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假設條件
假設一:投資者都依據(jù)期望收益率評價證券組合的收益水平,依據(jù)方差(或標準差)
評價證券組合的風險水平,并采用上一節(jié)介紹的方法選擇證券組合。
假設二:投資者對證券的收益、風險及證券間的關聯(lián)性具有完全相同的預期。
假設三:資本市場沒有摩擦。所謂“摩擦”,是指市場對資本和信息自由流動的阻礙。
在上述假設中,第一項和第二項假設是對投資者的規(guī)范,第三項假設是對現(xiàn)實市場的簡化。
(二)資本市場線
1.無風險證券對有效邊界的影響
圖7-16 中,由無風險證券F 出發(fā)并與原來風險證券組合可行域的上下邊界相切的兩條射線所夾角形無限區(qū)域,便是在現(xiàn)有假設條件下所有證券組合形成的可行域。
現(xiàn)有證券組合可行域較之原來風險證券組合可行域,區(qū)域擴大了并具有直線邊界。
2.切點證券組合T 的經(jīng)濟意義
特征:
其一,T 是有效組合中惟一一個不含無風險證券而僅由風險證券構成的組合;
其二,有效邊界FT 上的任意證券組合,即有效組合,均可視為無風險證券F 與T的再組合;
其三,切點證券組合T 完全由市場確定,與投資者的偏好無關。
正是這三個重要特征決定了切點證券組合T 在資本資產(chǎn)定價模型中占有核心地位。
T 的經(jīng)濟意義:
首先,所有投資者擁有完全相同的有效邊界。
其次,投資者對依據(jù)自己風險偏好所選擇的證券組合P 進行投資,其風險投資部分均可視為對T 的投資,即每個投資者按照各自的偏好購買各種證券,其最終結果是每個投資者手中持有的全部風險證券所形成的風險證券組合在結構上恰好與切點證券組合T 相同。T 為風險證券組合或風險組合。
最后,當市場處于均衡狀態(tài)時,風險證券組合T 就等于市場組合M。市場組合, 是指由風險證券構成,并且其成員證券的投資比例與整個市場上風險證券的相對市值比例一致的證券組合,一般用M 表示。
假設一:投資者都依據(jù)期望收益率評價證券組合的收益水平,依據(jù)方差(或標準差)
評價證券組合的風險水平,并采用上一節(jié)介紹的方法選擇證券組合。
假設二:投資者對證券的收益、風險及證券間的關聯(lián)性具有完全相同的預期。
假設三:資本市場沒有摩擦。所謂“摩擦”,是指市場對資本和信息自由流動的阻礙。
在上述假設中,第一項和第二項假設是對投資者的規(guī)范,第三項假設是對現(xiàn)實市場的簡化。
(二)資本市場線
1.無風險證券對有效邊界的影響
圖7-16 中,由無風險證券F 出發(fā)并與原來風險證券組合可行域的上下邊界相切的兩條射線所夾角形無限區(qū)域,便是在現(xiàn)有假設條件下所有證券組合形成的可行域。
現(xiàn)有證券組合可行域較之原來風險證券組合可行域,區(qū)域擴大了并具有直線邊界。
2.切點證券組合T 的經(jīng)濟意義
特征:
其一,T 是有效組合中惟一一個不含無風險證券而僅由風險證券構成的組合;
其二,有效邊界FT 上的任意證券組合,即有效組合,均可視為無風險證券F 與T的再組合;
其三,切點證券組合T 完全由市場確定,與投資者的偏好無關。
正是這三個重要特征決定了切點證券組合T 在資本資產(chǎn)定價模型中占有核心地位。
T 的經(jīng)濟意義:
首先,所有投資者擁有完全相同的有效邊界。
其次,投資者對依據(jù)自己風險偏好所選擇的證券組合P 進行投資,其風險投資部分均可視為對T 的投資,即每個投資者按照各自的偏好購買各種證券,其最終結果是每個投資者手中持有的全部風險證券所形成的風險證券組合在結構上恰好與切點證券組合T 相同。T 為風險證券組合或風險組合。
最后,當市場處于均衡狀態(tài)時,風險證券組合T 就等于市場組合M。市場組合, 是指由風險證券構成,并且其成員證券的投資比例與整個市場上風險證券的相對市值比例一致的證券組合,一般用M 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