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是是成績分化的分水嶺,成績兩極分化嚴重,從高二開始,同學之間的差距開始逐漸拉開。高一成績很好的同學可能高二成績并不理想,而有些同學卻能成為黑馬。因此稱之為分水嶺并不為過。一旦被別人在這時候甩下,再想趕上可能就要費數倍的力氣,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這一年的蛻變。下面是整理的《高二年級下冊物理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
1.高二年級下冊物理說課稿
一、說教材
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教材為高二物理選修3—2第二章的第一節(jié)。內容講述的是感應電流方向的規(guī)律。教材是在初中磁場知識和對電磁感應簡單認識的基礎上,利用高中已學過的知識,較為深入的研究磁轉化為電的規(guī)律,研究電場、磁場的統一性。這些內容,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二物理楞次定律說課稿教材的問題大多數都涉及到三維空間,對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極為有益。實驗方法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不是對實驗現象進行簡單的羅列或初步總結,而是實驗和推理結合起來,得出比較抽象的結論,在這里,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將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大綱的要求及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特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智能目標:
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內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與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相符合。
③會用楞次定律解答簡單的有關問題。
情感目標:
①培養(yǎng)學生勇于進取,注重實驗和為追求真理鍥而不舍的精神。
②培養(yǎng)學生善于動手,勤于動腦的良好實驗素質,培養(yǎng)學生仔
細觀察認真分析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與難點:
使學生清楚地知道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和感應電流所激發(fā)的磁場之間的關系是這一節(jié)課的重點,對這一定律的應用是這一節(jié)課難點。
二、說教學法
教學對象分析
①學生已經掌握了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已能解決感應電流的大小問題。
②學生通過立體幾何和磁場部分的學習,對三維空間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尚不能熟練掌握。
③好奇心強是中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的物理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說教法
①本課采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fā)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②運用多媒體技術化抽象為具體,突破教學難點。通過計算機模擬把假象的磁感線生動具體的表現出來,極大的克服了學生的思維障礙,有助于他們理解和掌握定律。
③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fā)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④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說學法
學法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學而得法是教學的終目的,給學生恰當的學法指導,可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開展,使教學輕松而高效;本課結合教法,學生可按以下學法進行學習。
①實驗探索法:本課創(chuàng)設了豐富的電腦動畫和有趣的物理實驗,反復思考物理現象的原因和結果,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②比較總結法:通過對現象的分析、比較、總結出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③反饋定位法:本課通過實例解析和練習反饋,可以鞏固所學知識,也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準確定位和正確思維的形成。
三、說過程
復習提問
1、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什么?
2、列舉能使右圖產生感應電流的方法
3、你知道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嗎?如何判斷其方向呢?
(學生集體回答引出實驗)
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在四種情況中:
①線圈中是否產生感應電流?為什么?
②穿過線圈的磁通量是怎樣變化的?
③檢流計的偏轉方向是否一致?
④在每一種情況中檢流計的偏轉方向總是保持一定的方向。
2.高二年級下冊物理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_____號,我說課的題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_____年級物理____冊第____章第____節(jié)的內容,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設計、說教學方面來說這節(jié)課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和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jié)課(概念課或規(guī)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jié)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習和等后續(xù)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知識,了解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如:控制變量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學生正處于從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討論;從初中的形象思維到高中的抽象思維;從初中簡單的邏輯思維到高中復雜的分析推理的轉變過程中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他們的一般能力已經具備,具有一定的觀察力、記憶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創(chuàng)造能力還比較欠缺,對于利用已有知識創(chuàng)造出新的概念、理論的能力很弱;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jié)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這部分目標一般為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么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什么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jié)教材實際,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而對知識,限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定為本節(jié)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于學生的學習可以發(fā)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的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本課采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fā)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fā)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后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或教法二:為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jié)課準備采取啟發(fā)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jié)課采用自主學習發(fā)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的能力
3.高二年級下冊物理說課稿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頓第三定律,能用該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3、能區(qū)分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
過程與方法
學習研究物理現象,總結規(guī)律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jié)的重點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牛頓第三定律;教學的難點是: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區(qū)別。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fā)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實驗現象,總結出牛頓第三定律。教師通過實例來引導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并利用實物或作圖法進行分析,進一步的區(qū)別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jié)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歸納總結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jié)課教學過程中,在學習了牛頓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礎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來引導學生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實驗探究,分析、總結實驗結論。總結出牛頓第三定律。并通過實例講解,使學生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huán)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舉生活中的實例(手拍桌子,手會痛;腳踢足球,腳的感覺怎樣?等),學生覺得很簡單,這時教師把例子轉化為物理模型,進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說明力是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時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教師復習:力的概念,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并舉例說明(手壓桌面,手是施力物體,桌面是受力物體)。那么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那么桌面會對手有力的作用嗎?引導學生作圖分析(課本圖6-20),教師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問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著怎樣的關系?提供實驗儀器:兩個彈簧測力計(116頁迷你實驗)。學生進行分組設計實驗,討論、歸納總結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在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形成過程有了體驗后,教師給出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題目(如117頁,作業(yè)2、3)來幫助學生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從中,學生有疑難點是: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區(qū)別。這是教師通過舉例,作圖分析,詳細講解來區(qū)別,并列表對比分析。
相同點不同點
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線作用在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上一定是同性質的力同時產生、消滅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一對平衡力同一物體力的性質不一定相同不一定同時產生、消滅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4.高二年級下冊物理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功率》是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教材必修2第七章《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第3節(jié)內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體現了力的作用在空間上的效果積累,同時功又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學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學的力的相關知識,又為后面即將學習的能得相關知識做好了鋪墊,所以本節(jié)課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陡咧姓n程標準》中對《功率》的教學要求為:理解功率的概念,會用功率的公式進行平均功率、瞬時功率的計算,會分析機車的兩種啟動模式。
功率的概念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義、表達式P=W/t、單位等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教材中首先通過兩臺起重機做功相同,時間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義式,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對動力機械的分析,討論了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并說明了物體做功、機器做功的功率等說法實質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車的功率就是牽引力的功率,起重機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鋼繩拉力的功率.然后,根據對物體做功的公式和運動學公式導出了功率與速度的關系,既P=FV。再借助“說一說”和“做一做”欄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的概念。后教材結合例題討論了汽車兩種啟動模式的相關問題。
針對上述內容,本節(jié)課安排1個學時,并制定了如下的教學三維目標。
二、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率概念及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定義
會利用P=W/t,P=FV進行相關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體會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意識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理解功率的概念,并靈活應用功率的計算公式計算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2.難點:正確區(qū)分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義,并能夠利用相關公式計算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5.高二年級下冊物理說課稿
教材分析:
本章前兩節(jié)是電學基本概念,也是整個電學的基礎,第一節(jié)介紹電源和電流,第二節(jié)電動勢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電源,同時也為第七節(jié)歐姆定律做鋪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電源是將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為電能的裝置。
2.了解電路中(電源外部和內部)自由電荷定向移動過程中,靜電力和非靜電力做功與能量轉化的關系。
3.了解電源電動勢的基本含義,知道它的定義式。
4.理解電源內電阻。
過程與方法
1.體驗探究性學習的學習過程——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2.學會自主學習,經歷收集信息,歸納整合有效信息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悅,感受物理與生產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他們的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電動勢的概念
本節(jié)主要介紹電動勢,因此必然是重點。而非靜電力比較抽象,電動勢更加抽象,而且電動勢的單位和電壓的單位一樣,定義式也類似,它們之間有區(qū)別又有聯系,學生不容易理解,是本節(jié)的難點。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簡單電路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識基礎,同時,由于知識層次的局限,電源一直是初中避而不談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元件,這是學生第較深入的了解電源內部,電源對學生而言還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中可以利用這種興趣,通過恰當的教學策略,使新知識有效的整合進學生已有的知識中。
教法:
演示法:本節(jié)課利用多媒體將電路中電荷運動情況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轉變。
啟發(fā)式教學法:在學生一定的認知基礎上提出啟發(fā)性,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講授法:對于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的電動勢的概念運用講授法,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
學法:
自主學習法:通過課前布置預習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收集、整理與電池相關的知識探究法:發(fā)現有價值的問題,提出設想,并通過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歸納法:根據已經了解到的電源的相關知識,歸納出電動勢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