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入門:書法常識之行書藝術(shù)

字號:


    行書藝術(shù)
    (1)簡介:
    行書之稱始于西晉衛(wèi)恒《四體絕書》。張懷 在《書斷》中是這樣闡述行書產(chǎn)生原因的:行書者。 后漢劉德升所造也。既正書之小偽。務(wù)從簡易,相間流行。幫謂之行書。"在東漢晚期已有行書了。從行書的產(chǎn)生、形成和歷代演變的發(fā)展過程來看行書并沒有開成獨立的"行法"。這是與篆、隸、草、楷的區(qū)別。行書無法卻有體。特點是用連筆和省筆。卻不用或少用草化符號。較多地保留正體字的可識性結(jié)構(gòu)。從而達到既能簡易快速書寫又能通俗易懂的實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換。另外 ,行書具有緊粘其他書體的特點。所以孫過庭《書譜》說:"趨勢變適時。行書為要" 行書萌發(fā)于兩漢,成行于魏晉。至東晉產(chǎn)生了以二王為代表的具有高度藝術(shù)典范性的行書風格。南北朝至初唐書壇,是籠罩在二王行書風格藝術(shù)氛圍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顏真卿行書開一代新風。此后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均受其影響。元至明中葉。無論是趙孟還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晉唐書風中占據(jù)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書發(fā)展的飛躍階段。其特點:一是出現(xiàn)了帶群 體性質(zhì)的具個性化的行草書家。二是在碑學思潮影響下出現(xiàn)了用北碑筆法寫行書的風格。前者是一種" 尚勢"書風。后者是民間碑書體風格。行書是楷書的快寫,相傳始于漢未。它不及楷書的工整,也沒有草書的草案。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于楷書的叫做"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于草書的叫"行草"。
    (2)代表人物:
    A:宋四家之一 --蘇東坡
    東坡居士的成就在書是很高的:在宋四家(蘇、黃、米、蔡)中排在首位(此排位并不是根據(jù)出生前后的);他的"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事實上,他絕大部分的字都相當平實、樸素;雖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較為整齊的章法自 李北海處來,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氣息自是他個人的特點,就象他淵厚的學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他偶露一下手筆的"黃州寒食帖"就已驚天動地了。
    B:宋四家之一 --黃庭堅
    黃庭堅(1045 ~ 1105)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 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 1067 )進士。出自蘇軾門下而與軾齊名,世稱"蘇黃"。與秦觀 、晁補之、張耒并稱蘇門四學士。黃庭堅書法以行書、草書見長,風格有類其詩,以側(cè)險取勢,瘦硬奇倔。與蘇軾、蔡襄、米芾并稱書法"宋四家"。
    C:宋四家之一 --米芾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北宋書法家、畫家、鑒賞家。字符章,號襄陽居士, 鹿門居士,海岳 外史。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官至禮部員外郎,禮部在唐、宋又稱為"海宮 舍人",故世稱"米南宮"。因舉止狂放,又稱 "米顛"或"米癡"。能詩文,擅書法,工繪畫 ,精鑒賞。米芾的書法,諸體皆能,尤以行草著稱。初 師歐陽詢、柳公權(quán),字體緊結(jié),筆劃挺拔勁??;后法魏晉,尤得力于王獻之,用筆俊邁,體勢展拓,沉著痛快,不踐陳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以廣泛吸收前人的長處為基礎(chǔ),在學古方面,米芾 的功力 是最深厚的,由唐人而上溯魏晉、更上溯戰(zhàn)國,形成他獨特的精彩生動,跳躍逸宕的筆法,將其為人的性情與寫字時的感受發(fā)揮無遺,而每一字的結(jié)體 是古人的,每一筆的筆法都是 有來歷,這也是由復古而變古的一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