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了解德國移民的困惑

字號:

作為移民的子女,許多第二代德國人擁有不知何處為家的煩惱。每當(dāng)回祖國探親時,他們可能對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但仍然感到陌生。在現(xiàn)代化、全球化的世界中,將一個地方稱作“家”是否合適?到了用新方法詮釋的時候了。
    對于他們來說,父母離開波蘭、越南、土耳其來到德國時,家成了空白,在家族留下一段空白期。他們在異國他鄉(xiāng)長大,講不同的語言,欣賞不同的歌曲、照片和故事。他們從父母那里學(xué)不到德國習(xí)俗,更找不到歸屬感。他們只能間接通過德國朋友感受家的意識。
    缺少歸屬感德國不是“家”
    解釋德語中家的概念有多種方式。在波蘭語中,家是“小祖國”;在土耳其語中,家是“祖國”;在越南語中,家是“村莊”。這些概念盡管存在差異,但均與經(jīng)歷和地域有關(guān):家是身體和靈魂的起源,自我世界的中心。
    比方說,一個孩子在土耳其生活3年,然后在德國北部的弗倫斯堡土耳其人德國人混居區(qū)長大。她的家是什么?一個越南裔德國人生活在德國,只在暑假期間回越南的人呢?她有祖國嗎?
    家族的分離讓德國移民很難說清楚來自哪里。他們看起來像父母又與他們不同,與同事或同學(xué)也不一樣。不知自己身上有多少百分比是波蘭人的,多少是德國人的,因為我們從來不用這種概念去看待這個問題。他們不清楚我們的幽默感、家庭觀念、驕傲、情感是出自一個國家還是其他國家。
    同德國朋友、熟人、同事相比,德國移民缺少遇到問題可以找到答案、邂逅同胞的歸屬之地。另一方面,他們不知來自何處、哪里為家。與德國熟人和同事在一起時,他們經(jīng)常會問:自己真是德國人嗎?與波蘭、土耳其和越南熟人和親戚在一起時,他們也會提出同樣的問題。
    期盼德國更溫暖更開放
    盡管德國移民德語講得好會受贊揚(yáng),但是他們來自哪里、土耳其黑幫和波蘭清潔女工等問題卻常成為德國媒體老生常談的話題,所有這些都反映了德國人同新一代德國人相處的尷尬。此外,德語中的“民族血統(tǒng)”、“身份”和“愛國主義”等詞匯列為禁忌語也說明了這點。
    很多時候,德國人抱怨移民問題,比如說,移民學(xué)生的高中輟學(xué)率較高、經(jīng)常將犯罪與移民聯(lián)系在一起或者指責(zé)移民拒絕融入德國社會的主流。柏林、漢堡和慕尼黑等許多大城市正變得越來越國際化,但人們卻很少談及熔爐文化,許多人都不認(rèn)同德國是多元文化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