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成人高考專升本大學(xué)語文強(qiáng)化試題及答案(10)

字號(hào):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個(gè)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gè)選項(xiàng)中,只有一項(xiàng)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項(xiàng)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hào)內(nèi)。
    1.我國先秦時(shí)期的語錄體散文集是(  )
    A.《孟子》
    B.《論語》
    C.《莊子》
    D.《老子》
    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提出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韓非子
    D.荀子
    3.《諫逐客書》中,“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所采用的修辭方法是(  )
    A.比喻
    B.層遞
    C.對(duì)偶
    D.對(duì)比
    4.《五代史伶官傳序》一文的中心論點(diǎn)是(  )
    A.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
    B.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滿招損,謙得益
    D.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5.“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復(fù)一簣,進(jìn),吾往也”這段話所用的邏輯論證方法是(  )
    A.演繹、對(duì)比
    B.歸納、對(duì)比
    C.類比、歸納
    D.對(duì)比、比喻
    6.魯迅在《燈下漫筆》中,用“人肉的筵宴”為喻是為了說明(  )
    A.中國文明的實(shí)質(zhì)
    B.中國精神文明的核心
    C.奴化心態(tài)
    D.中國歷史的可怕
    7.《鄭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參國之一”的意思是(  )
    A.參加國之一
    B.三個(gè)國家中的一個(gè)
    C.三個(gè)國都中的一個(gè)
    D.國都的三分之一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原出處是(  )
    A.《史記》
    B.《論語》
    C.《左傳》
    D.《資治通鑒》
    9.韓愈的《張中丞傳后敘》中,與刻畫南霽云性格的描寫無關(guān)的是(  )
    A.博聞強(qiáng)記
    B.拔刀斷指
    C.義不忍食
    D.射塔明志
    10.屬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
    A.白居易
    B.劉禹錫
    C.柳宗元
    D.李白
    11.茅盾的第一篇長篇小說是(  )
    A.《幻滅》
    B.《子夜》
    C.《霜葉紅似二月花》
    D.《虹》
    12.巴金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三部曲最的是(  )
    A.《蝕》三部曲
    B.“愛情三部曲”
    C.“激流三部曲”
    D.“抗戰(zhàn)三部曲”
    13.“分崩離析”“貽笑大方”“形影相吊”三個(gè)成語依次出自(  )
    A.《季氏將伐顓臾》《莊子·秋水》《陳情表》
    B.《寡人之于國也》《莊子·秋水》《陳情表》
    C.《季氏將伐顓臾》《寡人之于國也》《莊子·秋水》
    D.《陳情表》《莊子·秋水》《季氏將伐顓臾》
    14.《燈下漫筆》中,魯迅認(rèn)為青年的使命是(  )
    A.崇奉國粹
    B.熱心復(fù)古
    C.創(chuàng)造第三樣時(shí)代
    D.贊頌固有精神文明
    15.下列加點(diǎn)字解釋錯(cuò)誤的是(  )
    A.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漸:浸濕。
    B.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敵:抵擋。
    C.齊放其大臣孟嘗君于諸侯。放:釋放。
    D.中石沒鏃。鏃:箭頭。
    16.從抒寫的內(nèi)容來看,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shí)有)是一首(  )
    A.中秋詞
    B.端午詞
    C.重陽詞
    D.清明詞
    17.馬致遠(yuǎn)的《天凈沙·秋思》是一首(  )
    A.小令
    B.大令
    C.慢詞
    D.雜劇
    18.《選擇與安排》中,作者以“善將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為喻來說明(  )
    A.選擇要恰到好處
    B.安排要有條不紊
    C.層次要清晰明了
    D.輕重要分明得當(dāng)
    19.《談時(shí)間》一文選自梁實(shí)秋的散文集(  )
    A.《雅舍談吃》
    B.《槐園夢(mèng)憶》
    C.《雅舍小品》
    D.《實(shí)秋雜文》
    20.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奠基人是(  )
    A.茅盾
    B.巴金
    C.魯迅
    D.曹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