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家公務員時事熱點:讓離婚“緩沖閥”成為社會“減壓閥”

字號:

昨日,一場特殊的“年會”簡樸又熱鬧地舉行。在寧波市江北區(qū)婚姻登記處“讓愛回家”婚姻調解志愿項目中服務了一年的志愿者們從甬城四面八方趕來,見證“十佳”志愿者的受獎,并一起分享了他們在勸和那些離婚夫妻時的“獨門秘籍”。(11月28日《寧波晚報》)
    所謂“獨門秘籍”,就是為愿意接受調解的離婚夫妻設置最后一道“防守大閘”,對夫妻雙方矛盾進行疏導,讓大家能更冷靜地來面對問題,引導他們對婚姻、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挽救家庭,相當于給這些“沖動型離婚”裝上了“緩沖閥”。江北區(qū)婚姻登記處負責人金潔說:“我們是抑制沖動離婚,不是阻止離婚!”
    給離婚裝上了“緩沖閥”以后,一年過去了,根據(jù)“讓愛回家”的工作報表顯示,團隊共調解108對前來離婚的夫妻,其中80多對當場放棄了離婚,愿意回家再考慮看看;他們中的47對截至目前未再返回婚登處,其婚姻關系仍舊繼續(xù)。這表示接受調解的夫妻中有43.5%的人被成功“勸退”,沒有因沖動而走向家庭破裂。這么高的調解率,看起來有點出人意料。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來離婚的夫妻,起因就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并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經(jīng)過調解,冷靜下來之后便打消了離婚的念頭。
    如今的80、90后夫妻,與前輩相比,婚姻觀大不一樣,差距可不是一點點。許多人既可以閃婚,又可以閃離。閃婚一族的婚姻觀是:“3秒鐘足以愛上一個人,5分鐘足以談完一場戀愛,24小時足以攜著伴侶的手踏上紅地毯……”結婚是如此的沖動,離婚也不會冷靜到哪里去,一言不合就要“分手”的夫妻越來越多,至于由養(yǎng)小孩、做家務、淘寶購物、疑似外遇、性生活等引發(fā)的矛盾,就更有可能成為引發(fā)離婚沖動的由頭。
    閃婚閃離使類似“讓愛回家”婚姻調解組織有了用武之地。由于不少離婚夫妻都是沖動草率的,他們有一定感情基礎,卻因一時的矛盾而走上離異的道路,給雙方家庭、各自的人生以及社會都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讓愛回家”在進行離婚勸導時,不但要做好過細的調解工作,而且更希望夫妻雙方慎重地對待婚姻,就算離婚,也要擔負起社會的責任感,學會愛和被愛,這樣才能更好地迎接新的人生,從而把離婚對家庭和社會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這樣的“離婚勸導”,已經(jīng)超出了僅僅只是“勸和”的范疇,而是分擔了一定的社會職責,使離婚“緩沖閥”成為了社會的“減壓閥”,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大外科副主任劉璠建議國務院修改完善《婚姻登記條例》,建議“條例”中行政程序離婚“應當當場予以登記,發(fā)給離婚證”,修改為“自受理離婚申請之日起,3個月緩沖期和審查期滿后,對符合離婚條件的,應當予以登記,發(fā)給離婚證”,從制度上減少政策性離婚和沖動性離婚。
    從國家層面的高度,充分認識增設婚姻緩沖期,完善離婚登記制度的重要性,確實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于減少“沖動型離婚”也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