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冊語文教學計劃:寡人之于國也

字號:

這篇《高二上冊語文教學計劃:寡人之于國也》是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以下信息僅供參考?。?!
    【教學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思想基礎及歷史進步性。
    2、了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數(shù)”“發(fā)”“直”“兵”“勝”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并延展閱讀閱讀《仁者無敵》《出爾反爾》兩個選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論辯過程及藝術。
    2、難點:
    《孟子》的思想內(nèi)容,也就是“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教案# #高二上冊語文教學計劃:寡人之于國也#
    我們剛學了《論語》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它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禮樂治國,實行仁政。這種政治思想,在戰(zhàn)國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發(fā)展而為仁政學說。當時諸侯連年戰(zhàn)爭,生靈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難,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民心向背是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統(tǒng)治者應該實行仁政,用仁愛之心對待人民,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這樣就能贏得人民的擁護;反之,統(tǒng)治者實行虐政,就會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與梁惠王關于政事的回答。下面讓我們來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來議一議,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張在本課中是怎樣反映的。
    二、字詞正音
    1、曳(yè):拖著。
    2、數(shù)(cù) :密。
    3、罟(gǔ):網(wǎng)。
    4、洿(wū) :洼地積水,池塘。
    5、鱉(biē):團魚,俗稱王八。
    6、彘(zhì) :豬。
    7、悌(tì):敬愛兄長。
    8、莩(piǎo) :餓死的人。
    三、《孟子》簡介
    參看課文。
    四、解題
    本文選自儒家經(jīng)典名著,詞語看似淺易,內(nèi)涵卻很艱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學說的核心,《孟子》一書中多次論及仁政的有關問題。
    這篇課文記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
    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對內(nèi)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這個問題實質(zhì)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國力。
    五、課文串講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對于國家(總算是)了啦。河內(nèi)遇到饑荒,
    焉耳矣:三個語氣詞連用,表強調(diào),重點在后一個。
    2、河內(nèi)兇,則移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
    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移:遷移。
    粟:小米,指谷類。
    亦:也是。
    其:代河東。
    3、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
    政:政治
    無如:比不上。
    加:更。
    何也:這是什么原因呢無如。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對內(nèi)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nèi)兇,則移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安爨弴?,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鋪墊。“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
    4、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
    好戰(zhàn):喜歡打仗。
    以……喻:用……來比喻。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百步,則何如?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
    填:擬聲詞。
    鼓:名作動。
    之:助詞,無義。
    兵:武器。
    刃:刀鋒,借代。
    兵刃:同義復詞。
    棄甲曳兵而走:拋棄鎧甲拖著兵器。
    或:有的憑(自己)恥笑 。
    而:表修飾。
    百步:數(shù)量詞活用作動詞,跑了百步。
    而后:然后。
    6、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不:那只不過沒有(跑)。
    直:只是,不過。
    7、“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之民)也。
    知道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
    無:同毋,不要。
    之;取獨。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利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fā)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笨偺嵋痪洌缓笈e出兩個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根據(jù)敗逃距離的遠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反問,進一步啟發(fā),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币宰又?,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兩話忽然轉(zhuǎn)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遷民移粟”跟鄰國統(tǒng)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zhì)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增多,要使民增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過渡到第三部分。
    8、“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違:違背。
    谷:糧食。
    數(shù)罟:細網(wǎng)。
    入洿池:進入池塘。
    勝:盡。
    9、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
    以:按。
    時:時令。
    10、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而無撼也。
    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
    而:表承接。
    11、王道之始也。
    之始:這就是……開端。
    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
    5─7自然段為第三部分:
    5自然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認為,合理地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撼”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安贿`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比M排比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接著又用“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來小結(jié)前面三組排比句,又以這個結(jié)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jié)論:“王道之始也?!弊髡咴谶@里把三層意思、三方面的內(nèi)容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多加”的問題跟行王道緊密聯(lián)系起來。
    1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樹:動詞,種植。
    之:助詞,無義。
    衣:穿。
    帛:絲織品。
    豚:小豬。
    彘:豬。
    13、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畜:畜養(yǎng)。
    無:通毋,不要。
    失:錯過。
    時:時機。
    其:代雞、豚、狗、彘。
    奪:耽誤。
    14、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時:農(nóng)時。
    15、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謹:謹慎。
    庠序:古代指學校。
    教:教化。
    申:反復講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愛兄長。
    義:道理。
    1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頒同斑。
    頒白:頭發(fā)花白。
    負:背著東西。
    戴:頂著東西。
    黎民:老百姓。
    王:名作動,稱王。
    未之有: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后置。
    6自然段: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yǎng)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是“使民多加”的根本措施。“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边@三組排比句又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種措施后產(chǎn)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孟子不僅主張養(yǎng)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弊髡咴谶@里連用四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jié)論,與前文“王道之始”相呼應。
    1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檢:約束
    涂:同途,道路。
    莩:餓死的人。
    發(fā):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18、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BR>    則:表轉(zhuǎn)折。
    歲:年成。
    19、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異:什么不同。
    于:與。
    20、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歸咎。
    斯:那么。
    至:到,這里指歸順。
    7自然段: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孟子批評統(tǒng)治者的虐政,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前兩段已經(jīng)把行王道的道理講得十分透徹,這一段照應文章的開頭。梁惠王口口聲聲說于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哪里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接著作者針對統(tǒng)治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兵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tǒng)治者的虐政。后兩句,“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簡意賅,不歸罪于年歲,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儀,才能使他們歸服?!八固煜轮裰裂伞?,回答了開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三部分(5~7自然段)闡述孟子“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六、用推斷方法理解文言文
    1、以意逆志法:
    即遇到讀不懂的地方,可跳過去,待全文大意理解得差不多后,再根據(jù)上下文,假設一種解釋,有時甚至可以猜測,這種方法,叫做“以意逆志”,“逆”是“迎合”的意思,如本文中的“謹庠序”,就可利用這種方法。
    2、利用對偶、排比、互文等方法進行推斷:
    如本文的“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我們可以根據(jù)“斧斤”句推斷“數(shù)罟”句的句意。
    3、根據(jù)上下思路和邏輯關系推斷:
    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句意,就可以根據(jù)上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來推斷。
    七、作業(yè)
    第三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