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政法干警考試申論熱點分析:治理低俗音樂別僅靠黑名單

字號:

8月10日,文化部發(fā)布了近期排查內容違規(guī)文化產品的結果,共有120首網絡音樂產品被列入黑名單,要求集中下架。文化部文化市場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網絡音樂產品含有宣揚**、暴力、教唆犯罪或者危害社會公德的內容,已被列入網絡音樂管理黑名單,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提供 (8月11日《新京報》)。
     對這120首低俗音樂作品的信息稍加分析不難看出,這些作品的制作人比較集中,除極個別著名音樂人之外,主要是幾位不知名的音樂制作者。所有的音樂制作人都有自身的特定風格,風格就是音樂制作人的競爭力所在,因此音樂風格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集中性,這也就是大量低俗作品出自少數人之手的原因。
     音樂風格本身有高雅低俗之分,高雅的音樂能夠陶冶情操、放飛心靈,低俗的音樂則會污染社會文化環(huán)境,影響身心健康。音樂還是沒有國界的語言,所以音樂作品的傳播力要大于其他文化作品。音樂作品因為傳播成本低廉已經成為網絡時代重要的文化信息載體,而且音樂作品播放方式簡單也深受各類人群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喜愛。正是因為音樂作品的傳播力、傳播成本、傳播方式具有快捷方便的特性,所以那些內容低俗宣揚**、暴力、教唆犯罪或者危害社會公德的音樂作品所產生的社會危害不容忽視,特別是對青少年群體容易產生負面影響。
     面對網絡低俗音樂泛濫成災的情況,文化部一次性將120首音樂作品加入黑名單,此舉彰顯出文化執(zhí)法部門凈化網絡音樂制作傳播環(huán)境的決心與力度,充分肯定的同時,也要冷靜思考抵制低俗音樂的治本之策。
     雖然文化部已經公布加入黑名單低俗音樂的名錄,也要求各單位和個人不得提供,但是這些低俗作品還是能夠被輕松找到,有些甚至是非常著名的音樂點播平臺提供的。有網友認為公布黑名單之后如果不能徹底禁絕就是給這些低俗作品打廣告,這雖是調侃之言但絕非危言聳聽,因為僅僅依靠黑名單無法根治低俗音樂泛濫網絡的狀況。
     筆者認為,缺乏執(zhí)行力的黑名單無法形成有效的威懾作用,如果要徹底鏟除網絡低俗音樂的產生土壤就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完善法律法規(guī)懲處低俗音樂制作者,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規(guī)定,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電話以及其他通訊工具傳播**信息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三千元以下罰款。由此可見,其打擊面較窄僅限于**信息,處罰程度也比較輕缺乏威懾力,即便是刑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而且某些音樂作品是否為**信息也存在爭議,所以要及時填補懲處低俗音樂的立法空白,讓低俗音樂制作者徹底收手,并威懾所有音樂制作人。
     其次要懲處音樂點播平臺,低俗音樂的泛濫主要是借助那些著名音樂點播平臺的傳播力,文化行政部門要聯(lián)合公安、工信、工商部門聯(lián)合執(zhí)法,該罰款罰款、該整改整改,讓點播平臺付出經濟和信譽上的雙重代價,倒逼其強化準入審核不給低俗音樂傳播機會。
     最后要鼓勵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文化、司法等部門要不斷強化著作權的保護力度,織密保護音樂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網絡,嚴厲打擊各類音樂侵權行為,努力營造優(yōu)秀音樂創(chuàng)作的法治環(huán)境,讓更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不斷涌現,讓良幣驅逐劣幣擠壓低俗音樂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