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考研政治:經濟學重要考點(10)

字號:


      為什么說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答:只有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才能轉化為資本。因為如果勞動力不是商品,貨幣無法購買到勞動力,則即使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也無法使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貨幣就不能成為資本。
    (1)勞動力成為商品
    勞動力商品是指成為市場交易對象的人的勞動能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闡明,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是一種特殊商品。
    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是:①勞動力的所有者必須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處置自己的勞動力,把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即勞動力的所有權屬于勞動者本人。
    ②勞動力的所有者必須既沒有生產資料,又沒有生活資料,他只能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才能與生產資料相結合。
    (2)貨幣轉化為資本。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是在不斷的運動過程中謀求自身增值的貨幣。資本不是一般的商品價值,也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貨幣轉化為資本是為了使貨幣資本帶來剩余價值。這正是資本總公式(G—W—G’)中價值量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3)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資本家為了進行生產經營,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貨幣,以便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但是,貨幣本身并不就是資本。作為資本的貨幣與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是有區(qū)別的。
    資本流通公式是:G(貨幣)——W(商品)——Gˊ(更多貨幣)。 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是同價值規(guī)律相矛盾的。價值規(guī)律要求商品交換按照等價原則進行,因而交換的結果只會使價值的表現形式發(fā)生變化,而價值量不會發(fā)生變化。但資本總公式表明,貨幣資本在流通過程中發(fā)生了增殖。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要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關鍵在于說明剩余價值是在什么條件下產生的,它的來源是什么,也就是要闡明貨幣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是怎樣轉化為特殊資本的。
    在資本的總公式中,剩余價值表現為流通的結果。但是,剩余價值是不可能從流通領域中產生的。在商品流通中,無論是等價交換還是不等價交換,都不能產生剩余價值。如果離開流通過程,即貨幣所有者把貨幣貯藏起來,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發(fā)生聯系,價值和剩余價值既無從產生,也無法實現。由此可見,剩余價值不能產生于流通過程,但又離不開流通過程,它必須以流通過程為媒介。這就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
    根據這個條件來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價值增殖究竟是從哪里發(fā)生的。
    首先,價值增殖不會發(fā)生在G—W階段的貨幣上,因為此時貨幣作為購買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實現商品的價格,其價值量沒有增殖。
    其次,價值增殖也不可能發(fā)生在W—G/階段上,此時商品的價值是既定的,不會因商品的出賣而發(fā)生增殖。
    最后,價值增殖必然發(fā)生在G—W階段的商品上。貨幣所有者必須購買到某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通過對它的使用能創(chuàng)造價值,而且能夠創(chuàng)造比這種商品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并為資本家所雇傭,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總之,資本之所以會增值,是因為資本家在流通中購買到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其使用價值是當它發(fā)揮作用即勞動時能創(chuàng)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多的價值。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并為資本家所雇傭,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