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琴藝:艾捷克的起源和發(fā)展

字號:

艾捷克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和塔吉克族弓弦樂器。起源于古代波斯,后經(jīng)“絲綢之路”東傳我國?,F(xiàn)流行于新疆各地,是木卡姆音樂的主要演奏樂器之一。
    艾捷克:維吾爾族、烏孜別克弓弦樂器。外型別致獨特,琴筒球形,木制。內(nèi)側(cè)蒙蟒皮,通過音柱與桐木板連接,使共鳴體形成兩個半球形,周圍有發(fā)音孔,琴托或轉(zhuǎn)動,用以調(diào)整弓與弦的角度,音色具有板面振動與皮面振動相結(jié)合的效果。流行于新疆各地,是木卡姆音樂的主要演奏樂器之一。
    艾捷克一般有主奏弦兩條,在主奏弦的弦柱下另設(shè)有若干共鳴弦,弓用竹片張馬尾而成,演奏時用弓擦奏主奏弦,其它弦起共嗚作用。
    維吾爾族艾捷克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西北部的庫爾德地區(qū)),后經(jīng)“絲綢之路”東傳我國。它與藏族的根卡、中亞烏茲別克、土克曼、塔吉克等民族的吉查克十分相似,尤其與流行在伊朗、土耳其和克什米爾地區(qū)的卡曼賈近似。
    在維吾爾族民間,據(jù)說艾捷克是開門、關(guān)門或車輪軸轉(zhuǎn)動時所發(fā)出的聲音。它最初流行在南疆的和田、莎車和喀什一帶,后來逐漸傳到北疆和東疆各地。
    到了清代,艾捷克被列入宮廷里的回部樂(即維吾爾族音樂),屬于胡琴類樂器,《律呂正義后編》記載:“司胡琴一人,回名‘哈爾札克’”。
    近年還試制有低音艾捷克,用于維吾爾族民間樂隊。用柳木作琴桿,沙棗木作球形音箱,正面蒙羊皮或驢皮,有 1─3 根主奏弦(有的用一縷馬尾作弦)。另在琴桿下兩端設(shè) 5~10根共鳴弦。演奏時,將底柱立于左腿之上或夾于兩腿之間,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弓拉奏??诿裳蚱?、驢皮或蟒皮,也有的用桐木板。取消共鳴弦,四軸,張四弦,四度或五度定弦。音域約三個八度。新型艾捷克,全長約90公分。演奏時,可在底柱下端置“人”字形活動支架,以穩(wěn)定琴身,便于自由調(diào)節(jié)琴的角度。演奏上吸收了提琴、二胡的指法、弓法,以豐富其技巧。可奏多種滑音、泛音、和弦和裝飾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