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自學考試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11)

字號:

四大傳奇:
    指元代后期出現(xiàn)的南戲《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記》和《殺狗記》,簡稱荊、劉、拜、殺。傳奇原指唐代文人創(chuàng)作的文言小說,后來被借用作戲劇的名稱,元代的南戲劇本均注有“元傳奇”字樣。至明代,傳奇成為由南戲發(fā)展而成的南方諸聲腔戲曲的通稱,主要指弋陽腔和昆山腔的劇本,以別于北雜劇。即是說,傳奇作為戲曲文學形式,是從元代南戲開始形成。故元后期的四部南戲被稱為“四大傳奇”。
    彈詞:
    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講唱文學形式。它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詞話,開始出現(xiàn)于明中葉,至清代極為繁榮,是清代講唱文學中成就、影響、流傳作品最多的一種。它由說、噱、彈、唱等部分組成,唱詞以七言句為主,間有三言襯字。其作品多為長篇,每次開說前往往插上一段開篇,相當于話本中之人話,供演唱者定場試音之用。彈詞多用第三人稱敘述,文字淺近,語言上有“國音”和“土音”之分。
    桐城派:
    是清中葉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劉大、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稱為“桐城派”。其散文理論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學國思想基礎,以為清王朝政權服務為目的,以先秦兩漢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為楷模,在文章體制和作法上有細致規(guī)則的系統(tǒng)散文理論。方苞是桐城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散文理論的核心是“義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論更加完整和系統(tǒng)化,提出了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兼?zhèn)涞睦碚?,并在自己周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作家隊伍。
    唐宋派:
    是出現(xiàn)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間,以反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的前七子的復古理論為主要目標的文學派別,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他們的基本觀點是反對以文采取代道統(tǒng),主張恢復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傳統(tǒng),倡導文道統(tǒng)一。
    漢魏六朝詩派:
    道光、咸豐之際,湘人王貽運獨樹一幟,其論詩首尊“八代”,明言復古,其詩作亦刻意模仿。鄧輔綸、高心夔為該派的兩位主要作者。史稱這一詩派為漢魏六朝詩派,亦稱湖湘詩派。當時此派詩名甚盛,但后之論者一致指認其“墨守古法”,甚至譏其為“假古董”,故在鄧、高二位謝世之后,此派即告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