密、野草叢生地帶,善于游泳卻不善攀爬,單獨生活在各自領地中。
朱鹮——又稱朱鷺,是世界上一種極為珍稀的鳥,素有“東方寶石”之稱,被世界鳥類協(xié)會列為“國際保護鳥”?,F(xiàn)在其他國家早已絕跡,日本只乘下籠中飼養(yǎng)的 3 只。我國的朱鹮也失蹤 20 多年。直到 1981 年才在陜西省重新發(fā)現(xiàn) 7 只,當時曾轟動世界。經(jīng)過悉心保護,數(shù)量正在增加。
褐馬雞——僅分布于中國山西呂梁山脈和河北省西北部山區(qū)。褐馬雞棲息在海拔 1300 ~ 2000 米的深山中,白天多活動于灌木叢和草叢中,晚上則棲息在樹上。食性雜。
揚子鱷——中國惟一鱷種。產(chǎn)于長江中下游一帶。它是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經(jīng)歷了地質的冰川氣候和造山運動等大變化而幸存下來,在地球上至少生活一億年了。目前揚子鱷數(shù)量不足 500 只。只限于江蘇、安徽的長江南岸。
黑頭鶴——產(chǎn)在中國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的珍貴候鳥。是全世界十五種鶴中惟一生活在高原上的一種。以魚、蛙、螺、蝦為食,也吃昆蟲鶴植物。
藏羚羊——生活在海拔 4300 米到 5100 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群居生活。分布只限青藏高原,以羌塘為中心,偶爾有少數(shù)由此流入印度境內拉達克。
麋鹿——產(chǎn)于中國安徽、浙江和福建、江西部分地區(qū)。棲息在山地叢林中,有游走覓食的習性,性情膽小怯弱。以樹枝、嫩葉、花果和草本植物為食。
暴利使保護措施蒼白無力
——保護野生生命先要打擊非法貿易
在市場無形的“第三只手”和非法貿易面前,各種保護措施顯得蒼白無力。在東北,一張黃鼠狼皮 20 世紀 70 年代初僅能賣 1.75 元,如今高達 60 多元,暴利讓偷獵者鋌而走險。境外某些國家一直開展藏羚羊絨、藏羚羊皮加工和貿易, 1 公斤生絨價格 2000 美元,一條 300 ~ 400 克藏羚羊絨織成的圍巾價格高達 3 萬美元,超過毒品的巨額利潤,這怎能不讓犯罪分子瘋狂!那些嗜好畜養(yǎng)珍稀鳥類者,將之視如掌上明珠。豈不知,網(wǎng)撲、販運、買賣的整個環(huán)節(jié)中,鳥類的存活率為 1 ∶ 20 ,這就意味著武漢鳥市每年出售的上萬只野鳥的代價是幾萬只鳥的犧牲。
地球形成前,搖宇宙有生命
——人類只是宇宙生命奇跡中的滄海一粟
據(jù)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古生物研究所所長羅扎諾夫說,俄羅斯古生物研究所和美國宇航局的專家對隕石碎片進行了共同研究,并從中找到了一種極簡單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與現(xiàn)在地球上的細菌形態(tài)相似,只能生長在有水的地方,但其年齡比地球要老得多。因此,它們是遠在地球出現(xiàn)之前就存在于宇宙中的生命。不過,這位科學家不愿談及除了地球外在其他行星上是否還存在生命的問題。
人類不是宇宙的惟一居民
——人類只是宇宙生命奇跡中的滄海一粟
科學家們指出,在浩瀚的宇宙中,類人生物肯定不是惟獨我們人類,有一億顆星球完全有指望能有生命存在,僅僅在銀河系。依然還有 1.8 萬顆行星適合類人生物居住,這里面至少有 10 顆行星的文明能得到發(fā)展并很可能超過我們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