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公務員面試熱點:改地名要謹慎為之

字號:

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因為在征集新地名的通告中附上了暫時擬定的地名“定軍山市”,這些日子陜西勉縣吸引了不少關注。有人就提議,算一下因為改地名而增加的開支。當然,勉縣的地名更改,源于撤縣設市的契機,即便沿襲原地名,行政區(qū)劃的調整帶來的支出也難以避免。但對于那些有意更名的地方來說,改地名的成本賬,值得好好算一算。(8月3日《人民日報》)
    

面試熱點解析


    @人民網士心:改了名或可吸引一些“發(fā)思古之幽情”的人,但如果發(fā)展并無特色,經濟社會落后,有人慕名而來,也會夢想破滅,甚至乘興而來、敗興而去,反會痛感糟蹋了好地名,給古人臉上抹黑。就如筆者曾到古羅馬斗獸場外,看到形象委瑣的假羅馬勇士拉人付費合影,頓時對古羅馬好感減半,倒了胃口。如果黃山市改稱徽州卻沒有徽派文化與造詣、沒有徽商頭腦與氣象;如果勉縣改成定軍山卻讓人感受不到今人傳承的那份諸葛智慧、漢升忠勇,地名只怕有名無魂,行之不遠。
    現實中的地名,既是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也是給今人提供準確、便利、規(guī)范的信息服務的工具。除非確有必要,“不折騰”應是政府對待地名問題的上選。我們國家歷史悠久,每個地方都有不同時代的文化積淀與歷史典故,一個地名無法包容全部。哪一種文化與典故能成為當地“名片”“地標”,全看當代人如何去注力傳承。只要勤于做實事而不是勤于改地名,不奢望一個地名就能“改地換天”,文化自會得到保護,歷史自會得到挖掘,典故也自會得到關注,又何必患人之不己知?
    @北京晨報劉劍飛:為何一些地方熱衷改地名,歸根結底還是政績焦慮所致,一些地方熱衷改地名,無外乎這樣幾個原因:一是通過新名字來提升地方吸引力和知名度,從而達到吸引外資,助力發(fā)展的目的,二是一些地方借著改地名擴大宣傳,主要是地方旅游宣傳,通過改地名擴大影響,提升在旅游市場的競爭力。這就導致一些地方使用當地的旅游資源為新地名,比如,黃山市等,還有一些地方使用當地的特產命名,比如普洱市,甚至還有使用當地企業(yè)命名的城市,比如安徽明光市,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地名并非只是一個識別地方的符號,其背后還有著深厚的歷史脈絡和文化內涵,不僅寄托著無數人的鄉(xiāng)愁,還關系著地方公眾的生活,因此,改地名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事關重大,不能操之過急,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冒險,需要慎重對待。但是,一些地方卻非如此,將修改地名視為兒戲,或者朝令夕改,一會改為新名字,一會又改回舊名字,或者在選用新地名時,沒有考慮可能出現的后果,導致新地名與一些老地名同名,給公眾生活帶來不少麻煩。
    不可否認,一些地方依靠改地名的確實現了飛躍發(fā)展,新地名的確給當地的發(fā)展提供了機會,可是也有一些地方改名字后,發(fā)展平平,甚至導致發(fā)展倒退,新地名并沒有給地方帶來想象中的美好結果,反而因為改地名耗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可見,改地名并非是萬無一失,屢試不爽的制勝法寶,稍有不慎,也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前功盡棄,滿盤皆輸。因此,對于改地名還需要綜合考量,權衡利弊,謹慎決策。
    @中國網柳瑩:短期來看,憑借更名確實能提高知名度、帶來經濟效益。比如說云南思茅市更名為普洱市,本地從事茶業(yè)銷售、開辦茶廠、種植茶葉的人越來越多,慕名前來進貨的外地客商也多了。原本發(fā)展就不錯的茶業(yè)越來越紅火。然而,長遠來看,更名并非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制勝法寶。比如地處滇西北的香格里拉。當地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動滇西北的旅游產業(yè),麗江獲得世界文化遺產稱號后,其知名度的提高也帶來了“周邊效益”,因此,改名為香格里拉對當地旅游發(fā)展雖有推動作用,但并不是根本原因。況且,改一個地名必須新刻很多公章,制作很多新招牌和標志,印許多新文件袋、信箋信封、辦公材料,重制很多證件,重編很多電腦程序,這到底是“拉動經濟”還是勞民傷財?
    俗話說,“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些地方企圖通過改名,為自己披上華麗的外衣而不干實事,想實現長遠發(fā)展,那是癡心妄想。名是虛的,給人來實的才是真的。想要提升一個地方的知名度、推動經濟發(fā)展,除了依靠本地的自然人文資源魅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怎樣保持這種魅力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地名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人文文化、自然文化的沉淀,隨意改之便割斷了當地的文化臍帶,導致文化傳承錯位,產生社會問題。地名并非不可更改,但我們應該努力呵護地名的嚴肅性、歷史性、自然性和穩(wěn)定性,在更改地名時保持謹慎,理性衡量利弊得失,切忌盲目跟風“追名逐利”。
    @荊楚網陳聰:作為表稱地點的文化符號,地名重在地而非名,如果為名而改,為利所驅,而不去關注地區(qū)本身的發(fā)展,將希望寄托在成本不菲、耗費繁大的“換臉”上,不僅不能帶來預計效益、衍生相應的附屬價值,還會致使本身元氣大傷,難以恢復。再說,做手術之前還得簽同意書呢,如果在沒有當地百姓的認同情況下就做出改名決策,不去考慮手術失敗的風險,也不考慮患者適應情況,過于急功近利而不務實,就是當地政府一味追求政績的變現。對于百姓來說,改地名不是喜事,反是麻煩事,不僅是心里認知上的不習慣,還會帶來不少的“連鎖反應”,身份證、戶口本、等東西都要更換,平添了許多煩惱。
    雖然也有許多“改名手術”的成功案例,但它們的成功絕對不是盲目改名所致,如荊州、襄陽,它們的改名體現的是大家對這擁有歷史底蘊、承載世代記憶地名的懷念,而并非其名字本身。然而有些地方就只是眼紅這些成功案例帶來的經濟效應,不認清自身條件,跟風改名,追求外在的“花架子”,卻不知、這一時的新鮮時髦帶來的或許是持久的傷害,不僅沒有提升經濟,反而會受到人們反感,將好好的老祖宗留下的記憶給糟蹋了。
    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提升知名度、發(fā)展經濟不應只靠改名“單刷”,而是本身就有“硬本事”,在充分挖掘利用當地自然人文資源的同時,提升自身各方面魅力,完善硬件措施和軟件標配,發(fā)展優(yōu)勢產業(yè),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吸引游客、發(fā)展經濟。如果一味的依靠“改名手術”的方式換湯不換藥,是帶不來真正的好療效。
    @樊樹林:一個地區(qū)的發(fā)展要邁上“高速公路”,是地方當政者執(zhí)政能力、發(fā)展定位、比較優(yōu)勢和軟環(huán)境的綜合考量,如果只是通過地方更名而達到目的,實則是缺乏理性和現實掂量的,嚴重點就是急功近利的政績工程思維。城市品牌的經營是有章可循的,首先需要進行資源、環(huán)境等的競爭力分析和城市規(guī)劃,之后才是城市的戰(zhàn)略布局和戰(zhàn)略控制以及進行城市品牌推廣,基本上就是“先發(fā)展再推廣”的路徑吧。地方執(zhí)政者一門心思往改名上瞄,其實是抓錯了藥方子。
    國家1986年就頒布了《地名管理條例》,要求地名管理應從歷史和現狀出發(fā),“可改可不改的和當地群眾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后來,民政部又出臺《關于加強地名文化建設的意見》《全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這些都是對地方改地名“思潮”的約束。
    地名是歷史的記憶,是公眾情感的寄托,因此地方執(zhí)政者必須克服發(fā)展的盲目性和沖動性,下力氣保持地名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即便覺得城市地名非改不可,也必須經過專家嚴格的論證,認真打撈社情民意,而不可一意孤行,最終落得個無端浪費公帑、讓百姓怨聲載道的地步。
    解析:隨著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的推進,一大批市縣準備趁著這次機會將名字換掉,改一個高端大氣的名字,以此來提升城市知名度。說是在的,改地名不是不行,可是要改得值,改得群眾都認可才好。
    其實,近年來亂改地名的怪象愈演愈烈。據2014年全國地名普查發(fā)布的數據顯示,自1986年以來,在近30年內,我國有超過6萬個鄉(xiāng)鎮(zhèn)和40多萬個村的名字被遺棄。其實,地名不只是地名,它往往承載著人們的情感記憶和當地的人文歷史信息,更蘊含著一個地方乃至整個國家的傳統(tǒng)基因和文化密碼。故而這些地名不會因政權的變遷與朝代的更替而輕易更改,這也是中國的千年文明能夠延續(xù)至今的重要原因。
    然而,現如今,某些地方政府為了種種原因頻繁更改地名,殊不知,這種做法既丟掉了傳統(tǒng),也割斷了文脈,是舍本逐末的短視之見。這更是讓一些蘊藏文化底蘊、象征精神圖騰的老地名,葬送在歷史的長河里。由此可見,整治地名亂改頑疾,刻不容緩。
    那么,如何有效約束亂改地名的現象呢?這就需要運用法治思維來解決問題。面對目前野蠻無序生長的亂改地名怪象,相關部門或政府官員必須秉承法治思維,審視自身的更改地名行為,自覺將其納入法治的規(guī)范軌道。同時,監(jiān)管部門也要以法治思維,對其任性更改地名之舉“當頭棒喝”。如此,地名管理中的“貪大、媚洋、求怪”亂象才能被有效遏制,地名承載的歷史文化底蘊才不至于被人為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