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成人高考高起點歷史地理模擬試題及答案(11)

字號:

1.商朝勢力大的時候,東西到達的地區(qū)是 ( )
    A.東到遼寧,西到嘉峪關
    B.東到鴨綠江,西到嘉峪關
    C.東到大海,西到陜西西部
    D.東到遼寧,西到陜西西部
    2.下列哪一次戰(zhàn)役之后,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 )
    A.牧野之戰(zhàn)
    B.官渡之戰(zhàn)
    C.赤壁之戰(zhàn)
    D.淝水之戰(zhàn)
    3.“房謀杜斷,這一成語反映的主要問題是,唐太宗 ( )
    A.善于謀略和善斷大事
    B.完善了科舉制
    C.廉潔奉公
    D.善于用人和納諫
    4.僧一行的主要成就是 ( )
    A.主持設計并建造了趙州橋
    B.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出子午線長度
    C.發(fā)明了火藥
    D.寫成了《金剛經》
    5.元朝在中央設置的中書省其職能相當于唐朝的 ( )
    A.吏部
    B.中書省
    C.尚書省
    D.門下省
    6.清朝前期實行“攤丁入畝”,征收“地丁銀”,關于“地丁銀”的解釋正確的是 ( ) A.取消人頭稅,只征土地稅
    B.田賦和丁稅均征收白銀
    C.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賦稅
    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統一征收白銀
    7.《中法新約》的簽訂使法國 ( )
    A.吞并了越南
    B.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
    C.侵占了臺灣
    D.打開了中國西北的門戶
    8.最先取得在中國投資設廠權利的國家是 ( )
    A.美國
    B.英國
    C.日本
    D.俄國
    9.最早歌頌十月革命的是 ( )
    A.蔡元培
    B.李大釗
    C.魯迅
    D.陳獨秀
    10.中共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是在下列哪次起義中 ( )
    A.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B.南昌起義
    C.秋收起義
    D.廣州起義
    11.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帝國主義對國民政府實行了 ( )
    A.誘降政策
    B.進攻政策
    C.聯合政策
    D.結盟政策
    12.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中被改造的行業(yè)不包括 ( )
    A.農業(yè)
    B.手工業(yè)
    C.資本主義工商業(yè)
    D.教育
    13.1517年在德意志倡議宗教改革的是 ( )
    A.馬丁·路德
    B.卡爾文
    C.麥哲倫
    D.布魯諾
    14.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的核心力量是 ( )
    A.封建王公
    B.農民
    C.印度士兵
    D.手工業(yè)者
    15.加里波第的主要功績是 ( )
    A.完成了意大利北部的統一
    B.解放了兩西西里王國
    C.宣告成立了意大利王國
    D.最終完成了意大利的統一
    16.日本正式吞并朝鮮是在 ( )
    A.1895年
    B.1876年
    C.1905年
    D.1910年
    17.巴黎和會上,提出建立國際聯盟建議的是 ( )
    A.勞合·喬治
    B.克里孟梭
    C.威爾遜
    D.張伯倫
    18.雅爾塔會議的基本精神是 ( )
    A.徹底擊敗德國
    B.徹底擊敗法西斯軸心國
    C.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
    D.建立聯合國
    19.下列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敘述,正確的是 ( )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由局部戰(zhàn)爭逐步演變成世界大戰(zhàn)
    ②德國法西斯實施“先西后東”的方針
    ③北非戰(zhàn)場最先出現轉折
    ④《聯合國家宣言》的發(fā)表標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0.西歐國家成立“歐洲共同體”的目的,主要是 ( )
    A.建立統一而強大的歐洲
    B.保障自身安全,加快經濟發(fā)展步伐
    C.同美蘇抗衡,爭奪世界霸權
    D.建立歐洲的經濟與政治聯盟
    21.北回歸線由東向西依次穿過的省區(qū)是 ( )
    A.閩粵云桂
    B.臺粵桂云
    C.云黔粵臺
    D.臺粵桂黔
    22.我國人口的現狀是 ( )
    A.總數和歐洲人口總數相等
    B.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的國家
    C.城鎮(zhèn)人口多于農村人口
    D.東南部人口密度大于西北部
    23.我國內流河流域與外流河流域的分界線是 ( )
    A.秦嶺一淮河一線
    B.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祁連山(東端)一巴顏喀拉山一岡底斯山一線
    C.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線
    D.干旱地區(qū)和半干旱地區(qū)的分界線
    24.在下列各組農產品中,巴西產量均居世界首位的是 ( )
    A.大豆、甘蔗、咖啡
    B.甘蔗、柑桔、咖啡
    C.玉米、咖啡、大豆
    D.橡膠、可可、咖啡
    25.農業(yè)人口平均糧食產量居我國首位的農業(yè)區(qū)是 ( )
    A.東北地區(qū)
    B.黃淮海地區(qū)
    C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D.西南地區(qū)
    26.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和城市分別是 ( )
    A.埃及、開羅
    B.埃及、約翰內斯堡
    C.尼日利亞、約翰內斯堡
    D.尼日利亞、開羅
    27.下列各地的農作物,主要取決于灌溉條件的是 ( )
    A.雅魯藏布江谷地的青稞
    B.寧夏平原的水稻
    C.珠江三角洲的甘蔗
    D.三江平原的小麥
    28.根據工業(yè)類別的劃分,煉鋁業(yè)屬于 ( )
    A.市場型工業(yè)
    B.原料型工業(yè)
    C.耗能型工業(yè)
    D.技術型工業(yè)
    29.形成海洋性和大陸性兩種不同氣候的自然因素是 ( )
    A.緯度位置
    B.大氣環(huán)流
    C.海陸分布
    D.洋流影響
    30.下列城市中,符合該國的首都、全國城市、全國港口三個條件的是 ( ) A.伊斯坦布爾
    B.雅加達
    C.孟買
    D.卡拉奇
    31.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共同的地理特征之一是 ( )
    A.絕大部分地區(qū)為熱帶季風氣候
    B.絕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蘭教
    C.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稻谷、棉花等
    D.首都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和城市
    32.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順序,反映我國熱量從南向北變化規(guī)律的是 ( )
    A.劍麻一亞麻一桑蠶絲
    B.花生一油菜籽一大豆
    C.橡膠一茶葉一甜菜
    D.針闊混交林一常綠闊葉林一針葉林
    33.以下關于俄羅斯的不正確敘述是 ( )
    A.世界上面積的跨洲國
    B.莫斯科通過運河與里海、黑海、亞速海、白海、波羅的海相通
    C.氣候以溫帶大陸性為主,沒有地中海氣候
    D.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位于西西伯利亞工業(yè)區(qū)
    34.目前許多大城市生態(tài)失衡的關鍵在于 ( )
    A.綠地面積過少
    B.人口過度膨脹
    C.交通擁擠不堪
    D.物質和能量輸入困難
    35.東歐平原的自然環(huán)境 ( )
    A.地勢較低,丘陵和低地交錯分布
    B.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向溫帶大陸性氣候過渡區(qū)
    C.都覆蓋著亞寒帶針葉林
    D.地勢較低,丘陵和低地交錯分布,蘊藏著豐富的金、錫、鋁和鉛鋅
    36.水循環(huán)學說認為 ( )
    A.水循環(huán)指水的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的三態(tài)變化
    B.水污染可依靠水循環(huán)的自凈作用來完全解決
    C.水循環(huán)是人類認識自然和轉化能量的重要方式
    D.水循環(huán)是巖石圈中化學元素遷移的動力
    37.在各種天體之中,最基本的是 ( )
    A.恒星
    B.行星
    C.流星
    D.衛(wèi)星
    38.下列由地球自轉產生的是 ( )
    A.晝夜現象的產生
    B.晝夜更替
    C.晝夜長短的變化
    D.地球圍繞太陽運行
    39.由于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而使氣溫升高的大氣層是 ( )
    A.平流層
    B.熱層
    C.中間層
    D.對流層
    40.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哪兩個板塊相撞形成的 ( )
    A.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
    B.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
    C.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
    D.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6小題,滿分70分。
    41.試從時間、背景、方式和結果幾方面比較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的異同點。(12分)
    42.清朝統治前期(1840年以前),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行了哪些重大斗爭?(10分)
    43.閱讀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本宣言簽字國對于1941年8月14日美利堅合眾國與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
    合王國所做聯合宣言稱為大西洋憲章,內所載宗旨與原則的共同方案也已表示贊同。
    ——摘自1942年1月《華盛頓共同宣言》 材料二 1942年4月,羅斯福給丘吉爾的信:你我兩國人民要求開辟一個戰(zhàn)場,以便卸下俄國人肩上的壓力……即使還沒有得到全盤成功,這畢竟是一個巨大的收獲,必須實施這個計劃。
    材料三 1942年5月,丘吉爾在給蘇聯的《備忘錄》中寫道:我們正在為1942年8月或9月登陸一事進行準備……事前很難預料到,到時候能否具備實現登陸的條件。因此,我們無法在這方面作出許諾。
    材料四 1942年8月,斯大林給丘吉爾的《備忘錄》中寫道:1942年在歐洲組織第二戰(zhàn)場是莫洛托夫(蘇聯外長)在倫敦逗留期間早已決定的……我們還了解到組織第二戰(zhàn)場的目的是使東線德軍撤往歐洲……英國政府拒絕在1942年開辟第二戰(zhàn)場……我和我的同事們認為1942年存在著開辟第二戰(zhàn)場的最有利條件。
    一以上三則材料均摘自《丘吉爾》
    回答:
    (1)對1942年開辟第二戰(zhàn)場問題,羅斯福是何主張?為什么?丘吉爾是何態(tài)度?目的 是什么?(6分)
    (2)斯大林為什么主張在這一年開辟第二戰(zhàn)場?他所說的“有利條件”是什么?(4分)
    (3)以上三人誰的說法符合或不符合材料一的精神?為什么?(3分)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C 2.D 3.D 4.B 5.C
    6.C 7.B 8.C 9.B 10.D
    11.A 12.D 13.A 14.C 15.B
    16.D 17.C 18.C 19.D 20.B
    21.B 22.D 23.B 24.B 25.A
    26 D 27.B 28.C 29.C 30.B
    31.C 32.C 33.C 34.B 35.A
    36.D 37.A 38.B 39.A 40. A
    二、非選擇題
    41.(1)相同點:
    ①時間上大體相同。德意志從1864年奧、普與丹麥的戰(zhàn)爭到1870年普法戰(zhàn)爭, 1871年德意志統一。意大利從1859年撒丁王國與法國聯合對奧戰(zhàn)爭到1870年普法戰(zhàn)爭,完成了意大利統一。
    ②背景相同。都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都有一個統一的中堅力量(普魯士、撤丁王國);都有一個核心人物(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撒丁王國首相加富爾);都面臨著排除另一大政治勢力的任務(奧地利)。
    ③方式相同。都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zhàn)爭的形式實現統一。
    ④結果相同。都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掃清了障礙。由于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妥協,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2)不同點:
    ①意大利統一更多地借助了外國的幫助(主要是法國),同時受惠于有利的歷史條件,它借助普奧戰(zhàn)爭和普法戰(zhàn)爭之機最后完成統一。
    ②意大利統一過程中,人民的起義和斗爭,對完成統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42.(1)收復臺灣,設置臺灣府。
    (2)抗擊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1689年雙方簽訂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3)平定準噶爾部貴族的分裂活動。
    (4)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
    (5)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43.(1)羅斯福主張1942年開辟第二戰(zhàn)場。蘇、美軍隊可從東西兩個方向進攻德國,減 少損失和犧牲。丘吉爾對這年開辟第二戰(zhàn)場持拒絕或拖延態(tài)度,目的是讓蘇、德 互相削弱,以后同德軍作戰(zhàn)時可以減少英國的犧牲,同蘇聯對抗時可以減輕英國 的壓力。
    (2)減輕蘇聯的壓力,又能東西夾擊德國,使之速亡。有利條件是德軍主力奄蘇德戰(zhàn) 場上,而在西線力量弱小。
    (3)符合的是羅斯福和斯大林的主張,丘吉爾不符合。因為《大西洋憲章》中有英美 加強援助蘇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