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姓氏潘

字號:

潘有兩個來源
    01
    其一:潘,一種米汁,可以沐頭,就是淘米水,這種米汁十分適合于洗頭,可以去污還帶香味,相當于今天的洗頭用的香波。古時擅長制作潘的氏族被稱為潘氏族,潘就是他們的氏族原始圖嘴,所居住的地方稱為潘地,潘地必定近水系,河名自然地稱為潘水。隨著時間的推移,潘的本義被忽略了,其通用的意義專指河名、地名和姓。北方地區(qū)的帶潘的河流和地名應是古潘人遷移時曾經駐留過的地方。
    02
    其二:潘是番的演化字:番,是一種獸足。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番字從采從田,田像獸張開的掌形,田還表示獸足著地的土地之義:古文中確實也有足部的蹯,同番;
    最早的番應出自南方。最早的番人應是崇拜足的氏族,并作為氏族的原始圖嘴和氏族之名。后來,番人中有建立了城堡的分支,遂在番字邊加邑成為鄱,這支氏族也成了鄱氏族;居于水邊旁草又茂盛的分支,遂在番字上加 艸加水成為藩氏族;而多數(shù)居于水邊的人群則添水部稱為潘,河名為潘水,族人成為潘氏族,以潘命居地名。由于藩氏族比其他番氏族強大并且發(fā)展快,最終建立潘國,形成了南方的潘姓。事實上近*古中已經發(fā)現(xiàn)了這一神秘的關系,在河南固始地區(qū)古潘國地出土的文物中的銘文刻的是番字,而非潘字,可證。
    起源與演變
    潘姓主要有三大支:姚姓、姬姓和羋姓。
    第一支源出姚姓。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陽西的濮城鎮(zhèn),近山東鄄城。姚墟盛產桃,姚人以桃樹為圖騰,姚以兆為姓,兆即占卜時以火灸龜甲產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長占卜,故以姚為姓。舜建都潘,古城大約在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后來舜部落南遷于山西永濟,潘地也移到今陜西興平北,接近古畢國之地。在商朝時,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國,直到商朝末被周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姚姓潘國,勢弱國小,不見于經傳,姚姓潘人事實上已湮沒于姬姓潘人之中。姚姓潘氏的歷史也有近4000年。
    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滅姚姓潘國,把潘地封與其子畢公高之季子季孫(亦作季伯),是為姬姓潘國。潘人隨后東迂到河南洛陽東的潘城,再東遷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后南迂到近楚國的潘鄉(xiāng),即今河南固始。姬姓潘國也勢弱國小,不見于經傳,春秋時為楚國所吞并。姬姓潘氏的歷史至少有3000多年。晉哀侯的大夫潘父,姬姓,應是這支潘姓之后。
    第三支源自羋姓。春秋時楚國占領潘國,成為楚國一邑,子孫以邑為氏。一說楚國潘姓是以字為氏,楚成王時太子商臣之師潘崇為羋姓潘氏之始祖,潘為其字。其子潘尪,其孫潘黨均為楚國大夫。羋姓潘氏是組成潘姓人群的最重要成分,當代潘姓多認潘崇為其族之始祖。羋姓潘氏其歷史至少也有2600多年。
    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潘姓最初活躍于陜西、河南、山西、湖北地區(qū)。兩漢至唐朝,潘姓主要的活動地區(qū)在中原。唐朝以后,潘姓向西北甘肅、北部河北、東北山東等地發(fā)展,而長江以南地區(qū),由于南部和東南地區(qū)土著潘姓的不斷融入,南方地區(qū)潘姓發(fā)展迅速。尤其是中原二次南下移民福建,潘姓進入閩南和廣東,這為潘姓在南方占據(jù)優(yōu)勢奠定了基礎。清康熙年間潘姓始入臺灣。
    01
    漢代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絕于史書,堪稱濟濟多才,前有‘栽花滿縣’的四大美男之一的潘安,后有‘畫墨成仙’的墨工潘谷。
    ♪
    潘安
    名潘岳,西晉文學家,字安仁。民間對潘岳最熟悉的是作為中國第一美男的身份,“貌若潘安”是中國人對于一位男子外貌的褒獎。潘岳在政治和為官方面也頗有建樹,岳三十余歲出為河陽縣令,令全縣種桃花,遂有“河陽一縣花”之典故。在生活上,他對妻子楊氏非常忠一和深情。他和妻子楊氏12歲訂婚,相愛終身。楊氏在潘岳52歲時逝世,他為她寫的悼亡詞情誼真摯, 纏綿無盡,并未再娶。更成為千古佳話, 有“潘楊之好”的評價;而其對母親的孝心,更成為二十四孝中“辭官奉母”的主人翁,成為中華傳統(tǒng)孝道的典范。
    擲果盈車,潘安之美傾動全城
    潘安之美在正有多處記載,如《晉書-----潘岳傳》:“岳,美姿儀”;《文心雕龍》中寫道“潘岳,少有容止”。
    這些話從不同側面表達了相同的意思:潘岳長得太秀美了。他年輕時,拿著彈弓,坐車到洛陽城外游玩,女孩子們見了他,都不由得圍著他。而老女人們見了他,就用水果投擲他,這樣,當潘岳回家時,總是滿載而歸,這就是的“擲果盈車”的來歷。
    這里的潘岳,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
    02
    說完潘安之美,讓我們將眼光投向技藝精湛的墨工——潘谷。
    ♪
    潘谷
    歙縣有“墨都”之稱。歙縣墨工潘谷與蘇軾的翰墨姻緣,使其獲得“墨仙”的殊榮,從而奠定了他中國墨地位。
    潘谷,宋元祐歙州歙縣(今安徽歙縣)人。一生制墨,他制有“松梵”;“狻猊”等。潘谷不但精于制墨,而且善于辨墨,凡墨只要經過他手一摸,便知精粗。:有一次黃山谷將自己所藏之墨,請他鑒定,他著墨囊一觸,便告訴山谷說:此李承晏之軟劑,今不易得。又拿一囊說,此谷二十年前造者,今精力不及,無此墨也。黃山谷取出一看,果然如此。
    蘇軾對潘谷之墨推崇備至,陸友的《墨史》卷中記載,潘谷死后,蘇東坡曾寫詩悼念,有“一朝入海尋李白,空見人間話墨仙”之句,潘谷遂有“ 墨仙”之雅稱。
    《夢華錄》記載,在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所)時,“趙文秀筆及潘谷墨”,經常是文人爭購的對象,所以當時收藏潘谷墨的人很多。宋陳師道撰《后山談叢》稱道:“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敗。”蘇東坡曾在《孫祖志寄墨》詩中贊道:
    徂徠無老松,易水無良工,
    珍材取樂浪,妙手惟潘翁。
    魚胞熟萬杵,犀角盤雙龍,
    墨成不敢用,進入蓬萊宮;
    金箋濺飛白,瑞霧索長虹,
    遙憐醉常待,一笑開天容。
    可見其技藝之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