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讀后感: 歷史要“清白” ——讀《品三國》有感_1000字

字號:

“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jù);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tǒng)一。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BR>    廈門大學(xué)教授易中天先生所著《品三國》,站在平民立場,通過現(xiàn)代視角,運(yùn)用三維結(jié)構(gòu),為我們解開歷史謎紗,將三國人物和歷史細(xì)細(xì)解剖。
    在三國這段歷史長河里,曹操的形象素來就不太好:在羅貫中先生的名著《三國演義》里,曹操就是個“*賊”;在戲劇舞臺上,他也只能以“白臉”的形象出場?!袄?巨猾”幾乎成了他的蓋棺定論。而魯迅先生卻稱曹操是一位英雄。那么曹操到底是*賊還是英雄呢?
    最讓民眾憤恨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三國演義》中他說“寧教我負(fù)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fù)我。”書中首先澄清了這一點。其實,曹操殺了呂伯屠一家而發(fā)現(xiàn)自己誤殺無辜后,正史是這樣記載的“既而凄愴曰:寧我負(fù)人,毋人負(fù)我”。第一:這里的“人”特指呂伯屠(一家);而“天下人”的范圍顯然大之又大。范圍不同,“惡”的程度,自然也就不同了。第二:曹操這里是就事論事。是啊,“我”雖然錯殺了人家,可人死不能復(fù)生,“我”也只能是“寧肯我對不起人家,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了。但是“寧教我負(fù)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fù)我?!本妥兊美碇睔鈮?,一貫如此了。所以僅憑此話,是不能直接給曹操扣上一個“*險歹毒”的罪名的。
    再如,《后漢書》中許劭迫于威脅和聲望之間,“曰:‘君(曹操)清平之*賊,亂世之英雄?!俅髳偠?。”當(dāng)時“清平”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做“亂世之英雄”倒大有可能。既然能做英雄,自然是“大悅而去”了?!度龂萘x》中許劭對曹操的評語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雄?!笨刹懿俚姆磻?yīng)卻變成了“操聞之大喜”——曹操怎么會大喜呢?好像有人從小立志就要當(dāng)*雄似的。(毋庸置疑,《三國演義》是文學(xué)的著作。但這部作品注重藝術(shù)性,再加上元代對曹操的“時代意見”,如果當(dāng)作史料讀,就定有偏差之處。)
    所以,總體來看,曹操既談不上“*賊”,又比英雄差了些。我們暫且可將他視作“*雄”,不過前面還要加上不可丟的三個字:可愛的。
    不過,如果說這本書只是讓我更加了解三國的真面目,那就太膚淺了。
    現(xiàn)代人中有誰見過曹操呢?沒有。那易中天先生又何必大費周章來澄清歷史事實呢?曹操的聲譽(yù)有那么重要嗎?其實,這不是所謂的毫無意義,而是對歷史的尊重,對靈魂的尊重!這是多少人缺乏的精神財富啊!
    是的,歷史要清白!這是一種尊重。
     六年級:楊子江