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連救母
關(guān)于中元節(jié)的來源,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源于道教的地官赦罪,一說源于佛教的盂蘭盆會。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演變,現(xiàn)今的中元節(jié)是二者融合的結(jié)果。由此,民間也流傳下來了一些關(guān)于中元節(jié)的佛教典故,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目連救母的故事。
目連救母的故事也是盂蘭盆會的起源問題。這個故事最早起源于《佛說盂蘭盆經(jīng)》,據(jù)載,盂蘭盆是梵語ullambana的音譯,盂蘭是“倒懸”的意思,盆是“救濟”,盂蘭盆就是“救倒懸”的意思。佛教講求因果輪回,人生前作惡,死后便會于地獄之中受苦,有如倒懸。傳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有很深的佛法修養(yǎng),然而其母親生前卻不信佛法,做了許多壞事,死后變成了餓鬼,飽受折磨。目連知道后,心中不忍,便拿了一些飯菜給母親吃,可是飯菜剛到口邊就化為灰燼。目連傷心不已,只好向釋迦牟尼求救。佛祖被他的孝心所感動,于是告知他一個方法,即在每年的七月半之際,用各類果品供養(yǎng)十方僧人,用此功德來為其目前贖罪。目連謹遵佛意,照例行之,最終使其目前得到了救贖。此后,這一方法漸漸得到傳播,以至于演變成為后來廣施餓鬼的盂蘭盆節(jié),目連救母的故事也一直流傳了下來。
關(guān)于中元節(jié)的來源,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源于道教的地官赦罪,一說源于佛教的盂蘭盆會。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演變,現(xiàn)今的中元節(jié)是二者融合的結(jié)果。由此,民間也流傳下來了一些關(guān)于中元節(jié)的佛教典故,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目連救母的故事。
目連救母的故事也是盂蘭盆會的起源問題。這個故事最早起源于《佛說盂蘭盆經(jīng)》,據(jù)載,盂蘭盆是梵語ullambana的音譯,盂蘭是“倒懸”的意思,盆是“救濟”,盂蘭盆就是“救倒懸”的意思。佛教講求因果輪回,人生前作惡,死后便會于地獄之中受苦,有如倒懸。傳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有很深的佛法修養(yǎng),然而其母親生前卻不信佛法,做了許多壞事,死后變成了餓鬼,飽受折磨。目連知道后,心中不忍,便拿了一些飯菜給母親吃,可是飯菜剛到口邊就化為灰燼。目連傷心不已,只好向釋迦牟尼求救。佛祖被他的孝心所感動,于是告知他一個方法,即在每年的七月半之際,用各類果品供養(yǎng)十方僧人,用此功德來為其目前贖罪。目連謹遵佛意,照例行之,最終使其目前得到了救贖。此后,這一方法漸漸得到傳播,以至于演變成為后來廣施餓鬼的盂蘭盆節(jié),目連救母的故事也一直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