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教育:學前兒童行為觀察的要素

字號:

﹡觀察目的 ﹡行為定義 ﹡觀察背景 ﹡觀察單元時間和次數(shù)
    ﹡觀察記錄資料的方法 ﹡處理資料的方法
    一、 觀察目的
    觀察目的就是要弄清觀察的是什么,通過觀察要達到什么目的,避免遺漏重要部分,過多記錄無關現(xiàn)象。
    行為觀察目的決定了:觀察類型和方法,觀察時間和背景
    ﹡觀察兒童的發(fā)射行為——小年齡兒童
    ﹡觀察幼兒的互動行為——兒童的集體活動中
    ﹡觀察兒童的游戲行為——兒童的游戲中、游戲場中
    二、 行為定義
    ﹡狹義的行為——個體表現(xiàn)在外且能被直接觀察、描述、記錄或測量的活動。
    ﹡廣義的行為——不只限于個體直接觀察可見的外在活動,還包括以外在行為為線索,間接推論內在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過程。
    觀察兒童的什么行為?——行為定義
    要觀察的每一種行為的具體含義(操作性定義)
    客觀的、可觀察的、可測量的行為
    例如:專注的定義:兒童在活動過程中或使用材料時很專注;專注于自己的工作;不為周圍發(fā)生的事而分心,超過直接的興趣;表現(xiàn)出不同尋常的關注和目標的單一。
    注意力分散的定義:兒童容易受周圍活動的影響;對待事物似乎淡入淡出。如在某個活動區(qū)內活動時,兒童總是張望自己朋友所在的其它活動區(qū)。
    三、 觀察背景
    包括:場所、情景
    1、場所——實體的硬件因素、活動的機會和資源
    2、情境——是指場所中與社會和心理有關的狀況。
    3、背景——地點、時間、環(huán)境、人,甚至是心理和物理的狀況等。
    四、 觀察的時間和次數(shù)
    1、時間:每次觀察特定的期限。
    ﹡什么時間進行觀察 ﹡觀察多少時間
    ﹡記錄行為的持續(xù)時間多少 ﹡反應時間的多少
    2、觀察的次數(shù)
    ﹡作多少次觀察 ﹡行為發(fā)生的頻數(shù)
    五、 觀察記錄的方法
    觀察記錄的方法貫穿于觀察的全過程,根據(jù)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繁榮方法。
    ﹡根據(jù)觀察過程的結構性和控制程度可分為:正式觀察與非正式觀察
    ﹡根據(jù)觀察者是否直接介入被觀察者的活動可分為: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
    ﹡根據(jù)是否借助于儀器或技術手段進行觀察: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
    ﹡根據(jù)觀察內容是否連續(xù)完整以及觀察記錄方式的不同:敘述觀察、取樣觀察、評定觀察
    ﹡根據(jù)觀察的時間安排:長期觀察、短期觀察和定期觀察
    ﹡根據(jù)記錄方式的不同:用文字記錄的方法和用表格符號記錄的方法
    六、 處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
    觀察→記錄→處理→分析
    記錄資料的方法決定了資料處理和分析的方法。
    運用文字資料進行記錄——質的分析方法。
    運用表格符號進行記錄的觀察——通常采用的是量的統(tǒng)計與分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