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語文備考:普希金《致大?!焚p析:大海自由精神的見證與象征

字號:

大海:自由精神的見證與象征
    ——普希金《致大海》賞析
    普希金是俄羅斯的一位偉大詩人。他在短短二十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寫下了八百余首抒情詩。他的抒情詩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有頌歌、哀歌、情歌,也有諷刺詩、祝辭、風景抒情詩等。他的詩歌語言既活潑、瀟灑、豪放,又結構整齊、韻律嚴謹。他的詩作思想、情感、意境與音樂性渾然一體,堪稱美的典范。在這里,我們要賞析的正是他的抒情詩代表作《致大?!?。
    普希金所生活的時期正是十九世紀初俄國沙皇專制最黑暗的時期,但在當時的貴族子弟群體中已廣泛傳播著先進的自由思想,這些年輕人深受歐洲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潮的影響,對沙皇制度極為不滿。普希金就常常和這一群先進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縱談國事,閱讀禁書,他的追求民主與自由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強烈。很快,剛直不阿、獨立不羈的普希金就因自己那些煽動革命情緒、反對專制*的詩篇,如《自由頌》《致恰達耶夫》等等而受到沙皇*的嚴厲懲罰。他先是被流放,后又被軟禁,但越是在這樣的處境下,普希金對自由的渴望、對黑暗現(xiàn)實的憎恨也就愈來愈強烈。憤懣的感情積聚在他的心頭使他無處傾訴,他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寄幽抒懷。而這一篇《致大?!肪褪瞧障=鹪谝话硕哪瓯簧郴受浗谄У拿坠缆宸虼鍟r所創(chuàng)作完成的,它是一篇戰(zhàn)斗性的抒情詩。
    作為一位典型的浪漫主義詩人,普希金同歐洲十九世紀初期的許多浪漫主義詩人一樣,他喜歡在詩作中謳歌和贊美大自然,但在這一首《致大?!分校障=鹬赃x擇大海作為他謳歌、抒情的對象,其中是別有深意的。大海固然是美的,一方面,它有起伏的波浪、磅礴的氣勢展現(xiàn)著奔放不羈的、動態(tài)的美;另一方面,它又有著退潮后深深的平靜和無邊的寂寥展現(xiàn)著波瀾不驚的、靜態(tài)的美。但對于普希金來說,真正讓他感動的則是在大海身上所凝聚的一種精神,這就是掙脫束縛、追求自由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又集中鮮明地體現(xiàn)在英國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身上。拜倫作為西方的一位孤傲自負、離經(jīng)叛道但又酷愛自由的天才詩人,他曾把自己年輕的生命捐獻給希臘人民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他去世的那一年正是普希金創(chuàng)作《致大?!返倪@一年,即一八二四年。拜倫的狂放不羈和叛逆精神曾像大海的波濤一樣沖擊著歐洲古老的基石,他生前就喜歡與高山、大海為伍,在他遺留下來的詩篇中有許多都是謳歌大海的,因此大海就是拜倫的家鄉(xiāng),而拜倫就是大海精神的象征和體現(xiàn)。在拜倫身后有許多才華卓著的詩人競相追隨,希望像他那樣獲得一個放蕩不羈的生命和輝煌燦爛的毀滅,而普希金就是其中的一位。雖然拜倫與世長辭了,但拜倫身上那種為了追求自由而積極反抗、堅強不屈的精神卻在普希金的靈魂中得以再生和延續(xù)。因此《致大?!愤@首詩表面上是以大海作為抒情對象,實則是通過大海來表達作者對拜倫的真誠悼念以及對拜倫的自由精神的繼承。
    總覽全詩,從思想內容上看,它可分為三部分。前八節(jié)為第一部分,主要內容為普希金停留在海岸邊與大海依依作別,以此抒發(fā)他對大海的深摯感情以及與大海難舍難分的離別情愫;第九到十二節(jié)為第二部分,主要內容為普希金通過大海聯(lián)想到為民主而戰(zhàn)的拿破侖、為自由而戰(zhàn)的拜倫,通過大海來表達詩人對拿破侖和拜倫的崇仰之情;最后三節(jié)是第三部分,主要內容為普希金與大海告別,同時又明確地指出大海的形象以及精神將會永遠銘刻在詩人心中。整首詩都是以大海作為詩人的主要抒情對象。
    全詩對大海采取了擬人、象征的手法來加以形象刻畫。在第一部分中,大海儼然就是詩人“我”的一位親密朋友。離別之際,“我”眼中的大海依然是那樣的美,它有著碧藍的波浪、閃閃耀眼的波光和余音繚繞的濤聲。但由于作者本人的坎坷遭遇,“我”正滿懷心事而憂愁不安,因此大海的濤聲在“我”聽來就成了“友人的傷心的怨訴”“分手時的聲聲召喚”。詩的前兩節(jié)連用兩次“最后一次”表達了“我”對大海的無限依戀。當時的詩人正被沙皇軟禁在米哈依洛夫村過著與世隔絕、孤寂的幽禁生活,此時的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海浪一樣沖破束縛,無拘無束地奔騰跳躍。面對大海的期待和召喚,“我”感覺到了自己被縛的現(xiàn)實?!拔倚撵`的掙扎也是枉然”,是啊,僅在內心里作斗爭又有什么用呢?要像大海一樣采取積極的行動呀!“為那強烈的激情所迷惑”是指大海那變幻莫測、不可阻擋的激情,它可以掀起滾滾巨瀾,形成波峰浪谷,這種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精神不正是詩人所向往、所需要的嗎?“如今哪兒是我熱烈向往、無牽無掛的道路?”大海用它奔放的激情喚醒了“我”的行動意識,但具體的道路還需要“我”自己去摸索、尋找?!拔摇痹诖蠛C媲啊俺了肌薄搬葆濉薄懊曰蟆焙汀巴锵А?,最后“只得停留在你的岸邊”來尋求啟迪和幫助,因為只有“在你的浩瀚中有一個處所能使我沉睡的心靈復蘇”。
    第二部分中的大海則轉換成自由精神的象征。在十九世紀初的歐洲,有兩個知名人物就其對歐洲的影響而言,他們是勢均力敵的,這就是拿破侖和拜倫。拿破侖作為政界和軍事界的杰出人物,他曾把法國*的精神通過對外戰(zhàn)爭而傳播到整個歐洲,使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觀念深入人心。拿破侖死后被葬在海上的圣海倫那島,“在那兒,多少珍貴的思念沉浸在無限凄涼的夢境”,只有大海得以幸運地日日夜夜陪伴在他身邊;拜倫則被稱為“精神界的拿破侖”,他那獨特的個性和奔放的、火熱的革命激情使他如一顆不滅的星,永遠閃亮在人們心中。正是拜倫把自由的精神貫徹到底,他曾多次航行于海上,為意大利、希臘的民族解放事業(yè)而戰(zhàn)斗。拜倫是一位高舉自由的旗幟、為自由而獻身的天才詩人和革命戰(zhàn)士,“他給世界留下了自己的桂冠”。因此,他的逝世使“自由為之失聲痛哭”;拜倫生前曾在詩篇中把大海禮贊,因此他的逝世使大海都為之憤怒了,要“洶涌奔騰,掀起狂風暴雨”?!澳愕男蜗笤谒砩象w現(xiàn),他身上凝結著你的精神”,這里的“你”是指大海,“他”是指拜倫。大海和拜倫在精神本質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為了獲取自由而勇于沖破一切束縛和阻撓。詩人在這里通過對拿破侖和拜倫的緬懷哀悼,把大海視為他們斗爭精神的見證人,并由此把大海升華為自由精神的象征。
    在最后一部分中詩人把思緒又從拜倫轉到自己身上。這時大海的雄偉壯麗的形象和堅韌頑強的精神已深深銘刻在“我”的心靈里,而“我”就要與大海告別,踏上新的人生路途了。盡管“我”對未來還是迷惑、彷徨,感覺到“世界一片虛空”,但在大海的精神導引下,“我”還是“向著叢林和靜謐的荒原”出發(fā)了,“我”將深深地把大海銘記在心,將帶走大海的形象,帶走有關大海的一切,因為大海的精神已深深地植入到“我”的心中。
    全詩虛實相間,在現(xiàn)實描寫與歷史玄思中進行了轉換,從起筆到收筆分別勾勒出兩幅簡潔而有力的畫面:激情奔涌的大海、一位沉思而愁苦的詩人;依舊雄偉壯麗的大海、一位醒悟而堅強的詩人。為什么會有這種鮮明的對比?在第二部分詩人的歷史沉思中,我們可以豁然得解。大海,作為歷拿破侖和拜倫斗爭精神的見證,它自身也具備了這一斗爭力量,因而它能夠憑借自身將詩人從迷惘中拯救出來,給他以無窮的精神力量。詩人致大海,既是致有形的大海,又是借此致無形的自由斗爭精神。全詩語言生動流暢,結構整齊,風格簡潔明快;修辭上運用了擬人、象征的手法,讀來親切感人。這一切都使得《致大?!烦蔀榱艘黄枷肷羁?、藝術精湛的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