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nèi)才有意義”是( )。
A.形而上學的觀點 B.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C.詭辯論的觀點 D.相對主義的觀點
2.真理與謬誤之間的相互關系是( )。
A.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對立的 B.沒有相互轉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D.兩者之間沒有原則區(qū)別
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觀唯心主義
B.客觀唯心主義
C.辯證唯物主義
D.機械唯物主義
4.“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類經(jīng)驗的組織形式”這是( )。
A.主觀唯心主義真理論
B.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論
C.客觀真理論
D.形而上學真理論
5. 康德主張知識的形式是頭腦里固有的;孟子認為有“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柏拉圖認為認識是對神秘理念的回憶。上述觀點屬于( )。
A.不可知論的觀點 B.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
C.客觀唯心主義認識論的觀點 D.機械唯物主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
6.“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這是( )。
A.混淆了真理性認識與一般認識的錯誤觀點
B.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
C.一切唯物主義的真理觀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觀性與規(guī)律客觀性
7.“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這種觀點是( )。
A.強調認識對實踐的作用
B.強調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作用
C.認為認識可以脫離實踐
D.認為實踐可以脫離認識
8.承認我們知識的相對性就( )。
A.必然歸結為詭辯論
B.必然歸結為懷疑主義
C.必然歸結為不可知論
D.可以防止認識的僵化
9.“人的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這一論斷說明了( )。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
B.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
C.實踐檢驗真理不需要理論指導
D.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具有同樣的作用和力量
10.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詩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痹S多人對此提出疑義,北宋科學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廬山實地考察,親眼見到白詩中所描繪的景象,于是在《夢溪筆談》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有四月花,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爆F(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根據(jù)高山氣溫垂直分布的規(guī)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便降低0.6℃。白詩中的大林寺位于廬山香爐峰頂,海拔約1200米,比平地氣溫約低7℃左右,因此,在農(nóng)歷四月上旬,當廬山腳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盡”的時候,山頂上的大林寺則是桃花盛開,一片春色。高山氣溫垂直分布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科學地揭示了造成這一景象的原因。這表明( )。
A.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現(xiàn)象揭示本質
B.只有理性認識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
C.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D.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11.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這一命題強調(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觀,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內(nèi)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C.同一對象真理性的認識只有一個
D.真理是與人的具體利益相聯(lián)系的
12.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 )。
A.決定了社會發(fā)展趨勢
B.決定著社會變革力度
C.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先導
D.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最終源泉
【答案】
1.【解析】答案選B。真理和謬誤具有同一性,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又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相比較 存在,沒有真理也無所謂謬誤,沒有謬誤也無所謂真理;真理中包含著某種以后會暴露出來錯誤的方面或因素.謬誤中也隱藏著以后會顯露出來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對立是的.但超出一定范圍.它們就會互相轉化,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因此這一觀點是唯物辯證法觀點。
2.【解析】答案選C。真理和謬誤是相伴而生的,人類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難免發(fā)生謬誤。由于真理和謬誤區(qū)分于認識的內(nèi)容是否如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因此真理和謬誤是性質不同的兩種認識,它們是對立的。但是,真理和謬誤又是統(tǒng)一的,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又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沒有真理也無所謂謬誤,沒有謬誤也無所謂真理;真理中包含著某種以后會暴露出來錯誤的方面或因素.謬誤中也隱藏著以后會顯露出來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對立是的.但超出一定范圍.它們就會互相轉化,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真理和謬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斗爭和相互轉化,是促進真理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據(jù)此應選C。
3.【解析】答案選A。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是堅持了真理問題上的唯物主義。承認客觀真理同堅持唯物主義世界觀以及唯物主義反映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一切唯心主義都否認真理的客觀性,宣揚主觀真理論。主觀真理論有兩種典型表現(xiàn):馬赫主義認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會組織起來的經(jīng)驗",凡是多數(shù)人承認的就是真理;實用主義認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與真理本身等同起來。它們共同的錯誤都是否定真理的客觀性?!罢胬硎侨嗽斓墓┤耸褂玫墓ぞ摺钡目捶ň蛯儆趯嵱弥髁x真理觀點。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表現(xiàn)。
4.【解析】答案選A。
5.【解析】答案選C。同唯物主義認識論相對立的唯心主義認識論把人的認識看作是先于客觀物質世界、先于社會實踐、先于感性經(jīng)驗,人腦先天固有的或上帝所賜予的東西。唯心主義認識論堅持從感覺和思想到物的認識路線,否認認識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否認認識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否認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把認識看作是對精神自身的認識。主觀唯心主義認為,認識是人腦先天固有的,主觀自生的。如題目中康德和孟子的觀點??陀^唯心主義認為,認識是來自“神的啟示”或“觀念”,如題目中柏拉圖觀點。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選項。
6.【解析】答案選A。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題干中丟掉了“正確”二字,混淆了真理性認識與一般認識的錯誤觀點
7.【解析】答案選B?!奥犉溲员刎熎溆茫^其行必求其功。”強調通過實踐要最終達到預期效果,這樣的言論實踐方有意義,強調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作用。
8.【解析】答案選D。人的認識能力有一個提高的過程。人的認識受實踐范圍、立場、觀 點、方法、思 維能力、工作經(jīng)驗和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恩格斯說:“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承認我們知識的相對性就可以防止認識僵化。
9.【解析】答案選B。 馬克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在頭腦中重建客體模型,并根據(jù)這個客體模型推導出應當具有的未知性質,然后再用實踐加以檢驗,當理論預言與對客體的實踐結果一致時,就證明頭腦中精神地重建的客體模型與客體自身相一致。因此這一論斷說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10.解析】答案選B。該題干的主要“成分”是現(xiàn)代科學研究是怎樣對同一現(xiàn)象即白居易詩中描繪的現(xiàn)象進行解釋的,白居易見到桃花時的僅僅是一種感受,是屬于感性認識,而科學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理性認識的結果,它科學地解釋了為什么“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很明顯表明的是只有經(jīng)過抽象分析的理性認識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B符合題意,A、C、D本身正確,但不能表明題目的意思,也不可以入選,答案是B。
11.【解析】答案選C。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主觀與客觀的符合,它要受條件的制約,并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地、無意義的。因此對于一個具體對象真理性的認識只有一個。
12.【解析】答案選C。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先導。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文 化 創(chuàng)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chuàng)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這是我們的治黨治國之道,是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之道,也是我們每個人學習和工作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