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界的一切規(guī)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而規(guī)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條件存在,變化就會依一定方式進展。小編整理了初中化學教案格式三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九年級化學《水》教案模板
重點:水對人類的影響及水的組成
教學設計過程
本節(jié)課按一課時安排。但應在上課前一周給學生布置任務,由學生通過查閱文獻,瀏覽相關網站,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進行展示活動,可以由學生采用自由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1.課前任務布置:
(1)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①從外層空間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區(qū)被水覆蓋著,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水球,水資源如此豐富,為什么還要加以規(guī)劃和保護?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有浪費水的現象嗎?結合自己的實際,我們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為,可以達到節(jié)約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們周圍,水資源保護的狀況好嗎?你認為哪些行為會使水質受到不良影響?
④從目前來看,淡水缺乏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特別是有些地區(qū),干旱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豐富的,你有什么好設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須是自己的設想,不一定正確,不必追求科學性,但需從可行性和經濟角度出發(fā))。
⑤你認為日常生活中改變人的哪些生活習慣可以做到節(jié)省淡水?舉具體措施或歸納一些節(jié)水的小竅門。
(2)查閱相關網站,從網上獲取相關信息,結合自己的觀點,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或措施是可實施的。
(3)2-3人一組(自由組合),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課堂交流用。
2.課前準備工作:
教師課前可以將學生收集到的各種素材瀏覽,對觀點(或措施)相近的小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討論進行得全面。對有創(chuàng)意、有價值的的設想,不考慮其可行性或嚴謹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使教學過程變得活潑。
3.課堂教學:
分為兩個階段。
(1)教師將課題引入后,由學生將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釋疑,此過程大約用時25分鐘。教師可將已收集的資料片當堂播放,加深學生對水資源保護、水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的認識。
(2)由教師以實驗為突破口,演示電解水的實驗,根據電解過程中兩極產生氣體的性質檢驗,得出水的元素組成,再根據氣體的體積、,兩種氣體的密度,推導水的組成。
(完成電解水的實驗好使用霍夫曼水電解器,若沒有,可根據教學參考書P89的裝置自行制作,所用試管選用帶刻度的,以便于尋找電解產物量的關系。為增強水的導電能力,實驗前應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這一點一定事先向學生做交待。避免與初中物理可的有關知識矛盾。)
4.課后小結:
對本節(jié)知識內容進行小結,簡要介紹建國以來興建的水利工程,將搜集到的圖片、視頻資料做展示,加強對學生進行節(jié)約用水的教育。后將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墻報展覽。
探究活動
1.洗衣間內自制節(jié)水裝置。
2.用簡單的易得的材料改造衛(wèi)生間抽水馬桶,使之節(jié)約用水。
3.廚房內自制凈水裝置。
4.展開你豐富的想象,撰寫一篇題為《假如地球上沒有水,世界將……》
要求文體不限,語言流暢,想象豐富,字數為800-1200字。
課后討論:
中國的“西部大開發(fā)”已經啟動,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環(huán)保觀念和措施應貫徹于西部開發(fā)的始終。請你根據課本知識談談:在西部開發(fā)過程中,為避免水被污染應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九年級化學《空氣》教案模板
目的:
1. 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
2. 使學生認識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 使學生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義。
4.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和才干的機會。
重點:增強環(huán)保意識。
課時:1課時
準備:
1. 搜集資料
在本課前2~3周動員學生多方面搜集有關空氣的素材,包括課外讀物、科普書籍、雜志、報紙、照片、錄像、漫畫、實物等。例如:
課外讀物:環(huán)境知識讀本、關于空氣的知識、大氣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風景地的藍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氣、學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廠煙囪冒煙
雜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層空洞、水災等照片
漫 畫:大氣污染的嚴重后果
剪 報:某一期的《大氣質量周報》或《大氣質量日報》、大氣污染報道等
錄 像:空氣、酸雨、保護臭氧層、溫室效應
2. 課外預習和調查
結合搜集的素材,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為在課堂上介紹有關知識做準備。
3. 課前活動(見學生頁)
(1)[觀察]煙氣觀測活動。
(2) [小實驗] 哪兒的塵土多?
(3)[調查活動]交通流量與空氣質量的關系。
4. 布置教學環(huán)境 組織學生編寫環(huán)境墻報、圖片、漫畫、小論文等,布置教室。
教學過程:
1. 引言
教師用簡明的語言說明本節(jié)課的意義及教學活動的方法。
2. 觀看錄像《空氣》
3. 課堂展示
學生按自選專題,根據課前的準備發(fā)言、討論(一人中心發(fā)言,其他人補充)。
4. 討論(選擇以下部分題目討論)
● 你愿意在樹林里還是愿意在室內活動?
● 吸煙會不會污染空氣?
● 焚燒樹葉、莊稼秸稈會不會污染空氣?
● 有哪些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 家庭主要的空氣污染來自哪些活動?
● 每天開窗通風換氣有什么好處?
● 新裝修的居室有沒有刺激性氣味?
● 你能為保護空氣質量做哪些事?
5. 專題討論“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
6. 課堂小結 教師對學生發(fā)言及討論作必要的補充,鼓勵、表揚學生認真自學,積極探索,獨立思考、勤于實踐態(tài)度和方法。 實驗的結果和結論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統(tǒng)一的結論,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及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fā)。
7. 布置作業(yè) 指導舉辦關于大氣的環(huán)境???、演講比賽,組織野外活動、參觀等。
學生活動1:
煙氣觀測活動
在你居住地或學校附近有沒有高大的煙囪?這些煙囪每天冒煙嗎?冒幾次?什么時間冒?冒出什么顏色的煙?是鍋爐房的煙囪還是工廠的煙囪?如果是工廠的煙囪,這個工廠生產什么產品?記錄煙囪冒煙的時間,煙的顏色等。如果能把煙囪冒煙的景象拍攝下來,則更能說明問題。
高大煙囪排煙的地點、時間、顏色、煙塵的濃度、所屬工廠等記錄在表1中。
九年級化學《燃燒和緩慢氧化》教案模板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了解滅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qū)別和相互聯系。
能力目標:
在學習了以上知識后,引導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得出防火、滅火、及預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態(tài)度;
使學生了解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燒和緩慢氧化。這樣能使學生認識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現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節(jié)教學內容較多,其中包括有發(fā)熱發(fā)光現象的劇烈氧化(燃燒),有不發(fā)光熱、現象也并不顯著的緩慢氧化(金屬的腐蝕和呼吸等)。在燃燒的問題上,講到了燃燒的條件,又要學生討論滅火的條件,簡單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間里發(fā)生急速燃燒時的爆炸,也談到了從緩慢氧化自發(fā)地轉變?yōu)閯×已趸淖匀?。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這些現象的本質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條件不同而發(fā)生了不同的現象。從而使學生自然的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規(guī)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而規(guī)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條件存在,變化就會依一定方式進展。
如果學生能對以上氧化反應的各個外因條件了解得比較全面、透徹,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滅火和預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學建議
要求學生了解:
①物質在空氣里起氧化反應的時候是否有燃燒現象,決定于溫度是否達到這種物質的著火點;
②物質在空氣里的燃燒的急速程度,取決于可燃物跟氧氣的接觸面積大??;
③而急速的燃燒是否會引起爆炸,則決定于可燃物所處空間的大小和是否有氣態(tài)生成物產生。
④至于緩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則決定于氧化所產生的熱量能否散逸和進行緩慢氧化的物質的著火點高低。
針對第一點的教學,要做好演示實驗,首先提出問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每一個實驗結果得出什么結論?從而由燃燒的條件引出滅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燒的兩個條件不同時滿足就可。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區(qū)分幾種氧化,可列表對比,加深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燃燒和緩慢氧化
重點、難點:了解燃燒的條件,并利用來處理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引入:在一個有關火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火在宇宙中永存,沒有人時就有火。人類在其生活和生產的實踐中識火、用火、駕馭火,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會?;鹗莿?chuàng)造萬物的上帝,也是毀滅它們的死神。人們,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也帶來災難。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時又防止它引起的災難呢?這就需要我們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種條件下發(fā)生的?滅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火是什么?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fā)展,人們認識到所謂的"火"就是物質燃燒所發(fā)出的光和熱。燃燒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的一種發(fā)光發(fā)熱劇烈的氧化反應?,F在,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愈發(fā)密切,如:冶煉金屬、飛機飛行、輪船和火車的行駛、火箭發(fā)射、火力發(fā)電等,都要經過燃料燃燒過程。
設問:誰能對火做一科學的解釋?
板書:第四節(jié)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燃燒:
演示實驗:要求仔細觀察并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討論:
1.為什么薄銅片上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白磷和銅片上紅磷沒有燃燒?
2.怎樣使銅片上紅磷燃燒?怎樣使熱水下白磷燃燒?
討論總結:銅片上白磷燃燒是達到著火的溫度而且又與空氣中氧氣接觸。銅片上紅磷不燃燒是沒達到燃燒的溫度。熱水下白磷不燃燒是沒與氧氣接觸。使二者燃燒,紅磷可加熱達到燃燒的溫度,而水下白磷燃燒需向水下通入氧氣。
小結:燃燒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一定的溫度,另一是要與氧氣接觸。
板書: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低溫度。(這低溫度叫著火點)
討論:了解燃燒的條件后,想想滅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據生活經驗馬上回答:水、沙、濕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來滅火。
原理是隔離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或降溫到著火點以下。
設問:炒菜時鍋里的油起火,滅火措施是端鍋、潑水、蓋鍋蓋、灑沙土哪項為佳措施?為什么?
回答:端鍋危險,油比水輕,用水不能滅火;蓋鍋蓋灑沙土都可以滅火。蓋鍋蓋為佳措施。
設問:如果酒精燈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燒,應如何滅火?
回答:酒精與水互溶不能用水沖,可用濕布蓋滅。
思考:滅火的"滅"是在火上有一橫,祖先造字的意圖是什么?(一橫就是要隔離火與空氣中氧氣的接觸。)
思考:
1.為什么碳、硫、磷在空氣中、純氧中分別燃燒時現象不同?
2.設問為什么刨花、小木塊比大木塊易燃燒?
討論小結:一是氧氣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質不同。
提問:同是木材,著火點不變,著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質與氧氣接觸面積大,所以燃燒的快而劇烈。
小結:
板書: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討論:50年代,廣東信宜縣鋸木廠,一位工人點火吸煙的剎時發(fā)生突如其來的大爆炸,造成了驚人的損失和死亡。請問鋸木廠、紡織廠、面粉廠、油庫、煙花爆竹廠、礦井、煤氣站等地為什么要嚴禁煙火?
小結:當空氣中混有一定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塵時,遇明火會在有限的空間迅速反應,體積急速膨脹會引起爆炸。
板書: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投影:食物腐敗、酒與醋的釀造、堆放的秸稈、金屬的銹蝕圖像。
討論: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與空氣中氧氣發(fā)生很慢的氧化反應,熱量不斷聚積又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呢?
回答:熱量聚積能使食物變質,易燃物可能會引起自發(fā)燃燒。
實驗:白磷的自燃
板書: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fā)光、發(fā)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fā)燃燒。
設問: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之間有什么區(qū)別與聯系?
小結:區(qū)別是發(fā)熱的程度、反應的速率、是否發(fā)光等,但均屬氧化反應。
設問:易燃物、易爆物怎樣存放?搬運時怎樣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討論:不能一起存放。因為萬一發(fā)生事故后滅火方式不同而不易處理。存放時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風……(閱讀)
安全知識教育:常見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課堂練習:
1.把一小塊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燒杯中,白磷并不燃燒,這是因為( )
(A)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 ?。˙)溫度超過著火點
(C)白磷的質量太小 ?。―)白磷沒與氧氣接觸
2.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的相同點是( )。
(A)需要點燃 ?。˙)很劇烈
(C)放出大量的熱 ?。―)屬于氧化反應
3.白磷的著火點40℃,少量白磷應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氣中 (C)空氣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慮用于油井滅火的措施是( )。
(A)設法阻止石油噴射 ?。˙)設法使火焰隔絕空氣
(C)設法降低石油著火點 ?。―)設法降低油井溫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書:
第四節(jié)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燃燒:
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低溫度。(這低溫度叫著火點)
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fā)光、發(fā)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fā)燃燒。
探究活動
小實驗-制作防火材料
實驗步驟及現象
1. 用氯化銨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飽和氯化銨溶液中浸濕,取出晾干。將處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燒烤時,布只是冒煙,離開火焰,布完好無損。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紡織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礬做防火紙
將紙的一部分在明礬溶液中浸濕,晾干后,點燃未經處理的另一半,可以觀察到火焰燃至明礬溶液浸泡過的痕跡處時便熄滅了。經明礬溶液處理過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將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鈉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劃著火柴后發(fā)現,火焰燃至浸過碳酸鈉溶液的部分時,火柴便熄滅了。
九年級化學《水》教案模板
重點:水對人類的影響及水的組成
教學設計過程
本節(jié)課按一課時安排。但應在上課前一周給學生布置任務,由學生通過查閱文獻,瀏覽相關網站,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進行展示活動,可以由學生采用自由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1.課前任務布置:
(1)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①從外層空間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區(qū)被水覆蓋著,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水球,水資源如此豐富,為什么還要加以規(guī)劃和保護?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有浪費水的現象嗎?結合自己的實際,我們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為,可以達到節(jié)約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們周圍,水資源保護的狀況好嗎?你認為哪些行為會使水質受到不良影響?
④從目前來看,淡水缺乏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特別是有些地區(qū),干旱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豐富的,你有什么好設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須是自己的設想,不一定正確,不必追求科學性,但需從可行性和經濟角度出發(fā))。
⑤你認為日常生活中改變人的哪些生活習慣可以做到節(jié)省淡水?舉具體措施或歸納一些節(jié)水的小竅門。
(2)查閱相關網站,從網上獲取相關信息,結合自己的觀點,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或措施是可實施的。
(3)2-3人一組(自由組合),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課堂交流用。
2.課前準備工作:
教師課前可以將學生收集到的各種素材瀏覽,對觀點(或措施)相近的小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討論進行得全面。對有創(chuàng)意、有價值的的設想,不考慮其可行性或嚴謹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使教學過程變得活潑。
3.課堂教學:
分為兩個階段。
(1)教師將課題引入后,由學生將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釋疑,此過程大約用時25分鐘。教師可將已收集的資料片當堂播放,加深學生對水資源保護、水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的認識。
(2)由教師以實驗為突破口,演示電解水的實驗,根據電解過程中兩極產生氣體的性質檢驗,得出水的元素組成,再根據氣體的體積、,兩種氣體的密度,推導水的組成。
(完成電解水的實驗好使用霍夫曼水電解器,若沒有,可根據教學參考書P89的裝置自行制作,所用試管選用帶刻度的,以便于尋找電解產物量的關系。為增強水的導電能力,實驗前應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這一點一定事先向學生做交待。避免與初中物理可的有關知識矛盾。)
4.課后小結:
對本節(jié)知識內容進行小結,簡要介紹建國以來興建的水利工程,將搜集到的圖片、視頻資料做展示,加強對學生進行節(jié)約用水的教育。后將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墻報展覽。
探究活動
1.洗衣間內自制節(jié)水裝置。
2.用簡單的易得的材料改造衛(wèi)生間抽水馬桶,使之節(jié)約用水。
3.廚房內自制凈水裝置。
4.展開你豐富的想象,撰寫一篇題為《假如地球上沒有水,世界將……》
要求文體不限,語言流暢,想象豐富,字數為800-1200字。
課后討論:
中國的“西部大開發(fā)”已經啟動,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環(huán)保觀念和措施應貫徹于西部開發(fā)的始終。請你根據課本知識談談:在西部開發(fā)過程中,為避免水被污染應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九年級化學《空氣》教案模板
目的:
1. 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
2. 使學生認識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 使學生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義。
4.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和才干的機會。
重點:增強環(huán)保意識。
課時:1課時
準備:
1. 搜集資料
在本課前2~3周動員學生多方面搜集有關空氣的素材,包括課外讀物、科普書籍、雜志、報紙、照片、錄像、漫畫、實物等。例如:
課外讀物:環(huán)境知識讀本、關于空氣的知識、大氣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風景地的藍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氣、學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廠煙囪冒煙
雜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層空洞、水災等照片
漫 畫:大氣污染的嚴重后果
剪 報:某一期的《大氣質量周報》或《大氣質量日報》、大氣污染報道等
錄 像:空氣、酸雨、保護臭氧層、溫室效應
2. 課外預習和調查
結合搜集的素材,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為在課堂上介紹有關知識做準備。
3. 課前活動(見學生頁)
(1)[觀察]煙氣觀測活動。
(2) [小實驗] 哪兒的塵土多?
(3)[調查活動]交通流量與空氣質量的關系。
4. 布置教學環(huán)境 組織學生編寫環(huán)境墻報、圖片、漫畫、小論文等,布置教室。
教學過程:
1. 引言
教師用簡明的語言說明本節(jié)課的意義及教學活動的方法。
2. 觀看錄像《空氣》
3. 課堂展示
學生按自選專題,根據課前的準備發(fā)言、討論(一人中心發(fā)言,其他人補充)。
4. 討論(選擇以下部分題目討論)
● 你愿意在樹林里還是愿意在室內活動?
● 吸煙會不會污染空氣?
● 焚燒樹葉、莊稼秸稈會不會污染空氣?
● 有哪些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 家庭主要的空氣污染來自哪些活動?
● 每天開窗通風換氣有什么好處?
● 新裝修的居室有沒有刺激性氣味?
● 你能為保護空氣質量做哪些事?
5. 專題討論“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
6. 課堂小結 教師對學生發(fā)言及討論作必要的補充,鼓勵、表揚學生認真自學,積極探索,獨立思考、勤于實踐態(tài)度和方法。 實驗的結果和結論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統(tǒng)一的結論,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及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fā)。
7. 布置作業(yè) 指導舉辦關于大氣的環(huán)境???、演講比賽,組織野外活動、參觀等。
學生活動1:
煙氣觀測活動
在你居住地或學校附近有沒有高大的煙囪?這些煙囪每天冒煙嗎?冒幾次?什么時間冒?冒出什么顏色的煙?是鍋爐房的煙囪還是工廠的煙囪?如果是工廠的煙囪,這個工廠生產什么產品?記錄煙囪冒煙的時間,煙的顏色等。如果能把煙囪冒煙的景象拍攝下來,則更能說明問題。
高大煙囪排煙的地點、時間、顏色、煙塵的濃度、所屬工廠等記錄在表1中。
九年級化學《燃燒和緩慢氧化》教案模板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了解滅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qū)別和相互聯系。
能力目標:
在學習了以上知識后,引導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得出防火、滅火、及預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科學態(tài)度;
使學生了解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燒和緩慢氧化。這樣能使學生認識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現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節(jié)教學內容較多,其中包括有發(fā)熱發(fā)光現象的劇烈氧化(燃燒),有不發(fā)光熱、現象也并不顯著的緩慢氧化(金屬的腐蝕和呼吸等)。在燃燒的問題上,講到了燃燒的條件,又要學生討論滅火的條件,簡單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間里發(fā)生急速燃燒時的爆炸,也談到了從緩慢氧化自發(fā)地轉變?yōu)閯×已趸淖匀?。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這些現象的本質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條件不同而發(fā)生了不同的現象。從而使學生自然的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規(guī)律都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而規(guī)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條件存在,變化就會依一定方式進展。
如果學生能對以上氧化反應的各個外因條件了解得比較全面、透徹,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滅火和預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學建議
要求學生了解:
①物質在空氣里起氧化反應的時候是否有燃燒現象,決定于溫度是否達到這種物質的著火點;
②物質在空氣里的燃燒的急速程度,取決于可燃物跟氧氣的接觸面積大??;
③而急速的燃燒是否會引起爆炸,則決定于可燃物所處空間的大小和是否有氣態(tài)生成物產生。
④至于緩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則決定于氧化所產生的熱量能否散逸和進行緩慢氧化的物質的著火點高低。
針對第一點的教學,要做好演示實驗,首先提出問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每一個實驗結果得出什么結論?從而由燃燒的條件引出滅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燒的兩個條件不同時滿足就可。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區(qū)分幾種氧化,可列表對比,加深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燃燒和緩慢氧化
重點、難點:了解燃燒的條件,并利用來處理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引入:在一個有關火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火在宇宙中永存,沒有人時就有火。人類在其生活和生產的實踐中識火、用火、駕馭火,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會?;鹗莿?chuàng)造萬物的上帝,也是毀滅它們的死神。人們,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也帶來災難。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時又防止它引起的災難呢?這就需要我們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種條件下發(fā)生的?滅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火是什么?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fā)展,人們認識到所謂的"火"就是物質燃燒所發(fā)出的光和熱。燃燒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的一種發(fā)光發(fā)熱劇烈的氧化反應?,F在,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愈發(fā)密切,如:冶煉金屬、飛機飛行、輪船和火車的行駛、火箭發(fā)射、火力發(fā)電等,都要經過燃料燃燒過程。
設問:誰能對火做一科學的解釋?
板書:第四節(jié)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燃燒:
演示實驗:要求仔細觀察并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討論:
1.為什么薄銅片上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白磷和銅片上紅磷沒有燃燒?
2.怎樣使銅片上紅磷燃燒?怎樣使熱水下白磷燃燒?
討論總結:銅片上白磷燃燒是達到著火的溫度而且又與空氣中氧氣接觸。銅片上紅磷不燃燒是沒達到燃燒的溫度。熱水下白磷不燃燒是沒與氧氣接觸。使二者燃燒,紅磷可加熱達到燃燒的溫度,而水下白磷燃燒需向水下通入氧氣。
小結:燃燒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一定的溫度,另一是要與氧氣接觸。
板書: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低溫度。(這低溫度叫著火點)
討論:了解燃燒的條件后,想想滅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據生活經驗馬上回答:水、沙、濕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來滅火。
原理是隔離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或降溫到著火點以下。
設問:炒菜時鍋里的油起火,滅火措施是端鍋、潑水、蓋鍋蓋、灑沙土哪項為佳措施?為什么?
回答:端鍋危險,油比水輕,用水不能滅火;蓋鍋蓋灑沙土都可以滅火。蓋鍋蓋為佳措施。
設問:如果酒精燈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燒,應如何滅火?
回答:酒精與水互溶不能用水沖,可用濕布蓋滅。
思考:滅火的"滅"是在火上有一橫,祖先造字的意圖是什么?(一橫就是要隔離火與空氣中氧氣的接觸。)
思考:
1.為什么碳、硫、磷在空氣中、純氧中分別燃燒時現象不同?
2.設問為什么刨花、小木塊比大木塊易燃燒?
討論小結:一是氧氣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質不同。
提問:同是木材,著火點不變,著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質與氧氣接觸面積大,所以燃燒的快而劇烈。
小結:
板書: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討論:50年代,廣東信宜縣鋸木廠,一位工人點火吸煙的剎時發(fā)生突如其來的大爆炸,造成了驚人的損失和死亡。請問鋸木廠、紡織廠、面粉廠、油庫、煙花爆竹廠、礦井、煤氣站等地為什么要嚴禁煙火?
小結:當空氣中混有一定濃度的可燃性氣體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塵時,遇明火會在有限的空間迅速反應,體積急速膨脹會引起爆炸。
板書: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投影:食物腐敗、酒與醋的釀造、堆放的秸稈、金屬的銹蝕圖像。
討論: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與空氣中氧氣發(fā)生很慢的氧化反應,熱量不斷聚積又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呢?
回答:熱量聚積能使食物變質,易燃物可能會引起自發(fā)燃燒。
實驗:白磷的自燃
板書: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fā)光、發(fā)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fā)燃燒。
設問: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之間有什么區(qū)別與聯系?
小結:區(qū)別是發(fā)熱的程度、反應的速率、是否發(fā)光等,但均屬氧化反應。
設問:易燃物、易爆物怎樣存放?搬運時怎樣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討論:不能一起存放。因為萬一發(fā)生事故后滅火方式不同而不易處理。存放時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風……(閱讀)
安全知識教育:常見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課堂練習:
1.把一小塊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燒杯中,白磷并不燃燒,這是因為( )
(A)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 ?。˙)溫度超過著火點
(C)白磷的質量太小 ?。―)白磷沒與氧氣接觸
2.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的相同點是( )。
(A)需要點燃 ?。˙)很劇烈
(C)放出大量的熱 ?。―)屬于氧化反應
3.白磷的著火點40℃,少量白磷應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氣中 (C)空氣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慮用于油井滅火的措施是( )。
(A)設法阻止石油噴射 ?。˙)設法使火焰隔絕空氣
(C)設法降低石油著火點 ?。―)設法降低油井溫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書:
第四節(jié) 燃燒和緩慢氧化
一、燃燒:
燃燒的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2.要使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的低溫度。(這低溫度叫著火點)
二、燃燒的現象
1.可燃物不同性質不同,決定燃燒的現象不同。
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3.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由于急速燃燒放出大量能量,驟然產生大量氣體的現象。
三、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不像燃燒那樣劇烈發(fā)光、發(fā)熱的氧化反應。
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發(fā)燃燒。
探究活動
小實驗-制作防火材料
實驗步驟及現象
1. 用氯化銨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飽和氯化銨溶液中浸濕,取出晾干。將處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燒烤時,布只是冒煙,離開火焰,布完好無損。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紡織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礬做防火紙
將紙的一部分在明礬溶液中浸濕,晾干后,點燃未經處理的另一半,可以觀察到火焰燃至明礬溶液浸泡過的痕跡處時便熄滅了。經明礬溶液處理過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將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鈉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劃著火柴后發(fā)現,火焰燃至浸過碳酸鈉溶液的部分時,火柴便熄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