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債臺高筑
周赧王,姓姬,名延,周慎靚王姬定之子,東周第25位國王,也是最后一位國王,公元前314年到公元前255年在位,是兩周在位最長的君主。早在姬延的祖父周顯王在位期間,秦國的勢力迅速膨脹,以西戎霸主自居。姬延在位期間,秦國開始左右出擊,南攻楚,東擊三晉(韓、趙、魏),向中原地區(qū)擴展。周王室衰弱,所統(tǒng)治的地盤僅限于洛邑周邊,只有30多座城池,3萬多人口。還分成東西兩半,分別由東周公和西周公管轄,姬延住在西周公那里,即成周城(今偃師西部龍虎灘、韓旗一帶)。眼看秦國步步緊逼,侵占了韓、魏、趙許多地方,下一步就要滅周了,姬延憂心忡忡。這時,楚國想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展,派使者請姬延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xié)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組織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可是缺少武器、糧餉。于是,姬延向境內(nèi)的富戶籌借軍資,答應(yīng)周軍班師之日,以戰(zhàn)利品償還。
公元前256年,姬延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lǐng)軍隊伐秦,并約六國諸侯到伊闕(今洛陽龍門)會合,一起攻打秦國。不料,只有楚、燕兩國的軍隊到了伊闕,其他四國都失約沒來,等了3個月仍不見其他四國的軍隊到來,在伊闕的幾萬軍馬士氣渙散,楚、燕兩國的軍隊也悄悄地撤走了。西周公只好撤軍,無功而返。
仗沒打,借來的軍餉卻用光了。富戶見周軍回來,紛紛向姬延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鬧個不停。姬延愧悔不及,又沒錢還債,只好躲到宮后的一個高臺上避債,不敢下來。后來,這個高臺被稱為“逃債臺”。成語“債臺高筑”由此而來。
此后,秦軍攻下韓國的陽城、負黍后,直奔東周王城。姬延降秦,秦昭襄王封他為“周公”,住在梁城(今陜西省韓城縣南)。但他到梁城后不滿一月就病死了,謚號“赧王”。(韓曉會)
周赧王,姓姬,名延,周慎靚王姬定之子,東周第25位國王,也是最后一位國王,公元前314年到公元前255年在位,是兩周在位最長的君主。早在姬延的祖父周顯王在位期間,秦國的勢力迅速膨脹,以西戎霸主自居。姬延在位期間,秦國開始左右出擊,南攻楚,東擊三晉(韓、趙、魏),向中原地區(qū)擴展。周王室衰弱,所統(tǒng)治的地盤僅限于洛邑周邊,只有30多座城池,3萬多人口。還分成東西兩半,分別由東周公和西周公管轄,姬延住在西周公那里,即成周城(今偃師西部龍虎灘、韓旗一帶)。眼看秦國步步緊逼,侵占了韓、魏、趙許多地方,下一步就要滅周了,姬延憂心忡忡。這時,楚國想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展,派使者請姬延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xié)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組織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可是缺少武器、糧餉。于是,姬延向境內(nèi)的富戶籌借軍資,答應(yīng)周軍班師之日,以戰(zhàn)利品償還。
公元前256年,姬延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lǐng)軍隊伐秦,并約六國諸侯到伊闕(今洛陽龍門)會合,一起攻打秦國。不料,只有楚、燕兩國的軍隊到了伊闕,其他四國都失約沒來,等了3個月仍不見其他四國的軍隊到來,在伊闕的幾萬軍馬士氣渙散,楚、燕兩國的軍隊也悄悄地撤走了。西周公只好撤軍,無功而返。
仗沒打,借來的軍餉卻用光了。富戶見周軍回來,紛紛向姬延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鬧個不停。姬延愧悔不及,又沒錢還債,只好躲到宮后的一個高臺上避債,不敢下來。后來,這個高臺被稱為“逃債臺”。成語“債臺高筑”由此而來。
此后,秦軍攻下韓國的陽城、負黍后,直奔東周王城。姬延降秦,秦昭襄王封他為“周公”,住在梁城(今陜西省韓城縣南)。但他到梁城后不滿一月就病死了,謚號“赧王”。(韓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