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成考專升本民法知識點: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

字號: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1.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與特征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夠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我國法律賦予所有的自然人平等地享有民事權利能力,并可以參加民事法律關系從而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但這并不等于任何自然人都有能力以自己獨立的行為參加民事法律關系。自然人若要參加具體的民事活動,取得實際的民事權利,還必須具備民事行為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自然人能夠以自己獨立的行為直接參加民事法律關系, 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這種能力往往取決于自然人的意思能力,即判斷自己行為后果的能力。意思能力是民事行為能力的基礎,而意思能力與自然人的年齡、精神狀況相關。民法在賦予自然****利能力的同時,確認具備一定年齡、精神狀況的自然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參加民事活動,而不具備一定年齡、精神狀況的自然人不能獨立參加民事活動或者只能參加一定范圍的、與其心智相適應的民事活動。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具有如下特征:
    (1)民事行為能力不具有普遍性
    自然人要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必須達到一定標準。所以,民事行為能力因人而異。自然人因其年齡、智力和精神健康狀況的不同,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行為能力。
    (2)民事行為能力可以被限制
    對民事行為能力可以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的原因和程序作出限制。例如,精神病人可以被認定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但在其恢復健康以后,應該依法取消對其行為能力的限制。
    2.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種類
    我國《民法通則》以自然人的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為標準,將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三種: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夠通過自己獨立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睹穹ㄍ▌t》第11條規(guī)定:“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據(jù)此,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分為兩種:
    一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這種人為18周歲以上的成年人。
    二是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這種人為l6周歲以上不滿l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所謂“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是指能以自己的勞動取得固定收入或較穩(wěn)定的收入,并能維持當?shù)厝罕姷囊话闵钏健D切╇m然有較為穩(wěn)定的生活來源,但并非通過自己的勞動所得,如靠父母留下的巨額遺產(chǎn)生活的人,仍然不能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又稱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只在一定范圍內(nèi)具有民事行為能力,超出一定的范圍便不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根據(jù)《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分為兩種:
    一是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這種人可以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根據(jù)《民通意見》第3條的規(guī)定,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lián)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為,并預見相應的行為后果以及行為標的數(shù)額等方面認定。
    二是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這種人可以進行與其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根據(jù)《民通意見》第4條的規(guī)定,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精神健康狀態(tài)相適應,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lián)的程度、本人的精神狀態(tài)能否理解其行為,并預見相應的行為后果以及行為標的數(shù)額等方面認定。
    (3)無民事行為能力
    無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不具有以其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根據(jù)《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分為兩種:
    一是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一般來說,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最初階段,智力水平普遍較低,一般難于進行民事行為,故將他們歸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他們不具有綜合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故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二是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這種人由于心智喪失,不具有識別能力和判斷能力,從保護他們的自身利益出發(fā),法律規(guī)定他們?yōu)闊o民事行為能力,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為的民事行為,并不能一概認定無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進行的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只要有利于本人且沒有損害社會利益,應認定為有效。如《民通意見》第6條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他人不得以行為人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以上行為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