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福建福州人,畢業(yè)于廈門大學數(shù)學系,是世界著名解析數(shù)學家之一。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解析數(shù)論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的成果。他所創(chuàng)立的“陳氏定理”享譽世界,將200年來人們未能解決的“歌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大大推進一步。于1978年和1982年兩次收到國際數(shù)學家大會請他作45分鐘報告的邀請。這是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
喧嘩的內(nèi)心世界
陳景潤的家庭,曾經(jīng)也度過一段殷實快樂的時光。他的大伯父曾任中國郵政總局考績處處長。二伯父是高級郵政職員,曾任福建省郵政視察室主任。他的父親職位最小,只擔任一個三等郵政局的局長。他的一家可稱郵政之家。海關、郵政在當時是頗為吃香的。因此,陳景潤的父親住在福州南臺,庭院式的樓房,清凈、簡潔,且煥發(fā)著濃郁的書卷氣。
小時候的陳景潤并不因為家境優(yōu)于鄉(xiāng)間的普通百姓而有什么特殊,他同樣和農(nóng)家的孩子一起玩,這種從少年時代培育起來的純樸真摯的感情,一直貫穿在他生命的全程。以至到陳景潤去世時,赴京參加悼念活動的福建鄉(xiāng)親,皆是極為普通的村民。
他的性格內(nèi)向,是天然的秉賦,而較為優(yōu)越的家境和良好的教育,則為他內(nèi)向的性格提供了的庇護。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一個哥哥和姐姐,他們都喜歡這個不大吭聲的弟弟。
當時,孩子們最愛玩的兒童游戲就是捉迷藏。不過,陳景潤捉迷藏的時候,方式有點特別,他往往拿著一本書,藏在一個別人不易發(fā)現(xiàn)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邊津津有味地看書,一邊等待別人來“捉”他??粗粗浟藙e人,而別人也忘記他了。愛書成癖,書中仿佛有著一個永遠也無法窮盡的迷人天地,這種癡迷,深深地影響并改變了他的人生。
陳景潤的父親有一個特殊的嗜好:養(yǎng)烏龜。陳景潤也十分喜歡烏龜?shù)某聊湍欠欠驳哪托?,他央求父親把它們養(yǎng)在房間里。于是,當父親不在的時候,烏龜便成了孩子們難得的活玩具。兒童是不乏創(chuàng)造性的,陳景潤喜歡和他的兄弟姐妹站在烏龜上,可憐的烏龜,本來就爬得很慢,背上馱了這群淘氣鬼,更是寸步難行。孩子們就比賽誰站得最久,每當這種比賽,陳景潤往往是輸?shù)?,因為他容易分神,站著站著,就想起枕邊那一堆樂趣無窮的書了。他默默地走下烏龜背,寧可認輸,也不愿放棄自己那一份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好。
內(nèi)心鏤刻母親的音容笑貌
鄉(xiāng)間的純樸和繽紛,大自然的慷慨和變幻無窮,令小時候的陳景潤受益匪淺。他總是用孩童般的好奇來看待這個世界:他喜歡蜜蜂這種在鄉(xiāng)間司空見慣的小生靈。當他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一只蜜蜂的時候,他會花一下午的時間來觀察蜜蜂采花蜜、尋找同伴、跳八字舞等。他被小小蜜蜂的勤勞能干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所感動。
城里孩子的靈秀和見識,鄉(xiāng)間孩子的純樸和勤奮,如此和諧地統(tǒng)一在陳景潤的身上。20世紀30至40年代,國家衰敗,民不聊生,他卻有幸接受著比較良好的教育。
少年時代的無憂無慮很快被一場突然降臨的災難淹沒在苦澀的淚水里。
母親因為疾病,突然病逝。正需要母愛溫馨的年齡,他永遠失去了親生母親那銘心刻骨的微笑,永遠失去了那聲聲入耳入心的呼喚。他怎么也不會相信,長得白皙一臉溫和的母親,會停下手中忙忙碌碌的操勞,會撇下眾多兒女撕心裂肺般地哭喊,撒手而去。www.gs5000.cn
這是他第一次嘗到人生的沉重和悲傷。他大哭不已,吃不下飯,也忘了吃飯。他還只是一個孩子,還處在稚氣未脫的年齡,怎能承受得了嚴霜厲雪般的摧殘和打擊?當一臉悲戚的人們把母親放置到棺木中去的時候,他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張已經(jīng)變得青灰色的熟悉的臉,淚如泉涌。他的心幾乎碎了。
母親疼愛他,小時候,兄弟之中,數(shù)他長得瘦弱。然而,吃飯卻吃得最快。他不挑食,稀飯配咸津津的大頭菜,外加一點咸魚,便美不勝收了。母親在時,他往往是不等全家人坐齊,便一個人去打了飯,自己吃起來。從小,他吃飯像是例行公事,吃完了把飯碗一推,就搶著去看書。
人說時間是生命,他當時并沒有這么深刻的認識,在他的目光中,時間是知識。只要有時間,便可以看許多有趣的書,他多么想把分分秒秒都捏在自己的手里。他這種心情,母親很能理解,因此,從來不責怪他,只是親昵地站在一旁提醒他:“吃慢一些,吃慢一些,別哽住了啊!”
陳景潤痛失慈母,這種生死離別的哀傷,一生都沒有撫平。母親那慈愛的容顏,溫柔的聲音,永遠鏤刻在了他的心中。
譯成福建俚語的英文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以后,日本侵略者強占了福州,無惡不作。福州已經(jīng)待不下去了,沒過多久,陳景潤隨父親去了三明。
到了三明后,陳景潤進入三一小學開始學習。環(huán)境幽雅的三一小學,已經(jīng)成了夢中的記憶。他在三明一所簡陋的學校里繼續(xù)讀書。國難當頭,他已經(jīng)從人們滿臉的驚惶和滿目瘡痍中體味到世事的艱辛了。
當時的三明,四面是深山老林,野獸出沒無常。破破爛爛的縣城,一片頹敗的木屋掩映在昏黃的夕陽里。他家的住宅附近缺水,小個子的陳景潤常和兄弟們一起到遠處的地方挑水。他力氣小,舀水的活兒歸他,他很盡心盡力,干得一絲不茍。一邊舀水,一邊把英語譯成福州俚話甚至順口溜,引得兄弟們一片嘻嘻哈哈的笑聲。人們贊嘆陳景潤很不尋常的英語功底,但怎能知道,他那得趣天然而又不乏機智的學習方法,竟源于三明的莽林野坳之中呢!
淡淡一縷南國之風
正當中年的陳景潤的父親日日忙于公務,又要照顧一群幼小的孩子,委實無法適應內(nèi)外操勞奔波的生涯。父親經(jīng)過慎重的考慮和選擇,又一次結了婚。這在家庭中并非小事,孩子們出于對生母深深的眷戀,心里自然多少有點抵觸,感情上增添了難以言傳的惆悵。
當時流行玩彈弓,孩子們喜歡用彈弓打麻雀,打樹梢上的蟬以及任意的標志物。陳景潤常常帶著弟弟,和一群小同學玩得很開心。不料,樂極生悲,一位調皮鬼失了手,從彈弓中飛出的小石塊,如子彈般擊中陳景潤的弟弟陳景光的嘴唇,頓時,血肉模糊,慘不忍睹。陳景潤陪著弟弟大哭起來。小伙伴們?nèi)帕恕K偷结t(yī)院,縫了好幾針。
繼母聞訊趕來了,這位曾在幼稚園工作的年輕阿姨,自然而然地擔當起護理孩子的天職。景光嘴唇浮腫,不能吃飯,她噙著淚,用小湯匙一口一口地給孩子喂牛奶。這一切,陳景潤都看在眼里。他不善言辭,卻用溫和的目光表示自己心中深深的感激。陳景潤的兄弟姐妹最后終于接受了這個母親。
解放以后,繼母一直在百貨公司工作,且苦心操持家務,盡心盡職,口碑一直很好。這位母親后來不幸患上了癌癥,50多歲就去世了。遠在北京的陳景潤在繼母生病住院的時候,寄來了錢,后來回到福州時,特地去悼念她。
陳景潤的少年時代,就在這樣的氛圍中逝去了。一個數(shù)學天才,一個勤學的才子,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這一切值得榮耀的光環(huán)籠罩著陳景潤的一生,唯有那遙遠的少年時代,已成記憶,卻清新如南國之風,吹拂在故鄉(xiāng)的呼喚之中。
喧嘩的內(nèi)心世界
陳景潤的家庭,曾經(jīng)也度過一段殷實快樂的時光。他的大伯父曾任中國郵政總局考績處處長。二伯父是高級郵政職員,曾任福建省郵政視察室主任。他的父親職位最小,只擔任一個三等郵政局的局長。他的一家可稱郵政之家。海關、郵政在當時是頗為吃香的。因此,陳景潤的父親住在福州南臺,庭院式的樓房,清凈、簡潔,且煥發(fā)著濃郁的書卷氣。
小時候的陳景潤并不因為家境優(yōu)于鄉(xiāng)間的普通百姓而有什么特殊,他同樣和農(nóng)家的孩子一起玩,這種從少年時代培育起來的純樸真摯的感情,一直貫穿在他生命的全程。以至到陳景潤去世時,赴京參加悼念活動的福建鄉(xiāng)親,皆是極為普通的村民。
他的性格內(nèi)向,是天然的秉賦,而較為優(yōu)越的家境和良好的教育,則為他內(nèi)向的性格提供了的庇護。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一個哥哥和姐姐,他們都喜歡這個不大吭聲的弟弟。
當時,孩子們最愛玩的兒童游戲就是捉迷藏。不過,陳景潤捉迷藏的時候,方式有點特別,他往往拿著一本書,藏在一個別人不易發(fā)現(xiàn)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邊津津有味地看書,一邊等待別人來“捉”他??粗粗浟藙e人,而別人也忘記他了。愛書成癖,書中仿佛有著一個永遠也無法窮盡的迷人天地,這種癡迷,深深地影響并改變了他的人生。
陳景潤的父親有一個特殊的嗜好:養(yǎng)烏龜。陳景潤也十分喜歡烏龜?shù)某聊湍欠欠驳哪托?,他央求父親把它們養(yǎng)在房間里。于是,當父親不在的時候,烏龜便成了孩子們難得的活玩具。兒童是不乏創(chuàng)造性的,陳景潤喜歡和他的兄弟姐妹站在烏龜上,可憐的烏龜,本來就爬得很慢,背上馱了這群淘氣鬼,更是寸步難行。孩子們就比賽誰站得最久,每當這種比賽,陳景潤往往是輸?shù)?,因為他容易分神,站著站著,就想起枕邊那一堆樂趣無窮的書了。他默默地走下烏龜背,寧可認輸,也不愿放棄自己那一份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好。
內(nèi)心鏤刻母親的音容笑貌
鄉(xiāng)間的純樸和繽紛,大自然的慷慨和變幻無窮,令小時候的陳景潤受益匪淺。他總是用孩童般的好奇來看待這個世界:他喜歡蜜蜂這種在鄉(xiāng)間司空見慣的小生靈。當他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一只蜜蜂的時候,他會花一下午的時間來觀察蜜蜂采花蜜、尋找同伴、跳八字舞等。他被小小蜜蜂的勤勞能干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所感動。
城里孩子的靈秀和見識,鄉(xiāng)間孩子的純樸和勤奮,如此和諧地統(tǒng)一在陳景潤的身上。20世紀30至40年代,國家衰敗,民不聊生,他卻有幸接受著比較良好的教育。
少年時代的無憂無慮很快被一場突然降臨的災難淹沒在苦澀的淚水里。
母親因為疾病,突然病逝。正需要母愛溫馨的年齡,他永遠失去了親生母親那銘心刻骨的微笑,永遠失去了那聲聲入耳入心的呼喚。他怎么也不會相信,長得白皙一臉溫和的母親,會停下手中忙忙碌碌的操勞,會撇下眾多兒女撕心裂肺般地哭喊,撒手而去。www.gs5000.cn
這是他第一次嘗到人生的沉重和悲傷。他大哭不已,吃不下飯,也忘了吃飯。他還只是一個孩子,還處在稚氣未脫的年齡,怎能承受得了嚴霜厲雪般的摧殘和打擊?當一臉悲戚的人們把母親放置到棺木中去的時候,他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張已經(jīng)變得青灰色的熟悉的臉,淚如泉涌。他的心幾乎碎了。
母親疼愛他,小時候,兄弟之中,數(shù)他長得瘦弱。然而,吃飯卻吃得最快。他不挑食,稀飯配咸津津的大頭菜,外加一點咸魚,便美不勝收了。母親在時,他往往是不等全家人坐齊,便一個人去打了飯,自己吃起來。從小,他吃飯像是例行公事,吃完了把飯碗一推,就搶著去看書。
人說時間是生命,他當時并沒有這么深刻的認識,在他的目光中,時間是知識。只要有時間,便可以看許多有趣的書,他多么想把分分秒秒都捏在自己的手里。他這種心情,母親很能理解,因此,從來不責怪他,只是親昵地站在一旁提醒他:“吃慢一些,吃慢一些,別哽住了啊!”
陳景潤痛失慈母,這種生死離別的哀傷,一生都沒有撫平。母親那慈愛的容顏,溫柔的聲音,永遠鏤刻在了他的心中。
譯成福建俚語的英文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以后,日本侵略者強占了福州,無惡不作。福州已經(jīng)待不下去了,沒過多久,陳景潤隨父親去了三明。
到了三明后,陳景潤進入三一小學開始學習。環(huán)境幽雅的三一小學,已經(jīng)成了夢中的記憶。他在三明一所簡陋的學校里繼續(xù)讀書。國難當頭,他已經(jīng)從人們滿臉的驚惶和滿目瘡痍中體味到世事的艱辛了。
當時的三明,四面是深山老林,野獸出沒無常。破破爛爛的縣城,一片頹敗的木屋掩映在昏黃的夕陽里。他家的住宅附近缺水,小個子的陳景潤常和兄弟們一起到遠處的地方挑水。他力氣小,舀水的活兒歸他,他很盡心盡力,干得一絲不茍。一邊舀水,一邊把英語譯成福州俚話甚至順口溜,引得兄弟們一片嘻嘻哈哈的笑聲。人們贊嘆陳景潤很不尋常的英語功底,但怎能知道,他那得趣天然而又不乏機智的學習方法,竟源于三明的莽林野坳之中呢!
淡淡一縷南國之風
正當中年的陳景潤的父親日日忙于公務,又要照顧一群幼小的孩子,委實無法適應內(nèi)外操勞奔波的生涯。父親經(jīng)過慎重的考慮和選擇,又一次結了婚。這在家庭中并非小事,孩子們出于對生母深深的眷戀,心里自然多少有點抵觸,感情上增添了難以言傳的惆悵。
當時流行玩彈弓,孩子們喜歡用彈弓打麻雀,打樹梢上的蟬以及任意的標志物。陳景潤常常帶著弟弟,和一群小同學玩得很開心。不料,樂極生悲,一位調皮鬼失了手,從彈弓中飛出的小石塊,如子彈般擊中陳景潤的弟弟陳景光的嘴唇,頓時,血肉模糊,慘不忍睹。陳景潤陪著弟弟大哭起來。小伙伴們?nèi)帕恕K偷结t(yī)院,縫了好幾針。
繼母聞訊趕來了,這位曾在幼稚園工作的年輕阿姨,自然而然地擔當起護理孩子的天職。景光嘴唇浮腫,不能吃飯,她噙著淚,用小湯匙一口一口地給孩子喂牛奶。這一切,陳景潤都看在眼里。他不善言辭,卻用溫和的目光表示自己心中深深的感激。陳景潤的兄弟姐妹最后終于接受了這個母親。
解放以后,繼母一直在百貨公司工作,且苦心操持家務,盡心盡職,口碑一直很好。這位母親后來不幸患上了癌癥,50多歲就去世了。遠在北京的陳景潤在繼母生病住院的時候,寄來了錢,后來回到福州時,特地去悼念她。
陳景潤的少年時代,就在這樣的氛圍中逝去了。一個數(shù)學天才,一個勤學的才子,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這一切值得榮耀的光環(huán)籠罩著陳景潤的一生,唯有那遙遠的少年時代,已成記憶,卻清新如南國之風,吹拂在故鄉(xiāng)的呼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